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23吴晓芬

财务管理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培养模式

摘要:在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和新模式全面融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适应时代特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财务工作和财务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变革。基于此,通过剖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人才需求的特征及应用型高校财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全球经济已进入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和动力转化的新常态阶段。一方面,传统经济持续低迷、发展疲软;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必备活动,财务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整体利益。因此,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财务管理工作同样应在适应和探索中与时俱进,顺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高校作为财务人才的供给侧,应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才的新要求,对其进行能力重构。通过教育提前布局和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财务创新人才,是财务专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1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才提出新要求

在财务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给财务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革,同时也引发企业对财务人才需求的变化。

1.1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对微观组织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组织利用数字技术全面升级和改造其业务模式、流程、活动和价值创造方式的过程[1-2]。数字化转型的外在表现是先进的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技术层面和工具层面的应用落地。其内在本质是组织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企业数字化转型表现出5个基本特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商业化、共享化。

第一,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资本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数据和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和平台,实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第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和收入来源,达成企业的商业目标。第五,通过开放合作和共享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1.2数字化转型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传统财务侧重于大量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财务工作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财务职能在价值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更大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对财务职能和流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正逐步替代人工,实现填制凭证、报表生成、账单支付、银行对账等日常核算操作。RPA还可以与其他系统集成,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同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电子发票与电子档案技术的应用,使财务无纸化办公逐步落地,实现了财务数据收集、传递与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新一代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使得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精准对接,促进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数据共享。通过ERP系统,企业可以实现跨部门的协作和沟通,提高整体效率和合作效果,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改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扩展了财务数据的边界,文本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日益被挖掘出来[3],数据实时更新传递成为可能。BI(商业智能)等智能分析工具通过财务仪表板和可视化工具直观地展示关键指标和趋势,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智能合约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控制手段。通过智能合约,企业可以实现更高效、透明和安全的交易和合同管理,减少风险和纠纷的发生。此外,智能合约还可以降低合同履行的成本和复杂性,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和存储加密交易数据,改变审计数据的存储方式,简化审计数据的验证过程,推动审计工作从抽样审计转变为总体分析审计,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1.3数字化转型下财务人才需求特征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信息化蓬勃发展,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基础核算转向数字组织者、挖掘者[4]。在确保数据精准的前提下,对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利用数据为企业提出合理建议,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正逐渐成为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企业对基础岗位会计核算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智能财务分析等相关财务岗位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数字化时代催生了新型财务岗位,对财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都提出了诸多新要求。

首先,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人才培养的基石仍然是具备扎实的财管、财会、审计、税务、金融等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进而开展科学的财务数据分析和决策工作。

其次,随着企业数据呈几何级别快速增长、不同行业间相互交叉渗透及产业边界愈趋模糊,财务人员要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读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不只要求财务人才自身专业技能强,还要求其具备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跨学科能力。财务人才要对数字信息技术始终保持敏感性,理解新技术给企业运营和财务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解决财务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数智思维与数据工具应用能力成为数字化转型下财务人员重要和关键的技能。

再次,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技术的改变,也涉及企业业务模式和战略的调整。一方面,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深入的业务理解能力,能够将财务数据与业务目标相结合。企业对一些具有行业属性、懂业务场景、技术逻辑的财务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大。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人员的工作价值不再局限于事中记账算账,而是延伸至参与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经营战略及恰当地对经营战略进行绩效评价等企业综合管理层面。能够进行前瞻性思考,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消除不利影响,培养战略管理型思维,是财务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最后,数字化转型还要求财务人员具备沟通协作能力与创新意识。数字化转型具有强烈的共享化特征,共享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企业用项目团队组织方式替代了传统职能型组织形式。为避免财务信息的“孤岛效应”[5-6],推动财务成为企业大数据平台的共同管理者,财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更加突出,技术更新和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要求财务人员迅速适应新的工具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财务人才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寻找改进和优化的机会,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应用型高校财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服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不相吻合。传统的财务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财税相关的单一专业知识。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专业知识很难适应目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要求[7]。当前,“大智移云物区”等前沿技术正在加速创新,并且日益深入影响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财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2.2多学科融合的财务类课程难以有效开展

