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坚守者,段小林
2024-06-22张迪
张迪
段小林是北京好听音乐厂牌创始人,也是一位资深的音乐制作人。
每次见面,他总是着一身简单衣饰,落座在某处角落,安静地隐没于人群。与他打招呼,逢人便喊上一句“老师”,待人接物,极为客套舒适。不难看出,在生活的场景中,他是随性豁达的,甚至有那么点粗线条。
然而,只要寻摸到音乐的边界,他便完全变了模样,成了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者,是将所擅长之事做到极致的那种。有些时候,同事们暗自抱怨,脾气太大了,真是个杠子头,甚至不可理喻。
对立分明,令段小林感到有些烦难,他自知在这样的属性里面,很多事情是不完美,甚至冲突、不协和的。可即便如此,再次触碰音乐时,他还是几近痴狂地陷了进去,那些杂念也随之变得淡漠。缘由简单,只因一份至臻热爱。
巴菲特说过,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
段小林非常认同,并将其视为准则,因为音乐就是他无论如何也要义无反顾去做的事业。
入行之初:
把音乐这条路走到底
“我踏入音乐行业的时间比较早,应该从搞乐队时候算起。”采访伊始,段小林开门见山、直入正题。1996年,他开始学习吉他演奏,一年后组建乐队做Cover,参加比赛并获得山东省第三名的成绩。最初的想法是做一支顶级的原创乐队,到北京发展,签约唱片公司,发行属于自己的专辑。乐队的属性本应是融合,但成员中的干部子弟、国企职工家属,纷纷进入国家单位,段小林看得出来,他们舍不得放弃这份稳定工作,伙伴渐行渐远,乐队解散后,他怀抱“把音乐这条路走到底”的执念,只身前往北京。
正值千禧之年,音乐市场散发的蓬勃至上,令段小林欣然想往。他在录音棚寻得份幕后的差事,主要是做唱片作品的录制。一头扎入其中,他忙得不可开交,尽情吮吸音乐环境氤氲出的独有气息,从学习到各种探索,步履不停地往既定轨迹上延伸着。七八年的时间里,除了完成录音制作,他听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并留意到很多西方的音乐是以厂牌概念呈现的。
“英国有一个很小众的音乐厂牌,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却都特别的热爱音乐。他们发现身边有大批音乐人,只具备音乐才华,没有制作、执行和宣传能力,就自发成立了这样一家厂牌,帮那些音乐人做相关的工作。不停地发表作品、制作专辑过后,很多音乐人陆续从那里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其中不乏当下很厉害的人士。”一个念想“砰”的一声,在段小林的脑中迸裂,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家音乐厂牌,帮助无数的音乐人实现他们的梦想。如果说,原创乐队的功亏一篑,让他深感落入泥潭的无力、遗憾,当下这个念头一旦横空出世,潜藏在他身体里的闪耀情怀,如藤蔓般盘根错节地生长着,一发不可收拾。
好听音乐:
打造时代级艺人,成就现象级影响
2008年,好听音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创始人的段小林,考虑到本职工作是编曲和录音,便决定以录音棚的形式做最初呈现。2008年至2017年是好听音乐最原始的积累阶段。这个阶段并没有去推进厂牌计划,是因为具体执行起来,他发现“欠缺的还有很多,如果真心想去帮助音乐人做大量提升,需要的不仅仅是制作方面的能力”。这段时间里,好听音乐以仅收取成本价格的优惠,帮助谢天笑、二手玫瑰、左小祖咒、张玮玮等手头不宽裕的音乐人,完成了他们的唱片梦。
