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原创音乐剧唱段精选》中钢琴伴奏的“诗“与”画”

2024-06-22鄢羽婷

乐器 2024年5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

摘要:音乐剧作为一种融合戏剧、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在这其中,钢琴伴奏在音乐剧表演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深刻诠释了剧情与角色的情感。本文将深入探讨笔者编创《中国原创音乐剧唱段精选》钢琴伴奏谱中钢琴伴奏的“诗”与“画”,阐述其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原创音乐剧  钢琴伴奏 “诗”与“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钢琴伴奏艺术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与变革之后,钢琴伴奏的审美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钢琴伴奏艺术”开始从西方电影、歌舞剧进入中国,逐渐融入到中国音乐体系。

音乐剧在我国是一种较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在音乐剧中,鲜少有人分析钢琴伴奏的重要性。音乐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伴奏,是情感的载体,故事的讲述者。它与演员的表演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对于音乐剧演唱的完美呈现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钢琴伴奏者还有一个称谓叫“艺术指导”,他们往往在日常的教学及排练中帮助表演者更有效地读谱和指导表演者分析歌曲的“艺术情境”,甚至改编音乐剧的钢琴伴奏。本文将根据笔者编创《中国原创音乐剧唱段精选》(下面简称《唱段精选》)钢琴伴奏谱,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创制中钢琴伴奏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结合一些具体的唱段实例阐释钢琴伴奏在表现“诗”“画”情境的概念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剧中的文学艺术

戏剧文本和音乐艺术表现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作曲家在创作一首音乐剧作品之前,需要先确定作品的中心思想、核心要素等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以文学、音乐、戏剧和舞蹈为载体,为观众讲故事。将戏剧文本的内容进行艺术实践——构建一个故事框架,通过转化、改变和再生故事情节来完成事件叙述,用音乐、舞蹈、戏剧等手段将故事重新诠释。并在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平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二、音乐剧中的钢琴艺术

音乐剧中钢琴伴奏的存在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其它乐器一起演奏完成表达效果,一种是单独演奏完成表达效果。前者会相对音色丰富些,可以达到细腻且多层次修饰的效果。演奏者们要保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演奏的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感的运用需要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同时钢琴作为一个独奏乐器,有着较强的演绎特点和合题性,音色区域最广,音色也可以多变,甚至可以替代乐队,深受音乐伴奏界的喜爱。

音乐剧歌曲的钢琴伴奏与古典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并不相同,不用一音不漏的完成,可以根据乐谱的具体情况适当对伴奏进行编配,使之更符合音乐剧歌曲的意境语汇。为一首作品编配伴奏,除了可以表达作品本身的创作意图以外,还可以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也称为二次创作。在表演一个唱段的过程中,伴奏者与演唱者虽然有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融合于一部音乐剧的整体,需要彼此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相互成就。无论是哪种钢琴伴奏,钢琴伴奏与歌者都要有对话,既不抢演唱者的“风头”,也要学会“显露”自己的地位。在舞台上,如果一定要定义钢琴伴奏与歌者的关系,那么一定是相互合作而不仅仅是作为歌者的“绿叶”。近几年来,对钢琴伴奏的需求以及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声乐专家与歌者的重视。好听的钢琴伴奏不只是“跟着”歌者的节奏与速度,是有“加分”的。会让整首作品有“质”的飞跃。作为引领、主导艺术表演的一个根本要素,其审美功能不言而喻,既能弥补表演者演唱、舞蹈上的缺陷,又能让整体音乐在统一的戏剧张力、饱满的情感表达上展现完美艺术。

三、《中国原创音乐剧唱段精选》中的“诗”与“画”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情趣与意境。讲究“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主旨是情和意,讲求自然、和谐、统一。中国音乐作品的特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同样也可以形象的表达抽象地情趣与意境。《唱段精选》的创制者们借鉴、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与技法,将传统音乐中的诗情画意进行结合,用“诗”的时间艺术、语言艺术与“画”的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通过“舞台动作”“艺术表达”等多种表现因素进行创构,完成了这些经典之作。

四、《中国原创音乐剧唱段精选》中钢琴伴奏的“诗”与“画”

