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位视角下的中小城市常规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评价

2024-06-21王方旭韩宝睿刘钦

物流科技 2024年10期
关键词:生态位中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王方旭 韩宝睿 刘钦

摘 要:当前对于常规公交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线性增长指标是否能较好地贴合一个城市内公交系统的发展水平,在建设评价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明确体现。同时中小城市公交系统相较于大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为确保公交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匹配,文章引入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将公交系统视作一个“活”的生态体系,结合其生态学特征,运用生态位理论,从自然质量、社会经济和综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中小城市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评价方法。对我国56个中小城市的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进行计算和分类,分析不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公交线路、线网长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表现出较高的重要性;自身的建设标准仍是决定性因素,但需要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能忽视城市经济水平、人口需求等在公交系统建设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常规公交系统;中小城市;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2;U491.1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0.023

Abstract: The current use of linear growth indica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ntional public transit systems does not adequately align with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an urban transit system. This lack of alignment is not explicitly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process. Furthermo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transit systems possess distinc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large cit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ransit system construction matches the city'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inciples from ecology. It views the transit system as a "living" ecological entity, incorporat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ying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quality,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overall benefits, a suitabi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transit system construction is developed. Additionally, a suit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of suitability is proposed. The suitability of trans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56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is computed and categoriz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urban trans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se c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icators such as transit routes, network length,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display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he intrinsic construction standards remain a decisive factor, but they need to be aligned with the city's development. Factors such as urban economic status and population demands should not be disregarded for their roles in transit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ventional public transit system;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ecological niche;suitability;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低碳绿色出行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较于私家车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成为了更多居民的第一选择,这不仅符合国家对绿色低碳理念的倡导,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相较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单一,主要以常规公交为主。选择的唯一性使得公交系统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选择倾向。此外,中小城市的公交系统建设自由化程度高,多呈现粗放发展趋势,缺少精细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同时也可能存在不顾建设合理性而过量向公交系统加大投入造成发展过度的问题,所以如何科学地对公交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国内外学者针对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乘客选择公共交通的影响因素和公交系统服务水平评价等方面。Tcrp[1]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需具备优秀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城市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并建立了服务水平评价体系。Van等[2]指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拟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时,要将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一同考虑,同时定量研究了工程经济、宏观战略规划、交通运输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Eboli等[3]从乘客的角度提出了评估公交系统服务水平的主客观方法。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4]将服务质量归纳为可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三个方面,从公交停靠站、线路网络和公交系统三个层次,并选取多个影响因素对公交系统服务质量进行衡量。Popuri等[5]对芝加哥地区公共交通进行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出出行者的态度和政府宣传对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研究大都集中于在服务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杨兴地[6]对中小城市居民的出行和公交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小城市公交系统特点,从线网布局合理性和公交服务水平两个方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许文娟[7]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等选取建设投入、运营服务、经济水平以及环境四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吴瑶等[8]选取线路网络、客运能力、服务水平和社会经济指标构建了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TOPSIS模型构建了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模型。秦佳琪[9]结合常规公交的服务目的和影响公交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充分考虑人的客体因素,选取线网性能、运营服务、车辆保有和乘客满意度确定模型的评价指标集。张培林等[10]考虑交通适应度超前原则,对传统的熵权TOPSIS模型进行改进,并引入“理想城市”的概念,对公交系统的评价进行了完善。姜毅等[11]从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运营服务两方面构建了适用于小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黄莎等[12]针对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提出了相关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建议值。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公交系统的建设适宜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大都为机械性指标,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公交系统的发展趋势,但无法较好地与整个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属性相关联,从而无法体现公交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公共交通的发展应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即公交系统不能滞后,否则会制约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过度发展,否则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近年来,生态学理论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对于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竞合关系,交通基础设施的演化规律,城市空间分布等都能较好地适用和解释[13-15]。在《城市生态学》中,城市被视为一个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而交通系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等重要作用。同时,交通系统与城市中的经济系统、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整个城市生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公交系统作为交通系统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是整个城市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运作和发展中,故生态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的评价分析。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主要研究物种之间的竞合关系和环境适应性等问题,能够有效反映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所处地位以及承担的功能[16]。借助生态位理论可以分析某运输方式在交通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个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17]从多样性的角度和食物网的角度来看,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种群多样性少、食物链单一。以公交系统为例,大都仅存在常规公交一种交通方式,而大城市则存在常规公交、地铁、BRT、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相较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生态系统则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公交系统建设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生态学理论出发的一种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的分析评价办法,为交通系统建设适宜度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1    公交系统建设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中小城市公交系统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指某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位于时空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位可分为基本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基本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与其他物种都不存在竞合、捕食等相互关系时所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时空位置,即物种在最理想条件下的生态位;现实生态位则是指在与其他物种存在相互作用时所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时空位置,即为现实存在的生态位。而生态位适宜度即为现实生态位与基本生态位的贴合程度。

