APP下载

“美心”融合: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4-06-23张娜娜陈亚洁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美心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张娜娜?陈亚洁

【摘要】美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的世界,这既有助于推动美育的深入发展和拓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深度融合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开设旨在调节心理健康的课程,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普及性和实效性,从而达成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目标。

【关键词】美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张娜娜(1989—),女,江苏省无锡市西漳中学。

陈亚洁(1984—),女,江苏省无锡市西漳中学。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成年人和职业群体,而是逐渐蔓延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美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艺术欣赏中,青少年能够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氛围中,把注意力从焦虑情绪中转移出来;而艺术创作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倾诉的渠道,有助于他们理顺内心的需求和冲突。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青少年能够进行自我疗愈,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解决心理困境[1]。这不仅充分发挥了美育的实际价值,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之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设置以情绪调节为目标的课程,借助艺术欣赏、艺术创作和艺术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心理调查确定融合实践切入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情绪波动、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多重困扰。他们往往在这一阶段感受到矛盾和不安,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家长以新市民为主,且大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学业和发展,容易造成孩子产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的成长发展状态。地域的特殊性,学生来源、构成的复杂性,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针对性地寻找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的切入点,学期初,笔者所在学校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开展了心理普查,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数据显示,笔者所在学校73%的学生会感到自责,无法客观评价自己;71.9%的学生存在考试焦虑,对学习、考试会产生焦虑心理,在乎和关心考试成绩;65%的学生存在人际焦虑,在与人交往中感到紧张,担忧与人交往,其中10%的学生害怕与人交往,经常感到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47%的学生会感到孤单。

根据心理普查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生源、心理变化、人际交往等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特点,得到关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本情况:学生普遍缺乏集体归属感,社会交往能力不强,自卑心理突出;部分学生会感觉生活没有意思,生命没有意义,存在极端想法,各类心理问题偏多。针对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加强学生在自我认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生命教育等方面的针对性辅导,并将以上主题作为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的切入点。

二、课堂教学聚焦融合实践关键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此,笔者组建了一支由美术老师、心理老师组成的“美心”融合实践团队,根据学生心理调查的结果,设计了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内容,主要针对自我认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主题设计课程活动。

笔者借助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一方面,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机会,通过学生作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使学生学会用艺术表达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自信成长;另一方面,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中,让学生借由绘画、拼贴等艺术创作活动,缓解压力,抒发情绪,重新审视成长的困境。

(一)学业压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要求教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有所把握,精心挑选那些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教材[2]。如针对学生的学习考试焦虑等情绪,教师可开展漫画创作课程,让学生利用四格漫画的形式画出自己的焦虑情境、情绪体验和处理方式,并将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融入其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看见了自己的情绪和自身的能量资源,学会了换个角度看待事情,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从而转换心情。

(二)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主题课程中,教师可借助风筝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风筝,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样式设计、扎风筝骨架、糊纸到绘画装饰,学生都需要自己动手操作。这个合作实践的过程增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风筝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放风筝,在放飞风筝的同时放松心情,释放内心的压力。

(三)生命意义

在生命意义主题课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在白纸上随意涂鸦,而后将相互交换收到的涂鸦创作成一幅有意义的作品,并为作品命名。在分享创作感悟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人生就像纸上的涂鸦,一开始是杂乱无章的,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将其创作成一幅精彩的作品,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感受,就会赋予生命不同的意义。

教师根据不同主题,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美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美心”融合的教育意义。

艺术创作是一个沉浸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舒缓压力、表达情绪、收获平静与喜悦。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表达和欣赏自我,鼓励他们展现内心真实的世界,让他们知道画得好不好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创意与感受,让原本只有自己知晓的作品中的特殊含义被更多人认识,让学生对作品、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作品中呈现的负面元素,教师则需要带领学生正视并深入探讨这些部分,帮助他们理解其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启发我们对当前生活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那些在作品中表现出心理困惑或求助需求的学生,教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在适当的时机,主动约谈这些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三、主题活动把握融合实践落脚点

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节和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实践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从心灵深处得到疗愈,把“美育”与“心育”融为一体。

12月校园艺术节围绕“艺术点亮生活,青春谱写芳华”主题,借由手工泥塑、摄影、花艺、果艺等创作形式,开展了多样的“美心”融合艺术实践活动。花艺创作过程中色彩的碰撞、枝节的交织,为学生带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在果艺活动中,学生以果会友,以果聚情,边吃边聊边创作;在“美好生活瞬间”主题摄影活动中,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去探寻和发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美好,并用镜头捕捉、定格这些温馨而动人的瞬间。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还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4月心理健康活动月围绕“积极心态 幸福成长”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心”融合活动。“晒晒我的幸福”照片征集活动一经推出,便在学生之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大家纷纷从自己珍藏的照片中挑选出最能代表自己幸福瞬间的作品,参与到这次温馨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中。“我的小确幸”打卡活动,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漫绘美好心灵”心理漫画征集活动让学生围绕“我的幸福瞬间”这一主题展开绘画,用绘画作品“说话”,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传递成长的动人瞬间。

记忆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往往使得回忆起的画面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而艺术作品则以其固定的形态和内涵,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参照点。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主题作品展,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在学校“致和育华”展厅展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展览结束后,学生再对作品进行回顾,能够从中产生新的发现和感悟,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

四、个案研究探寻融合实践交融点

台湾学者范琼方表示:艺术表达是自我的表达,美术创作是个体情感的投射,运用美术的语言将个体情感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转变是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交融之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往往不愿意用语言直接表达和分享内心感受,而绘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和倾诉的平台,青少年能轻松地参与其中,降低防卫心理,最终实现敞开心扉、提升自我认知、疗愈心灵的目标[3]。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教师能够深入探索学生内心的秘密花园,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表达情感;通过聆听学生对绘画的解读,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成长中的困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成长。

在整理学生的情绪四格漫画作品时,一位学生的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漫画的第二格中,她用黑笔胡乱涂鸦,像是一团乱麻;在第三格中,她画的是手臂上出现一道道鲜红的划痕,并且用红色渲染手臂周围,让人触目惊心。很显然,她在当前的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困扰,并采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处理情绪。这是一位安静、内向的学生,平时很难被他人注意到。于是笔者把她约到心理辅导室,温柔地跟她说:“老师看到了你的画,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画的内容吗?”“老师我画的是……”她平静地描述着画的内容,然后眼泪开始落下。原来她最近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父母总是吵架,学习没有长进,周围也没有朋友。笔者静静地倾听着她的故事,并一一向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她勇敢面对当下。

绘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元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这个自我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通过绘画创作,笔者得以靠近学生真实的灵魂,从一幅幅作品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开启一段心灵疗愈之旅。

“美心”融合实践活动探索了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基于学校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如手工、剪纸、油画等,设计以心理健康调节为目的的“美心”融合课程,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泥塑等方式探究潜意识,降低防卫心理,轻松地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尽情宣泄情绪,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疗愈心灵。同时,“美心”融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心理健康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融合实践活动,使美育得以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这样的内在疗愈,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内心更有弹性。

结语

总之,“美心”融合实践在促进美育的拓展与深化的同时,能够促进心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心育更具普及性和实效性,实现二者综合育人。教师通过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刻把握学生的成长状态,设计以心理健康调节为目的的课程,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够降低学生的防卫心理,通过艺术创作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吕欣姗.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德育,2021(12):13-18.

[2]陈永娟.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山西教育(教学),2018(12):51-52.

[3]张帆.绘出“心”世界:绘画媒介在初中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60-63.

猜你喜欢

美心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银河糖心
是谁辜负傻女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美育教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