《唱段精选》中钢琴伴奏的“诗”与“画”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与空间、视觉艺术中的艺术表达。下面将试以音乐剧《牵手》中三个唱段——《月照甬江》《明月圆如泪》《思忆》从不同角度探讨钢琴伴奏在音乐剧中的表现和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诗”与“画”的结合,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故事情节的叙述与推动

音乐剧《牵手》是一部本土化创制的作品。改编自2016年发生在宁波鄞州人民医院真实故事。它最早的灵感起源于一张“牵手照片”——宁波九旬老人放弃治疗只想见同楼住院的妻子,院方安排在重症监护室里相见并牵手对视的照片。这一见,也许就是永别。这两位原型老人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的一生没有核心记忆点,于是进行了“二次创作”。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制手法来筑建戏剧主体、实现情感的华彩与戏剧的高潮,直至实现该剧原本带给人们的强烈的“艺术震撼”与“人文关怀”。同时让作品有“血肉”,具有主流价值,体现现实题材“主旋律”戏剧作品创作的追求。这其中,在历史背景与历史发展逻辑的基础之上,将历史记忆中的“画”赋予到“诗”当中去,在诗与剧的融合中产生新的戏剧基因。

在这样庞大的题材背景下,谱写钢琴伴奏首先要符合其“本土化”创制的创作特点。钢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器,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手段,为音乐剧的演唱者提供情感表达的支撑。在演奏中,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声音相互映衬,共同塑造出音乐的情感氛围。例如,在表现爱情主题的音乐片段中,钢琴伴奏常常以柔和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珍贵。

钢琴伴奏在音乐剧中还具有叙事功能。通过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调整,钢琴伴奏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剧情的发展。例如,在表现悲剧性剧情的音乐片段中,钢琴伴奏常常以低沉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表现出悲伤、痛苦的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并为之动容。

《月照甬江》(选自音乐剧《牵手》),就是一种浪漫、唯美诗意的表达。编写钢琴伴奏之前,了解到甬江对于宁波儿女的意义,以及对于分隔两地的男女主人公来说,甬江上的一轮明月或许是彼此目光能够交汇的媒介所在。词中借“江水如墨,泪滴来兑”的诗意象征意蕴来刻画人物内心深处激荡的情感。这种浓浓的相思和乡思情怀使《月照甬江》中“男女对唱”有了对话感和更强烈的画面感,同时影射出“牵手老人”在生死最后关头互相深情对视的诗化演绎。与此同时,钢琴伴奏的“开场白”就有了构思。

《月照甬江》的开头设计一定要先衬托出环境美,好比说一个故事要先说“开场白”一样。如谱例1:

用流水一般的音型进入,优美的旋律流入心扉,让听众瞬间进入到一个画面——“甬江上一轮明月映入水中”,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人声的女声开场进入以后,钢琴伴奏没有在下面完全的做铺垫,而是“人声一句、钢琴一句”的对话式伴奏,仿佛如吟诵诗句般娓娓道来。转换到男声进入以后,因为嗓音会比女声厚重,伴奏音型也就变得紧密起来,如江水微微荡起清波一般趁着男声低磁的歌声沁人心脾。

在推动故事情节上。左手大部分采用紧密型、流动型的分解琶音的织体,右手则采用音阶与分解和弦的快速跑动或带旋律伴奏作为歌者的补充性映衬。如谱例2:

对于整首作品来说,钢琴的演绎营造出浓烈的相思与乡思的氛围,加之歌词“诗化”演绎,更衬得歌者在演唱时的情感泉涌激荡。令听者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之感同身受。

(二)人物角色的分析

人物角色身份的设定直接决定了伴奏织体的运用。从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等多方面设定中,可以感知人物角色的基本情绪与唱段中的内心基调。比如柔情部分的琶音结构与激情部分的柱式和声选择上就有了创编的思路。

《明月圆如泪》是女主人公张燕萍的唱段。女主人公具有浪漫、善良、真情的丰富内心世界与精神品质,所以在演唱这个片段的时候,要“移植”这一角色的人物基调与特质,并将这个特质贯穿全剧。这个唱段是女主人公在被家里安排婚事当晚,对着明月吐露心事、思念男主人公的场景。语气充满悲伤,将心中的愁苦倾诉而出。