2017年至2023年是好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有了过去十年的经验累聚,段小林及团队逐渐伸展拳脚,以音频、录音、乐器、音响为核心的方向,参与到了全国的综艺节目,包括《我是歌手》《我是唱作人》《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等,占据了音乐市场60-70%的份额。同时,又以打造优秀的唱作人、音乐人为前提和铺垫,开展了很多项签约。“我们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具备强有力的保障,拓宽优势渠道,积蓄雄厚的资金链。”看到公司日益成长以至小有成就,段小林无疑喜上眉梢:“这是公司快速发展、厚积薄发的六年时间。”
2023年年底,好听音乐搬迁至新的办公场地,从之前的制作与办公的分离状态,到如今音乐制作、艺人经纪、版权运营、录音排练、宣传营销、演出制作、硬体租赁、侵权维权等等,全部整合进了一幢独栋写字楼,这是好听音乐的第三个阶段。“这将是我们再次创业的开端。”段小林的声音里有掩盖不住的澎湃自信,他慨叹着“经过16年的积淀,当下我们重新出发,整体的面貌、状态、保障都有了很大提升”。
这一番实实在在的描述,将好听音乐的发展进程具像化地呈现眼前,其所涵盖的广袤与深远可见一斑。“从最初的录音棚、音乐制作,到现在的签约、演出、项目承接,越来越丰富,这栋小楼像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社区、产业综合体。”我这样向段小林描述着感悟,他听后莞尔而笑,“看起来感觉好听音乐是综合的,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事情。”见我神态疑惑,他进一步解释着:“打造时代级艺人,成就现象级影响,这是公司的主体使命、最终目标。一个音乐人属性要走向成功和更好的平台、被更多人所了解,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牵扯到方方面面。我们所有的部门、工种、场地、装备、人员,搭建各种平台和流程,建造无数的配套设施,旨在实现这一个目标。”为了让旗下最优质的原创音乐人,在好听音乐的平台茁壮成长,真正实现时代级别的艺人标准,他们把代表各自领域的小块拼图粘合起来,成就如此的综合性平台保障。“还挺伟大的。”我迫不及待地发出赞叹,段小林爽朗地笑了起来,“其实很艰难的,越往前走,艰难就多了一分,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艺人准则:
才华,颜值,品德,唱功
好听音乐公司有这样一面墙,上面印满了旗下签约艺人的照片和简介,从资深摇滚音乐人张楚,老牌歌手陈明、温兆伦、罗中旭、黄格选,民谣唱作人赵照、马条,到各种新生代艺人、乐队,阵容的豪华与多元令人咂舌。让我颇感好奇的是,面对艺人的签约事项,好听音乐的考量标准是什么。段小林给出的答案很明确,公司签约艺人一定是奔着最终目标去的,在大方向上有这样几个准则,即才华、颜值、品德、唱功。他着重提及“品德”这一要素,“能够成为真正的艺人,最后靠的是德行,是综合素养。”成为时代级艺人是伟大、艰巨的,公司上下在态度上足够地端正和敬畏。
在音乐圈子里,公司与艺人间的“爱恨情仇”从未缺席,选择的过程是双向的,为达成皆大欢喜的结果,如何妥协让步、权衡利弊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话音才落,便招致了段小林的嗔笑“您这个问题是个核心,也是一个坑,不是特别好回答”,他低头稍作思忖,随即陈述了观点:“凡事都有一个度。这个度有专业度、规矩度、流程度、人性度,处在每个阶段的想法、需求、野心是不一样的。初期是公司能量绝对强,艺人能量绝对弱,作为公司来讲,16年的积淀多少让我们了解和看清业界的逻辑,但新生艺人容易被很多事情诱惑,这时候公司权限更大一些,会帮助艺人把好关卡。随着能量的变化,尺度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否则没有办法做到从一而终。”
段小林坦言,艺人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大多是感性的,这就变成了关乎人性的工作,从而复杂了一万倍。他时常把“利弊对错”四个字摆在脑中反复思量,并对他所下达的每一个决定权衡再三。作为一家中小型音乐公司,于整个业界而言渺若蝼蚁,对身处公司的每一份子却是意义非凡。“我们的一个评判,很可能决定一首歌甚至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不会轻易下一个结论,对所有艺人和每个问题总是仔细去推敲。”选择无疑是艰难的,但段小林同样认定,成功有时就是做出正确的选择。
