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全”育人 转变旁观者
2024-06-23苏来娣
苏来娣
防治校园欺凌,不仅要关注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要注意欺凌事件中的围观群体。王薇和张鸿茜在其文章《预防欺凌先兆演化的防治研究——基于12万名师生的实证分析》(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24年第3期)中把围观群体分为4类:协助者、附和者、旁观者和抵御者。其中,旁观者是指默默旁观欺凌行为,既不参与、不起哄但也不制止的人。大部分围观群体在欺凌萌芽时期都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教师如果能够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感,将旁观者转变为抵御者,那么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就可能有新的进展。
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旁观者厘清围观行为
1. 家校联合制订防欺凌管理细则,明确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防治离不开家校合作。学校联合家长委员会共同制订校园欺凌防治管理条例,明确各种欺凌行为的界定、潜在后果以及相应的责任归属,并通过班级群、家长群等收集全校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不断完善管理细则,使其更加贴近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和集会时间普及校园欺凌防治知识,班主任利用黑板报及班会课深入讨论这一话题,其他科任教师结合学科内容适时开展教育引导。同时,将反欺凌宣传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全方位的宣传不仅能够震慑欺凌者,还能让潜在的旁观者学会辨认学生之间的普通打闹和欺凌行为之间的区别,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2. 师生共同参与反欺凌知识培训,聚焦围观行为
对于旁观者来说,从知道校园欺凌行为不对到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还需要跨越一些障碍。因此,开展反校园欺凌知识培训的过程中,除了科普欺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围观行为。一方面,教师可以聚焦学生的思想问题,了解学生作为旁观者的顾虑,给予可行的方法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不同的围观者,让学生以被欺凌者的身份与不同的围观者对话,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在围观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教育宣传还是知识培训,目的都是让旁观者知道他们不是局外人,而是校园和谐的重要守护者,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欺凌事件的走向,影响被欺凌者的命运。
全员提供全面支持,引导旁观者举报欺凌行为
面对欺凌行为,受制于当时的群体压力和现场氛围,旁观者其实很难挺身而出,但是,他们可以采取一种既保护自身安全又富有行动力的方式——转身离开并迅速向成人求助。此时,身处校园各个角落的所有教职员工就是旁观者寻求支援的可能人选。旁观者的及时报告和教职员工的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制止校园欺凌事件,大大降低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产生的伤害。
1. 要求校内职工履职尽责,为旁观者求助提供支援
从法律与职业道德双重角度出发,教师在发现校园欺凌事件或遇到学生求助时,一般都会积极处理。除教师外,学校的清洁工、安保人员、后勤人员等更可能在一些隐蔽处发现欺凌行为的线索,学生在找不到老师时,也更容易找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如果他们未能充分意识到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对校园欺凌事件或学生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那么这种冷漠不仅会让欺凌者肆无忌惮,而且可能打击旁观者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必须号召并鼓励校内所有人员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加强校工培训,提高他们的反欺凌意识,鼓励他们观察学生的异常言行并及时反馈,遇到学生求助就迅速赶到现场制止欺凌行为,并上报学校行政部门,由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后续处理。同时,大力表扬那些积极求助的旁观者,持续关注欺凌事件的所有参与者在后续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建立欺凌现象检举系统,为旁观者发声提供渠道
在遭受欺凌后,孩子内心会产生恐惧,一般不敢主动向老师报告。这时,旁观者可能比被欺凌者更有勇气举报欺凌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匿名举报欺凌行为的检举系统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应发挥引领作用,集结心理教师与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组建反欺凌小组,明确职责与分工,专门负责处理举报信息。在校园和教室内设匿名举报信箱,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确保举报人的隐私得到保护。其次,学校反欺凌小组要定时收集举报信息并及时处理,在隐去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将成功处理的欺凌事件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布,以此警示欺凌者,同时也是对举报者勇敢行为的正向激励,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反欺凌行动。
在这场反欺凌的战斗中,全员不仅包括校内的所有教职工,还包括家长。有些旁观者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后,他们不一定敢向老师求助或举报,但是他们可能愿意跟家长分享。因此,提高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我们鼓励家长通过家长会和班级群等方式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并提醒家长在亲子交流中留意孩子是否提及欺凌现象,及时向学校反馈。当家长愿意主动向学校汇报孩子看到的欺凌行为,对作为旁观者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全程抓住成长节点,促使旁观者做出制止行为
1. 分阶段编演反欺凌短剧,鼓励旁观者积极作为
一、二年级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期,也是他们初入校园、无所畏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明确欺凌的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同学之间的合理打闹,什么行为是越界的欺凌行为。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和文艺表演的机会,组织学生编排反欺凌短剧,鼓励他们看到这些现象及时向老师报告。
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群体分化,有的孩子逐渐展现出正义感,成为抵御欺凌的先锋;有的孩子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欺凌他人的苗头;还有的孩子个性不鲜明,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个阶段,教师既要教育和纠正有欺凌倾向的学生,也要鼓励更多学生成为抵御者。教师可以将校园中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以及学生的共同疑虑搬上舞台,比如“这是欺凌行为吗”“是否应该介入”“如果介入,会不会被牵连”等,通过剧情回答这些问题,打消旁观者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采取行动。
五、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但他们开始学会伪装,欺凌行为会变得更加隐蔽。这个阶段的短剧需要用更复杂的剧情将学生之间的情感变化及冲突呈现出来,还可以用AB剧的形式突出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正面示范旁观者应有的积极行为。
2. 分场景演练抵御者角色,推动旁观者向抵御者转变
欺凌事件中的抵御者一般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能不畏惧当下的群体压力并及时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但旁观者总是摇摆不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教师应该尊重旁观者的选择和个性,强调安全性,鼓励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救助行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的欺凌行为,学校防欺凌小组要精心制订旁观者应对策略,并通过班级课程反复演练,让每一名学生在面对类似情境时都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例如,看到欺凌事件,旁观者可以选择应援抵御者,也可以选择寻找学校教职工的帮助,也可以写匿名信举报。无论旁观者做出哪种行为,他们都在为降低欺凌事件带来的伤害而努力,这也是他们向抵御者角色转变的重要一步。
防治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全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全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全方位开展宣传和教育,努力让学生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