在设计这个唱段伴奏时,笔者想根据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于是在最开始叙述环境的时候气氛是缓慢且安静的。仿佛在表述:“无论外面多么热闹喧天、花团锦簇,我的内心是饱含泪水与思念的,就像这天上一轮明月,圆得像一滴滴的泪珠一样,怎么看都觉得伤感。”如谱例3:

“圆圆一轮月,照的天地透如雪,谁在雪中言,今宵的泪珠也圆些。”第一句的唱词就直抒心境了。钢琴伴奏为了更好的衔接没有做太大的变化。“天人伤离别,明月清泪重叠,抛不开几多烦恼事,辜负花团锦簇夜。”这是伴奏织体为了衬托女声只是简单地以和弦和声为铺垫。进入副歌以后,进行了两次速度上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慢,但节奏变紧凑了。这里的“慢”是为了把节奏拉满,拉宽,同时从一字多音到一字一音,起到强调的作用。每个字都唱到了听众的心里并与之共情。这两次速度变化的推进、展示情绪的递进,钢琴伴奏左手为强烈的震音,右手用一连串琶音急速上行,并用柱式和弦强势推出高潮部分。如谱例4:

《思忆》是男主人公冯修达的唱段。此唱段是男主人公在台湾思念张燕萍时所唱:“一线一针,多少针脚多少春,密密麻麻浅或深,绣到家门。一刀一痕,痕如皱纹尽归根,刻就草木共体温,再不离分。”唱词中的情绪、意境已经很明显,借两人的两种精湛技艺表达深刻思念。歌词的诗意象征意蕴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相比在体现女主人公心境的伴奏刻画上,笔者认为男主人公所用的伴奏织体要更紧密一些,有种暗潮汹涌的滚动。如谱例5:

在情感推进上,笔者继续使用“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方式去布局整首作品。旋律叙述跟随男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从单旋律递进到三度音程再到八度音程叠出情绪的高潮。钢琴伴奏在和声、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笔者在这里不做具体阐述。如谱例6与谱例7:

《唱段精选》中的25首唱段中,钢琴伴奏的表现和作用还有:

1.音乐与舞蹈的融合:音乐剧注重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通过钢琴伴奏的独特节奏感和旋律赋予表演者更多的舞蹈表现空间。观众能够通过音乐伴随的舞蹈,感受到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

2.音乐的力量:钢琴伴奏通过音乐表达角色情感、剧情发展等元素,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它能够以独特的旋律、和弦和节奏,将情感瞬间传达到观众内心深处。

3.心灵的交流:钢琴伴奏作为角色内心的表达,能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音乐的编排和演绎,观众能够感触到角色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冲突,进而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

4.独特的表演形式:与传统音乐剧相比,中国原创音乐剧更加注重舞台艺术和音乐的完美结合。钢琴伴奏的独奏和即兴演奏,赋予了音乐剧演出更多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五、结语

笔者认为,大部分作品的“布局”都应是“由简入繁”的。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对比、有递进、有变化。除非开篇就设计成“很夸张”“很激烈”的基调,再回落到平缓的“布局”。否则,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由简入繁”的手法。与此同时,还要满足作品内容的“伸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要给予充分的铺垫与映衬。像《唱段精选》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选用前者的钢伴手法。在满足创制者本意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采用钢琴伴奏的形式叙述故事的开篇就是“诗”所表达的“时间艺术”,再重构到观众脑海中“画面”的“空间艺术”,通过耳朵让听者充分想象与联想得到聆听感受。钢琴伴奏的“先闻其声,后构画面”就是通过钢琴伴奏“给出的信号”构建音乐剧作品画面的联想与想象。这其中的“诗”“画”交织正是钢琴伴奏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卿.从“画”到“诗”:论音乐剧本土化的创制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06):122-128.

[2]赵磊.音乐剧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及专业要求[J].艺术研究,2019,(05):120-121.

[3]张毅.赋予音符以生命——论音乐剧的艺术指导[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4):36-44.

作者简介:鄢羽婷,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
合作与和谐——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融合分析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钢琴伴奏及其艺术修养浅议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情感互动要点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论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