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门槛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

2024-06-21张靖尉李敬锁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

张靖尉 李敬锁

张靖尉,李敬锁. 数字普惠金融门槛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24,63(3):80-86,190.

摘要:基于2011—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升。其中,东部地区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先增强后逐渐放缓;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门槛变量,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超过门槛值之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耦合效应检验发现,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农业绿色生产率变动基本一致,佐证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存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

关键词:农业绿色生产率; 数字普惠金融; 新型城镇化; 门槛效应; 异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03-0080-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3.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增”且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0.65万亿kg以上。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单位面积化肥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问题。对此,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统筹好农业环境效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绿色生产都需要资金支持,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与现代科技融合衍生的产物,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补给,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视角探求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不仅可以加强农村短板建设,又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以往对农业生产率测量中忽视了农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此,有学者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到测量体系当中,用来考察农业发展的情况,并称之为农业绿色生产率[1]。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测量方法和指标选择存在差异。在测量方法上,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2]和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3],其中DEA已经成为主要的方法[4];在指标选择方面,一部分研究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废弃物产出纳入到测量体系中[1];另一部分用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来进行测量[4]。但总体来看,各学者对非期望产出的选择不同,会导致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5]。因此,应综合考虑农业碳排放和面源污染等多种类型的污染,以求更为全面、准确地测算农业绿色生产率。

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因素众多,新型城镇化是重要因素之一[4]。一些学者提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6];另一些认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7];还有学者指出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特征[8]。由此可知,现有研究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存在何种影响存在较大争议。

综上所述,已有文章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仍存在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只关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并未考虑农业绿色生产率在不同水平下,新型城镇化对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其次,考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系处于同质性条件下,没有考虑金融发展因素会对农业绿色生产率造成影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数字普惠金融革新了传统金融发展格局,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缺口和金融约束的问题,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实现了城乡的协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中发挥显著作用。然而,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对数字普惠金融反应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在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展水平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鉴于此,借助2011—2018 年省际面板数据,验证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下,新型城镇化对其影响的差异性;其次,考虑到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同,会使新型城镇化对绿色生产率的作用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数字普惠金融设为门槛变量,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并运用耦合效应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耦合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从而厘清新型城镇化、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实施提供经验证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

新型城镇化克服了传统城镇化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的不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同时关注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和环境三方面。

1.1.1 劳动力方面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释放出大量就业机会并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当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后,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促使自身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养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同时随着优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使大量城镇资本逐步回流至农村,缓解了农民的资金问题,使农民可以及时购买农业生产所需品、雇佣农业劳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1.1.2 土地方面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的迁移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量,在城镇土地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会通过扩大城镇面积来缓解压力,这使得农业用地范围不断减少。此时,农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投入更多其他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间的更优组合,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耕地的减少也会使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寻求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通过非农就业扩宽了收入来源,降低了对土地的依赖性,可以将现有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剩下的农业生产者,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改变了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推动了耕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1.3 环境方面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城镇地区的环境建设会对农村、农业的环境保护产生溢出效应,使农民更加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等要素使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向绿色方向发展。第二,在大量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有助于城镇地区的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经营理念向农村地区溢出,使农村居民接受教育和新事物机会不断增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加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和使用,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升。

1.2 新型城镇化、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生产率

数字普惠金融是依托大数据,通过农业金融服务平台,为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提供金融活动。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完善时,有效弥补了以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排斥现象,改善金融资本配置状况,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经济、人口等全面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此时,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时,金融服务存在着成本高的问题,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难以惠及低收入者和边远地区农民,不能完全发挥其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困境的优势,不利于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活力,进而影响了新型城镇化作用的发挥。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存在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门槛的非线性影响,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较低时,其促进作用较弱,跨越门槛后促进作用增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绿色生产率三者关系的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

2 方法

2.1 模型设定

2.1.1 固定效应模型建立 结合已有理论分析,为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GTFP=α0+α1NTU+α2C1+α3C2+α4C3+α5C4+ε]   (1)

式中,GTFP为农业绿色生产率;NTU为新型城镇化;C1为农业种植结构;C2为财政支农力度;C3为农业机械投入;C4为环境规制;α0、 a1、a2、a3、a4、a5表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

2.1.2 门槛回归模型建立 为了证明数字普惠金融在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中的作用,依据Hansen[9]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门槛变量,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构建如下。

[GTFP=ω0+ω1NTU×I(Digitization≤θ1)+ω2NTU×I(θ1

式中,Digitization为数字普惠金融;θ1、θ2为门槛值;ω0、ω1、ω2、ω3、ω4为不同门槛区间的回归系数;I([?])为示性函数,各控制变量选取同上文。

2.2 变量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 以农业绿色生产率(GTFP)为被解释变量。参考现有普遍做法,期望产出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衡量[5];非期望产出以农业碳排放、面源污染衡量,其中碳排放的计算借鉴李波等[10]的方法。考虑到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流失率和残存量,面源污染借鉴陆杉等[11]的方法。选取劳动、土地、化肥、灌溉、机械、农药作为要素投入[5,12,13]。其中,劳动投入以3次从业人员数之和衡量;土地投入以作物播种面积衡量;化肥投入以农业化肥实际用量衡量;灌溉投入以实际灌溉面积衡量;机械投入以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农药投入以农药使用量衡量。由于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测量中包含了期望产值和非期望产值,为了对其进行准确测量,本研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1]。