首先,多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深厚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当前,大多数学校在这类教师资源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可能只擅长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传授。其次,如何合理安排融合类课程和现有专业课程在课时和学分上的安排也是难点。在课时和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而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最后,缺乏合适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是目前多学科融合课程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财务类教材和教学资源都是基于单一学科编写的,缺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应用。多学科融合类教材不仅需要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而且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以便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市场上很难找到能够满足多学科融合需求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2.3业财融合的项目化实训缺乏

传统的财务教育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字化背景下,财务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业财融合能力。然而,应用型高校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业财融合项目化实训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包括实验室设备、软件工具、实训基地在内的实践教学资源投入相对有限,导致很多学校在财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只依赖模拟案例方式,学生接触到的案例往往是纸上谈兵,与实际业财融合的工作场景存在明显脱节。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尚不深入。当前,众多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表层,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和项目化实训机会,亟待深化与拓展。

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3.1设定数字化财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顺应数字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应用型高校财务人才培养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与企业数字化发展保持协同,以向区域企业输送数字财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财务创新人才培养应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具备“深厚财务专业知识、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数据智慧处理能力、战略管理思维、协作创新精神”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对财务数据分析和财务管理决策的需求。

3.2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对照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特征及培养目标,在建设财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具体可将财务专业创新人才课程体系解构为3个模块,分别为专业知识培养、数智能力培养和战略管理素质培养。

(1)专业知识模块。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涵盖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及财务基础课程,为整个专业知识模块的树根。在筑牢专业基础上,开设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申报、经济法、审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应尽可能实施以工作为导向的“实战化”课程教学模式,以“精品化”“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着重专业实战知识的传授,警惕以理论性、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多样化”,根据业财融合特征增设反映新商业、新业态的课程内容,如营销财务、产品财务、项目财务、供应链财务等。

(2)数智能力模块。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类课程、数据库及编程类课程、新数据技术类课程。其中,数理统计类课程可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提升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数据库及编程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包括SQL数据库技术、Python与大数据分析等。新数据技术类课程可以介绍新兴的数据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处理框架(Hadoop、Spark等)、RPA、区域链等,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最新的数据科学技术,提高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竞争力。

(3)战略管理素质模块。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宏观战略课程。这一模块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背景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思维,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组织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的案例大赛,作为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3构建多层次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

多渠道搭建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财务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具体表现为:整合现有实训课程,建立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模拟数字财务实验和案例分析;参与各级政府、学会及协会组织开展的专业学科竞赛项目,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及数字化技能[8-9];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或者开展实际的数字化财务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评估过程,亲身体验数字技术在财务工作场景中的实践和应用;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来校开展讲座和研讨会,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趋势,激发其创新思维。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践行者。面对数字化财务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挖掘存量,鼓励校内教师参加数字技术课程培训,或者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加快培育具有信息技能的教师[10];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具备跨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如兼具财务与计算机、财务与数理统计、财务与法律等复合知识背景的人才。同时,高校也可以从企业挖掘那些具有丰富岗位经验的管理人才,邀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畅通“双师型”教师的软性聘用渠道,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转型升级。

4结语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经历变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财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高校重视数字化技术与财务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据应用处理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王良燕.数字化转型中的营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2(4):47-53.

[2]姚岚,谭维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诉求、困境与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42-147.

[3]江涛涛,王文华.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1(3):98-102.

[4]程岩.数字经济时代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3,38(1):52-58.

[5]陆冠臣.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路径与评价[J].财会通讯,2023(8):171-176.

[6]李小龙.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3,25(2):40-43.

[7]王丽纳,雷俐,肖伶俐.金融科技驱动下高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23,6(1):47-54.

[8]谢易,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20(2):185-188.

[9]王磊,苗春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7):25-33.

[10]丁烈云.面向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J].新华文摘,2023(6):114-116.

收稿日期:2023-11-04

作者简介:

吴晓芬,女,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管理会计。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管理会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yx220209);2023年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金山学院为例”(jx230202)。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培养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