音乐制作:
让无数闪光点透过作品呈现
在众多音乐作品里,段小林常作为制作人出现在名单列表,在更多人的概念里,这个称谓基本停留在音乐的范畴。在段小林看来,其所囊括的远不止于此,他将涉及到的内容细碎地拆解开,向我谈及了他的理解。“从一首作品的筛选,到制定大方向、选择编曲完成架构,我会反复斟酌每个音色和旋律的设计,真正热爱、敬畏音乐的人,会为一个音色的创建花费很长时间。”他坦陈,音乐的最终呈现是声音,而人耳是挑剔、敏感的,身为制作人的他大量去做尝试,比如“音色怎么选,主线条怎么设计,如何从Demo的基本框架提取、升华riff并贯穿始末,段落如何呈现,进前奏还是进唱,主歌重复几遍,间奏分几个段落、层次、小节,选用哪些乐器,体现怎样的情绪感受”。
事实上,编曲是完成了音乐工作主体内容的基本框架而已,还需要继续精细化,即邀请各个领域的乐手,把这些基本分轨替换掉。“因为是用电脑做编曲,会有很多机械化的地方,一首音乐之所以能走到更多人心坎,依靠的是情感。我们要用最专业的人,把情绪化的内容演绎出来,把一个人的感情带进来。”很多乐手能把所有音符演奏得精准、华丽,但他觉得这还不够,“你得把这些声音最质直地表达出来,让情绪跟每一轨的配器完全吻合。”
“收进来很多轨道、频率,相互之间怎样去协调、避让”,是他此后需要考虑的事情,在他眼中,混音更像是妥协与管理的过程。他将其视作一幅声音的画面,是综合的、立体的、交互的。如何将这些音乐的分轨,精美的人性的真实演绎的音符,融合到声音画面里,又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母带处理作为音频流程的最终一环,是无法被忽视的纯技术工种。“基于已有的音频轨道,找到相对来说最符合人的心理声学的过程,同时还要保障最大响度。有时提升一丢丢的响度,需要花费几百万资金去购买大量设备。”
“至此,音乐制作人的工作完成了,而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接下来,我将构思如何把我认为优秀的宝贝作品,让更多的人听到。”关于制作人的解读,段小林一气呵成,不掺半点拉杂的过渡部分,以至于我刚想松下一口气,又讶异地发现,属于他的那些后续刚刚开始。我本能地发出一声叹息,惹得他连连抱歉,“这跟我印象中的制作人不太一样,从头至尾、事必躬亲。”我为方才的举动做着解释,段小林“噗嗤”一声笑了,他调侃自己是“保姆式老板”,并坦言这是一项整合工作,把无数的闪光点攒到一起,让它们各自拥有光辉。
此时,我的脑中碰撞出各种想法、疑问,首当其冲的是“出于制作人的角度,对歌手选择、歌曲制作有专业的考量,不断精益求精,普通听众很可能无法读懂很多的细枝末节和意味深长,难道不觉得可惜吗?”问题一经抛出,段小林未作片刻迟疑,便字正腔圆地道出:“我们不会觉得做这些事情辛苦,恰恰相反,我们付出了终生的努力,为完成这一个目标,能够被大家听见,我们就会特别荣幸。”他坦言,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不是账户里的数字增长,而是有朋友告诉他,又听见你们公司的歌了。
录音行业:
蓬勃,痛苦,求变,进阶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足录音产业的人士,段小林表示,非常荣幸能够赶上中国原创音乐快速发展的蓬勃时期。他所认识或是合作过的很多专家,对录音的热衷与痴迷,令他感到敬佩。“国内录音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听闻这样的提问,段小林狡黠一笑:“这个话题问我就问对人了,我有一丢丢的发言权。”
“首先是装备。2000年,中国和欧美的差距非常大,或者说,跟日韩、港台的差距都很大。那时候我们还在用开盘机录制,有一间录音棚买了一套Pro Tools,搞得业界沸沸扬扬的,其实这在西方是很平常的工作站。时间才过去24年,如今北京市能数得上来的录音棚,拿到欧美都不输给任何一家,中国的音乐制作装备已经领先于全球了。”
