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乐弦歌教学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观照

2024-06-22吴思宇

乐器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

摘要: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体系的趣味性,实现了音乐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对接,吻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即通过丰富审美对象的表现特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语言、形象及风格意蕴进行多重趣味呈现,由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

关键词:礼乐弦歌四弦琴  趣味观照  教学体系

趣味性教学是实现高质量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当趣味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美学范畴的“趣”与“味”,分别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与《老子》:“道之出口,淡呼其无味”,而后合用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南宋叶适在《水心先生文集·跋刘克逊诗歌》中提道:“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用以表达审美感受。梁启超更以趣味主义为信仰,拿趣味做人生观的根本,来强调趣味对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作用。以梁启超的趣味观为导向,可探寻趣味如何推进礼乐弦歌教学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挖掘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新视域。

一、创造性转化下趣味课堂的生成

创造性转化之下,礼乐弦歌四弦琴不仅实现了教学器具的创新,也推进了礼乐弦歌课程体系的教育转化,两者的合力生成卓有成效的趣味音乐课堂。从礼乐弦歌四弦琴课程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来看,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凝聚多门学科“一体化”合力育人,即音乐、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皆可融为一体成为教学活动提取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课程体验,优化全面素养的提升,无形之中使得各门课程之间交叉融合。当然,正如梁启超所言,“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1]

兴趣与趣味联系紧密,兴趣是人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常指某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教学中的兴趣于学生而言,可表现为对上课这项活动的热爱,甚至是对某一课堂教学方式或行为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性的情绪反应。趣味则用于比喻审美鉴赏和辨别能力,因而兴趣与趣味两者不单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后者更是增添了情绪背后的逻辑推理,感性背后的理性。由此可见,趣味性可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铁,课堂的趣味性愈浓,学生的兴趣愈高。趣味在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吸引并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同时,也能营造趣味课堂、升华师生情感,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如何让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所蕴藏的极具文化特色的知识渗透进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去,挖掘趣味性可作为一个突破口。

课堂实践中加入趣味性教学活动,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目标的达成,趣味十足的课堂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学生喜欢上某节课,如果去问该学生喜欢的缘由,大多学生会回答上课有趣。因此,欲达成某种趣味性的教学效果,就要探寻相应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趣味教学便是采取符合课堂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愉悦氛围之中主动接收新知识,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礼乐弦歌教学活动则是夯实趣味课堂的基础,实现2022年艺术课程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之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融合,为推动文化理解在教育教学中的进程创造了现实路径。

二、趣味礼乐弦歌教学强化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趣味弦歌教学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趣味的灵魂是乐,是心理享受,正是这乐的品性内在地设定了趣味于生活幸福的价值与意义。”[2]梁启超关注趣味带来“乐”的心理层面的价值,幸福就是一种心理的享受,趣味是能带来幸福感的存在。如果能以礼乐弦歌的形式为根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枝干,通过师生在课堂实践中创造出妙趣横生的弦歌趣味种子,课堂实践接受与创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

“中华弦歌”包含的“弦歌古曲”“弦歌古韵”“弦歌民风”“弦歌戏曲”四个内容,此种设置让音乐课堂形式趣味性的辐射面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放大,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音乐内容,产生更多个人与民族之间丰富的情感联系。俗话说心中有什么,眼里方能看到什么,“被我们称之为情感或情绪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敞开。”[3]欲培育学生的趣味情感,必先使之融入趣味课堂,促使学生在被趣味所吸引的基础上得到认知的增进,由此循序渐进提升审美感知。

