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才强省战略背景下人才政策的包容性问题

2024-06-22巩志娟王倩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人才

巩志娟 王倩

[摘要]人才强省战略是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举措,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就是包容多样性人才和多样性发展,实现人才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应坚持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人才多样和多样成才相结合、特事特办和严格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从拓展人才政策适用范围、瞄准发展目标、突出区域优势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人才辈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人才;人才强省战略;人才政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6-00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强省战略背景下人才政策的包容性研究”(HB22MK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巩志娟(1978—),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倩(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研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地区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创新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同时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1]。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就是既要包容多样性人才和发展,也要包容人才和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让人人皆可成才、人才皆有所作为,促进人才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人才政策包容性的重要意义

人才政策的包容性理念源于包容性发展思想。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会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首次确立了“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是指“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各种文明的互相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的发展”[2]。可见,包容性发展是一种注重公平、公正、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所有人的平等发展机会,使所有人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并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人才政策包容性,是指政策制定者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积极吸引、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才政策包容性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体现在对人才来源的广泛包容,应该能够吸引来着国内外的各类优秀人才,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其次,体现在对人才类型的全面包容,既有高端科研人才,也有技能型人才,还有创新创业人才等,要能够覆盖各类人才,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最后,体现在对人才成长过程的支持,能够提供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实践锻炼平台和创新激励机制,帮助人才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包容性的人才政策强调尊重人才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创新性,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实施包容性的人才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有助于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拥有的优秀人才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了某一地域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实施更具包容性的人才政策,意味着更加积极吸引和留住各种背景、各种能力的人才,更能够汇聚多元化、富有创意和活力的人才队伍,这必将大大提升该地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其次,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包容性的人才政策强调人人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无论其性别、种族、年龄、宗教信仰或其他背景。这样的政策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公,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实施平等教育政策,确保每个人都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最后,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有助于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则是创新的重要土壤。包容性的人才政策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自由的空间。

二、提升人才政策包容性的原则要求

(一)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人才政策既要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服务于人才成长发展需要,要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使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求,意味着人才政策要紧密结合地方的实际,根据地方的发展特色和需求,精准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这不仅包括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上做到精准对接,更要在政策设计上考虑到地方特色,使人才政策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其次,服务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则要求政策制定者从人才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路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政策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后,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营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以及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等。有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的人才政策,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本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

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不仅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判断,而且要求对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准确的预见和把握,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长远持久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见和把握。当前,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以其高效、创新和持续发展的特性正在重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的趋势,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跨界思维、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为人才政策的适切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人才政策往往侧重于物质激励和简单的培训,但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则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人才政策创新,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等。

(三)人才多样和多样成才相结合

社会发展是多领域、全方面的,所需人才也必然是多样的,要着力构建一个全面、包容、开放的人才生态环境,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注重人才政策的广泛性。人才政策要重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也要关注普通人才的需求。基层人才可能不具备高学历或高技能,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要关注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塑需要一个培养和锻炼成长的过程。人才政策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也要关注潜在人才的培养,对于那些具有潜在能力和潜力的人才,要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这意味着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限制,不再将人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层次,而是要为各种类型的人才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要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特事特办和严格制度相结合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于急需紧缺和具有引领作用的特定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层次特定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充分发挥特定人才的关键作用,必须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裁量空间,这就需要在保障制度框架内,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灵活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特殊人才要坚持特事特办的重要原则,也明确了这一政策的初衷在于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特事特办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无规矩,特事特办的自主裁量空间也并非无约束。制度规则蕴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具有广泛的规约作用。因此,对高层次特定人才特事特办的自主裁量权,是为了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它不仅是对个别优秀人才的特殊待遇,更是一种对知识和创新的认可和激励。当然,这种自主裁量权也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行使,必须严格控制“特事”的范围和人才标准,避免滥用和误用。

三、河北省人才竞争的现状分析

河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省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在人才竞争方面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与京津的发展差距也让河北省在人才资源方面面临着发展困境。

(一)河北省人才竞争的优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省的人才竞争优势正逐渐凸显出来。这一战略不仅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人才共育、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通过跨区域的人才交流、项目对接以及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健全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河北省的人才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河北省加强与北京、天津两地在人才领域的合作,通过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人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同时,河北省积极参与京津冀人才市场的建设,推动人才评价、招聘、培训等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为区域内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河北省注重提升本土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培训计划,河北省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河北省的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河北创新创业,也推动了本地人才队伍的持续优化和升级。目前,河北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02万人和247万人,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河北省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显著成就,更体现了各类人才对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人才环境的高度认同。这些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为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河北省人才竞争的不足

1.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政策收效不显著。目前京津冀人才在域内的分布和流动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这主要是由京津冀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河北的经济相对京津两地较为滞后,且“区域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社会保险未兼容、人才公共服务断链等‘难堵断卡问题,仍制约着京津冀人才要素的合理配置”[4],大量人才选择流向京津地区,对河北形成了一定的虹吸现象。