“其次是理念。十年前,我们在音乐上的很多观念是禁锢的,现代音乐起源于西方,我们处在照葫芦画瓢的阶段,和一个常规的逻辑中。那时我订阅了大量的西方制作杂志,关注他们当下的技术和思路。我发现西方在制作上没有所谓的标准,而是敢于尝试,加入各种效果、元素,我们则把这些已生产的作品、案例当做模版来学习。改变在最近五年尤为明显,有至高追求的人去国外交流、学习先进技术,然后结合时代元素,将制作思路大范围提升。”
浸淫在音乐行业20余年,段小林见证了中国原创音乐蓬勃、痛苦、求变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是也过来了,我们的一些板块已不输给任何国家。”他感叹着先锋群体的迅猛进步,也承认在庞大的二线三线城市,依旧存在滞后的模仿现象。“需要提升的太多了,正所谓艺无止境,我们仍处在追赶的过程,只不过眼看着目标越来越近了,而作为衡量标准,西方音乐制作也在不停摸索和进步。”他谈及当下出圈的AI技术,表示音乐工作能变成什么样子,自己也无从知晓,很多无法预测的局面正在发生。“我的目标不是去完善制作的小环节,或者促进工业和技术的提高,而是生产作品,用作品当做介质,去和万千大众做心灵上的交流。”从广袤的业界范畴回归至更具象的眼下目标,那是他跻身行业的意义所在。
音乐市场:
真正优秀的人不会被埋没
当下,国内音乐市场拥有庞大基数,正处于野蛮成长的阶段,全民短视频的日益火爆,为音乐的快速制作与发布创建了条件。市场逐渐形成分化,顺应潮涌的群体风头正劲,潜心音乐创作的很可能默默无闻。我比较好奇眼前的资深人士,对这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如何看待。段小林低下头沉吟片刻,给出了两个观点:“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存在就有道理。”
“这样的快速发展时期,衍生出无数的机会、竞争、利益,是多元化、多方面、多体量的。虽然是音乐领域,但机会是面向所有方向的,更多人的猎奇心理,导致大量的资本、互联网属性的公司介入其中。这个事情从音乐逻辑上讲,与音乐人、音乐工业相冲突,但听众的接受程度是很宽泛的,这恰恰给更多人带来机会,也是这个时代优质的地方。”
段小林坦言,大部分人没有精力或是音乐鉴赏力,来分辨一首音乐作品的精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引发了音乐业界的一些抱怨声。“但终究属于个例,一个人若是真正优秀和有价值,也会吸引到资金。现在的竞争是全范围的,不仅仅是音乐业界的竞争。”回到最初的观点,他始终以为,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会被埋没,你有你的光辉,也无法掩盖别人的光芒,音乐行业终将走向更专业的方向。
前几年,线上平台迅速侵吞着线下市场的份额,在段小林看来,线上与线下各有其优势、需求,两者并不冲突。基于演出方向,线下仍是主导,甚至永远无法被取代。“大家来看一场演出,不仅仅是听歌,还有很多范畴。比如,即便线上寻求全景声,但手机的小能量和体育馆的万人能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面对甚多的音乐形式和选择,一味去追赶别人毫无意义,只要做好心中的方向即可,这是他对于当前音乐市场的一些见解。
版权机制:
自己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国内版权市场较之五年前有了质的提升。”谈及版权话题时,段小林承认,业界对此的确付诸了努力。“但仍处在一个混乱时期。”话锋一转,他继续往下阐述观点:“各平台、各公司、各个人,都是第一出发点,即自我利益。整个行业缺乏一个公会,或是国家机构来组织、敦促、完善、监督相关产业,导致了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阶段。”