趣味弦歌的形式能强化学生的知觉体验,间接增进学生对中华弦歌的情感依恋,“知觉是情感的依托形式,决定着艺术的质感和道德的温度。”[4]个人的审美差异受不同生活环境、个人性格、教育程度影响,使得审美存在个体性,同时由于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群体性的爱好和兴趣具有普遍性,易形成偏向性,如年轻人偏向于流行歌曲、中老年热衷于广场舞、儿童爱听儿歌等。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的熏陶,使得个人的趣味受群体性的趣味影响而达到一致。那么能否利用这样一个环境特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偏向,去间接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认知呢?或许,创新型民族乐器礼乐弦歌四弦琴可以实现这个突破。将创新型乐器引入到课堂音乐教学中来,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熟知的古诗、古曲、民歌、戏曲结合,达到艺术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巩固学生的文化认知,培育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以此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感。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能迅速搭建审美趣味与感知的桥梁,“中国各地的戏曲、民歌,原来学生都不知道,现在能唱,能感受其中的中国气派的美。还有情感上的深刻感受,同样是‘床前明月光,原来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唱出来、奏出来,这种感受更加深刻。”[5]这是礼乐弦歌教学最直接的表达,也是礼乐弦歌趣味教学最实际的效果,艺术的创造和鉴赏力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同时,也是最纯粹的审美趣味获取方式,所以情感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音乐感知是情感体验的基础,两者同为审美意识产生的两个重要环节,趣味则可以作为催化剂使之环环相扣,即增添趣味性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使得艺术情感进一步萌发,深化音乐审美意识,形成审美判断并丰富审美情感。趣味是高度个体化的情感,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礼乐弦歌教学体系下,以情感为导向,以礼乐弦歌四弦琴这一教学器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为趣味点,师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群体性审美趣味的培养,合成趣味、情感与审美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

三、弦歌体系发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芒

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不单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唱出来的,也需要演奏出来,能奏会唱俨然已经成为音乐学科学习的重要教学目标,因而,在传统文化愈加受到社会重视的当下,通过音乐学科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学习音乐必然少不了器乐教学的熏陶,乐器市场选择和课堂适用性在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好的教具不但能使音乐的价值最大化,也能使乐器承载更多的文化传承功能,这也导致了教具革新,同时有中华优秀传统元素的乐器进入校园也成为大势所趋。

礼乐弦歌四弦琴凝聚着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之“形”与“魂”,即在乐器的制作上凝结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乐器的呈现上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内涵,是课堂乐器创新的成功范例。从形制上看,礼乐弦歌四弦琴构型精巧、携带便利、手感温润、振动灵敏、音响丰富、音色柔和,定弦的方法能够依照音乐风格需求适度调配,固定调为A调,四弦与二弦、三弦、一弦之间正好跨八度,各音指法恰好相似,便于学生快速上手。从文化底蕴、思想情感、性格特征的传统标识来看,小篆汉字“礼乐弦歌”印于琴头,琴板上刻有“梅兰竹菊”图案,三朵祥云在琴头、音孔和琴马处,琴体宛如梨形,气质典雅。从实用的功能来看,拱形音梁使琴马微微拱起,使琴板免于塌陷,弦准以琴头祥云轮廓为基本外形,配有定制的电镀深木色的19齿弦准,使得调音更为细腻和准确,弦准的手柄表面饰有祥云纹饰线。总之,礼乐弦歌四弦琴乐器的制作精良、琴弦材质和工艺达到了前沿水准,该发明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即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除了通过视觉感官可看到乐器形制显现出的传统文化特征,也可通过听觉和触觉感官深化具体认知,感受礼乐弦歌四弦琴展现的传统文化之美。从演奏技法来说,民族器乐中所常用的泛音、吟音、滑音、绞弦与并弦、扫弦、双弹、轮指、滚奏、摇指均可在礼乐弦歌四弦琴上运用,该琴即可针对性地弹奏出其他民族器乐如琵琶、中阮、三弦的作品,也可结合古诗、民歌、戏曲进行集体的舞台合奏或伴奏。因此,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征也能在礼乐弦歌四弦琴上表现,而相较与其他课堂乐器,礼乐弦歌四弦琴同时兼顾了弹、唱两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乐器的种类,为学生弹唱传统音乐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方面,民族器乐元素在礼乐弦歌四弦琴上得以显现,能让小学生在适宜的弹奏条件下学习到丰富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器乐的技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乐弦歌四弦琴与古诗、民歌、戏曲的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增强传统、本土文化认知,通过艺术实践的积累,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由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力,为祖国培养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建设的接班人。