2.河北地区对经济条件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把握不足。在当前的政策体系中,“在高层人才的激励措施中使用最多的为资金投入,其次为策略性措施和公共服务。中层人才和基础人才政策缺乏”[5]。现有人才政策的单一、缺乏,恰恰是因为缺少明确的人才服务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作为指导,使得人才政策难以真正触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人才政策只有精准地对接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只有从提高薪酬待遇以及发展平台和机会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注重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3.河北省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受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当前河北省教育发展水平低于北京、天津。一是高水平大学数量相对较少,缺乏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府;二是学科设置相对单一,与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专业不足;三是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师资短缺,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河北省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始终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制约河北省有效融入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优质人才自我培养不足,紧缺专业人才短缺和部分专业供大于求同时并存。另一方面,省内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毕业生难以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不精准,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存在明显不足。

四、实施包容性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已然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构建一支既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顶尖人才的引进和高效利用,同时也要重视对基础人才的细致选拔、系统培养与合理晋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人才政策进行持续优化,扩大其覆盖领域,提高其包容性,确保为广大劳动者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一)包容人才的多样性,拓展人才界定和政策适用范围

1.完善激励政策。一是通过创设各种平台,鼓励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和中青年骨干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实现业绩突破,进而提升人才层次。二是激励政策重视物质奖励,通过设立科研项目经费、技术创新奖励、专利奖金等,为基层技术人员和中青年骨干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创新研究。三是重视精神激励,对于在工作中取得杰出成绩或创新突破的技术人员和中青年骨干,要给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章等,让获奖者感受到个人能力和工作成绩的被认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技术创新工作中。

2.完善教育培训政策。一是打通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工学一体化,既让大学生在企业中锻炼实际技能,同时让一线工人也能通过院校的学习平台,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搭建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对口的高端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以开阔眼界、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联合培养实现企业间人才交流合作,拓宽人才的视野和思路,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三是创设多样化职业培训平台,为基层技术人员和中青年骨干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设立专门的培训计划、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组织专业研讨会等,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使更多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此外,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3.确保政策的公平性。一方面要避免重外来轻本土的倾向,尽管外来人才带来了新鲜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但本土人才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专业技能,不能因为出身或背景而给予不同的待遇,必须一视同仁,有才皆重视、重用。另一方面要避免重引进奖励轻提升奖励的倾向,要重视现有人才、本土人才的提升和发展。通过提供公平的奖励机制,激励各类人才不断学习和进步,营造“终身学习、人人可成才”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促进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为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政策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增强社会对政策的信任和支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包容发展的多样性,瞄准河北发展目标和重点精准施策

在迈向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征程中,河北省明确了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的战略目标,并致力于建设创新驱动、跨越赶超的科技强省,同时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一战略蓝图为人才政策的精准施策指明了方向,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1.人才政策应体现高端引领的原则。人才政策要紧密贴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焦点放在对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高精尖缺”人才上。“高精尖缺”人才通常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能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因此,人才政策应致力于吸引和培养这些人才,通过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相关行业部门的跨越式发展。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要放眼全球,不拘一格,要积极吸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借以提升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力度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借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教育科研发展契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科研投入,培养本土的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2.人才政策应体现人才支撑的作用。要瞄准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际联动互补,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确保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针对当前新兴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要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投入,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完善职工的职业适应能力培训和提升。不断完善行业职工的职业能力再培训,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定期为职工开展职场培训,以帮助现有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在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本土“能人”,通过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提升乡土人才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同时要加强乡村人才的培训和教育,造就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包容政策的弹性,突出区域优势中化危为机

河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也有京津“虹吸”的现实困境,要找准自身优势,加强人才政策的弹性和活力,突出人才发展、人才作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以更加包容性政策集聚人才。

1.完善各地人才政策的互动弹性。要抓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展京津冀以及周边省会城市的职称、职业资格互认,完善人才自由流动通道,推动科技、产业深度对接,促进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就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发展定位,北京作为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天津作为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凭借其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研发实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河北作为创新人才的发展高地,其角色在于推动京津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一规划使河北的“柔性引才”政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完善创业政策弹性,打造“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一方面,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专家学者带成果和项目创业,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另一方面,对于创业失利者给予一定的挽救措施和空间,通过设立创业失败基金、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创业者总结经验、重新出发,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创业机会。

3.加大人才使用政策弹性,充分发挥院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增强人才的辐射引领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领军人才又是推动第一资源提升绩效的‘火车头”[6]。一方面要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岗位作用,紧扣地区发展以及行业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难题或急待突破的瓶颈引进人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通过项目制、任务考核等,切实发挥领军人才在主要产业、行业和科学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出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团队核心作用,吸引和聚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团队,共同攻克科技难题,推动产业发展也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实现“引进一人,带活一个学科、一个产业、一个团队”。通过举办各种创新项目、科研项目、攻关项目竞赛、交流、展览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8.

[2]熊欣.博鳌论坛确立“包容性发展”理论框架[N].证券日报,2011-04-18(2).

[3]丁恒情.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N].人民日报, 2021-11-16(5).

[4]石勇.以人才一体化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 2023-04-09(7).

[5]张红霞.政策工具视角下河北省科技人员人才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2):30-33.

[6]蒋影明.领军人才的标准缺失之痛[J].中国人才.2010(19):14-15.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包容性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