本文根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18],即认为生态位是一个多维度的时空存在,每个维度都是该物种处于该生态位的决定条件,所考虑的因素越多,确定的空间维度就越多,对物种生态位的确定也就越明确。由此理论将公交系统生态位定义为:公交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及作用以及和其他类型交通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为构成公交生态系统存在的n维因子的超体积,函数表达如下。

(1)

式中F为该区域内公交系统生态位,为影响公交系统生态位大小的各维度因素,即生态位因子,j为生态位因子的总个数。

1.2    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交通领域当中,公交系统建设生态位适宜度可以解释为公交系统各要素与区域内经济环境及居民出行需求之间的耦合关系,也可看做是对公交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要素资源等进行测算,从而得出系统与城市、经济等发展的贴合程度。考虑该系统受到系统自身、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维度界定和选取指标[19-21],从自身质量、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三个维度对公交系统生态位进行体系构建。其中,自身质量维反映的是公交系统的建设现状和自身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系统内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础建设、服务水平等;社会经济主要反映的是公交系统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包括人口条件、经济水平等;综合效益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公交系统的提出的新要求,即环境要求。

本文对于指标选取方面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对各城市的差异性需求、文化特征等因素在公交系统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未能进行进一步探究。另外,对于出租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在整个中小城市交通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发展适宜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CRP.Transit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nua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3,10(3): 17-22.

[2] VAN WEE B,BOHTE W,MOLIN E,et al.Policies for synchronization in the transport-land-use system[J].Transport   Policy,2014,31:1-9.

[3] EBOLI L,FORCINITI C,MAZZULLA G.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s for analysing transit service quality[J].  Public Transport,2018,10(1):107-127.

[4]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CM2000: Highway capacity manual[M].Washington D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0:2.

[5] POPURI Y,PROUSSALOGLOU K,AYVALIK C,et al.Importance of traveler attitudes in the choic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to    work: findings from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Attitudinal Survey[J].Transportation,2011,38(4) :643-661.

[6] 杨兴地.中小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及线网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7] 许文娟.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8] 吴瑶,陆建,邱红桐,等.基于TOPSIS模型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32(6):153-158,165.

[9] 秦佳琪.城市常规公交服务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1.

[10] 张培林,吴宏宇,莫杨辉,等.大城市综合交通适应性评价[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8,34(4):77-82.

[11] 姜毅,尹锦明.小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16(6):40-42.

[12] 黄莎,蒙井玉,王晓艺.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29(1):32-36.

[13] 刘贤腾.城市交通方式竞争态势及来自生态学的理论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2(5):66-75.

[14] 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13-16.

[15] 王澳,张茂茂,廖建军,等.基于生态适宜性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10):81-88.

[16] 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1):100-107.

[17] 濮海建,韩宝睿,朱震军.生态位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适宜度评价[J].交通运输研究,2021,7(6):61-68.

[18] 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1957,22(2):415-427.

[19] 胡淑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交通科技,2004(5):84-85.

[20] 魏哲林.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评估[J].电力与能源,2013,34(3):231-234,238.

[21] 许乃星,蒲之艳,张静晶,等.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1,9(3):79-86.

[22] 叶长盛,仲亚美,孙丽,等.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基塘利用适宜度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7):255-263.

猜你喜欢

生态位中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四川省中小城市运动休闲健身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