礼乐弦歌四弦琴是在“双创”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型民族乐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礼乐弦歌四弦琴让音乐课堂趣味性的辐射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区域得到放大,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音乐内容,产生更多个人与民族之间丰富的情感联系,“被我们称之为情感或情绪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敞开。”[7]欲培育学生的趣味情感,必先使之融入趣味课堂,在被趣味所吸引的基础上增进认知,由此循序渐进提升审美感知。

四、礼乐弦歌之趣展现育人价值

从家校共育的角度来看,礼乐弦歌的趣味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家校共育实际背后隐藏着社会,“随着‘双减的深入开展,教育明显回归学校、回归体制,就更加强调‘家和‘校了。其实,‘家也是‘社的一部分。重视‘家,似乎有另一个意图,就是以‘家带‘社。”[8]艺术是较能增添家庭生活趣味的科目,现阶段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群众愿意投身到社会日常表演形式中来。借助乐器教学是增强学生对音乐认知的有效途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应该立足于对音乐本身的认识,使学生系统地建立和发展音乐的认知基本概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还未树立准确的音高概念,礼乐弦歌四弦琴这一教具既能充当音乐课堂的媒介,来提升课堂趣味,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又能从实质上强化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知。家校合力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实践舞台,让学生走进趣味性课堂,将艺术带入家庭,使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在家校共育的方针下,强化学生对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甚者则可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从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来分析,礼乐弦歌从艺术生出趣味,为实现以趣引人、立德树人奠定思想根基。艺术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蕴,“就像中国的古诗词,在既定的格律中创生独到的意境和情景,这是艺术的真谛。它的育人价值是深奥的、独特的。”[9]古诗、民歌、戏曲的杂糅,同时也是艺术学科与文化学科的趣味融合,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以此促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升级。因而,“趣味既是对艺术的审美本质界定,也是对艺术的价值与功能规定。”[10]趣味既是方法工具也是目标,艺术萌生趣味,最终趣味又反作用于美的教育。并不能说明它是“为趣味而趣味”的纯审美主义化,而是以趣味为源头,抛去外在目的,抱着无目的和目的性去学习,感受知识或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11]而今“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趣味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音乐乃至艺术科目提供生活趣味的“无用之大用”[12]为其根本价值,成为服务于人的精神文明的学科。将艺术的审美属性与社会人生功能联结和互通,这或许才是艺术最终的趣味。

同样,礼乐弦歌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要稳扎稳打促落地,不仅要用趣味形式吸引学生,更要落实实际的价值观念。音乐教学内容也要体现生产和生活都是活教材的教育思想,这要求礼乐弦歌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更要以“文”审“艺”,观照传统优秀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与趣味教学、趣味人生的衔接,以此达到艺术教育的审美及育人功用。

结论

礼乐弦歌教学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观照,恰如其分地吻合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在创造性转化之下,礼乐弦歌四弦琴不仅实现了教学器具的创新,也推进了礼乐弦歌课程体系的教育转化,两者的合力生成卓有成效的趣味音乐课堂。趣味弦歌的形式巩固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核心素养,并通过将学生广为熟悉的古诗、古曲、民歌、戏曲为载体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以及风格意蕴,最终强化学生对完整的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的能力,增强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真正实现弦歌不辍,学中增趣,趣中强化感知的深度学习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13页。

[2]方红梅《梁启超的“趣味”论及其艺术审美》,《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87页。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74页。

[4]桑东《艺术·情感·道德——艺术与伦理的互嵌及其媒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17页。

[5]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访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第5期,第7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74页.

[8]《教育研究》编辑部《2021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57页。

[9]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访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第7页。

[10]张前《音乐审美四题》,《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第77页。

[11]潘朝阳《论梁启超趣味观对音乐教学的启示》,《美育学刊》,2013年第1期,第87页。

[12]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第125页。

作者简介:吴思宇,广州市晟雅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礼乐弦歌课程研究中心

基金名称: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中华小四弦弹唱与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研究——以广州市4所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2213806。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建设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提高理科高校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
水利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多科性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