艺术、作品、创作皆来源于生活,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我,“被很多人判定为有才华”,这样的概念一旦冒头,即刻有无数机构无所不用其极地赶来“收割”。对此他颇感无奈,声称这种状态就像是在一座原始森林,谁跑的快就能逮住猎物,否则只能眼巴巴地一旁观望。
作为涉及版权业务,甚至拥有法律团队的公司,好听音乐参与到了业界关于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与机制建立的进程。当眼光聚焦在公司层面,段小林坦陈,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就两条,第一,不被大象踩死;第二,保护好我们的小树苗,不被大象踩死。
“这个行业有很多的资本团队,到处在肆意掠夺,他们善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展开外表华丽实为恐慌的袭扰。资本能调动的内容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中小型团队很难与之抗衡,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大象不光想踩公司,庞大的鱼是需要侵吞无数小鱼的,否则将无法存活,我们也要去保护好这些小苗不被大肆践踏。”
发展至如今规模,好听音乐所迈出的每一寸跬步,历经的每一道风雨洗练,终成为护其周全的坚实铠甲。目前,公司拥有50余组艺人,几十位正式员工,上百位外围成员,加上库房超过5000平米的经营场地。段小林表示,发展到现在确实需要非常多的人的支持和助力,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品牌、资源、主管、领导、伙伴等等,这是他们当务之急在反复权衡、纠结、磨合、探讨的问题。伴随着大量的尝试、推进、执行、投入,心态上的变化也悄然发生着,“自己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帮你,只有自己存在价值,别人才会因价值交换来帮你。”这席话从他的口中道出,是平静、淡然的,也只有深切扎根在这潭深渊的人,才会生出这般憬悟吧。
“公司之后的方向仍然是自我发展、自我强大为主要逻辑。”眼下,他明确了三个工作方向,即推出能够被更多人认可的作品,推出能够被更多人认可的演出,进行整体的项目输出。音乐无疑是内容与核心,段小林渴望这些作品能走进听众内心,被读懂、被喜欢。除此以外,音乐也如同杠杆,可以撬动更多方面,比如推广地方文旅、拉动地方经济,这些或将是双赢的选项。
写在最后
采访临近尾声,我邀请身为业界前辈的段小林,为想要涉足音乐行业,或是正在行业里奋斗的人,讲几句掏心窝的话。
他听后面露难色,称“这么多问题里面,这是最难的一个”,便将时间拖入空白,当他再次抬头望向我时,眼眸多了一抹郑重其事。他说:“采访之初我表达的那个观点,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假如你从事的是音乐工作,又恰巧是你所喜欢的,那请你以最高的姿态去敬畏它,因为你所选择的这条路是千难万阻,是要经历千刀万剐的,它不像你想象得那般美好、荣耀、具有光环,它很可能是一地鸡毛,这就是我的观点。”
这份答案显然出乎我的意料,他并非以轻柔渐进的方式,对入行新人加以劝解和建议,而是将他所见识的音乐行业的真实底色全然地裸裎,用一段朴质甚至刺耳的白话,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因为在他看来,光鲜葳蕤仅如昙花一现那般偶然,过程的狼狈、结局的遗憾往往是常态,深切地爱着一样事物,便去拥抱与之相关的全部,如此,这份爱才将走得深远、悠长。
透过这场充实细腻的谈话,我洞悉并感受着他身体里输出的一些能量、气场。那是“敢进窄门”的胆魄,“愿行远路”的坚韧,“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的格局。“打造时代级艺人,成就现象级影响,若能做成这件事,我将此生无憾。”他端正了脸色,将话说得矜重,声声入耳,而我看到的是一个信念笃定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