2.2.2 解释变量 以新型城镇化(NTU)为被解释变量。从经济、人口、社会和生态指标4个维度,采用15个具体指标[14,15]建立了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通过熵值法[15]进行测量。

2.2.3 门槛变量 以数字普惠金融(Digitization)为门槛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和当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衡量[16]。

2.2.4 控制变量 参考陆杉等[11]的研究,控制变量选择4个:①农业种植结构(C1),选取粮食种植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重。②财政支农力度(C2)是农业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17]。③农业机械投入(C3)是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占作物总面积的比重[18]。④环境规制(C4)是各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市辖区面积之比[1]。

2.3 数据来源

以2011—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其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网等。缺少数据采用查询统计公报或插值法补齐。

3 实证分析

3.1 农业绿色生产率地区差异分析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得2011—2018年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以2011年、2015年和2018年为例,结果如表2所示。2011—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个省(市、自治区)来看,农业绿色生产率排名前七位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是上海(1.021)、青海和黑龙江(1.019)、新疆(1.018)、四川(1.015)、海南(1.010)、山东(1.003),其余省(市、自治区)绿色生产率小于1。从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水热资源充裕,农业设施完善,土地的复种指数高以及较强生态环境意识使其农业绿色生产率较高;西部地区为非农产区,农业生产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绿色生产率相对较低;中部地区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对污染性要素的依赖性大,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损耗行为,使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

3.2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3.2.1 基于全国层面 作为基准和参照,首先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在模型(1)中,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1.061,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其存在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使研究结论更为严谨,选取2SLS[19]和SYS-GMM模型[20]来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根据工具变量的基本思想,选取城镇化率作为工具变量[19]。为了确保稳健性,模型(4)是在没有考虑控制变量情况下进行。从各模型结果可以看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升这一结论是稳健的,假说1被论证。

3.2.2 基于区域层面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各有不同。这将导致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成东、中、西部地区,分析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由表4可知,三大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均促进了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高。其中,东、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极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西部地区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得其城镇化水平低,所以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还未呈现。

3.2.3 基于农业绿色生产率发展水平层面 与传统回归相比,分位数回归能够全面地描述在被解释变量整个条件分布下,解释变量对其影响程度。因此,本研究通过分位数模型,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在不同条件下新型城镇化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表5给出0.10、0.25、0.50、0.75和0.90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在0.25和0.75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在0.1和0.5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估计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在0.9分位点上估计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从估计系数来看,当农业绿色生产率位于0.10~0.25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在0.25~0.9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逐步减缓。初期,新型城镇化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调整农业结构、生态建设溢出效应有效弥补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生态观念落后的问题,此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边际影响较大;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态意识逐渐增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的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此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缓。

3.3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3.3.1 门槛效应检验 根据豪斯曼(Hausman)检验[13], 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门槛变量,建立面板门槛模型,首先对门槛效应进行检验并确定门槛个数,如表6所示。双重门槛的P=0.420 0,而单一门槛的P=0.000 0,表明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并且门槛估计值为286.810 0,如表7所示。

3.3.2 门槛参数估计 由表8可以看出,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估计系数为0.750;当数字普惠金融高于门槛值时,影响系数为0.939。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处于不同的范围,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两者呈非线性的特征。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稳健性,利用OLS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模型(6)所示。模型(6)中结果与模型(5)基本一致。证明上述估计结果是稳健的,假说2被论证。从控制变量来看,C1和C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原因是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更强,污染排放量更高,其广泛种植会导致农业绿色生产率下降;C3估计系数显著为负是因为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会扩大种植面积,导致农业污染性要素使用增加,同时,农业机械在使用中也会产生污染物质,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C2的系数不显著,因为负向影响仍在财政可控制范围内,因此还未表现出来。C4的系数显著为正,环境规制的实施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企业加大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了农业绿色生产率。

3.4 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耦合协调检验

通过门槛效应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系会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而逐渐提升,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交互耦合效应,接下来进一步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来验证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根据王淑佳等[21]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耦合度评价模型,表达式如下。

[C=U1×U2U1+U222]                      (3)

式中,C为两者的耦合度([0

[D=C×T] (4)

[T=αU1+βU2] (5)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程度;T为协调度指数;α和β是2个系统的权重系数,令α=β=0.5。最终得到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把各省(市、自治区)2011—2018 年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平均值制作在同一表格中,如表9所示。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耦合协调度与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耦合协调度变动与农业绿色生产率变动基本趋同,再次验证假说2成立。

4 小结与政策建议

以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其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

1)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分区域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从农业绿色生产率发展水平来看,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对其推动作用先增强,当达0.25分位点后逐渐减缓。

2)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在两者之间有门槛效应,在门槛值以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能力弱,超过门槛之后,影响力逐渐增强。

3)各省(市、自治区)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佐证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生产率之间存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

基于本研究中结论,得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建设力度。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支持,增强产业的聚集效应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要避免过度的城镇化,合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环境污染等问题,降低对生态的破坏,为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加强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自身的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能,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高。

2)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对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应加大对金融的建设力度,依靠政策倾斜等手段吸引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技术、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向其转移;同时加强数字金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和使用程度;在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催生绿色金融服务,为农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注重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减轻各金融主体承担的风险。

3)新型城镇化促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因此,要将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纳入到同一发展体系当中,一方面,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使其为城镇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等领域的社会设施建设,使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芷晴.教育如何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基于我国农村不同教育形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9(8):52-65.

[2] 杜 江,王 锐,王新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增长:基于DEA-GML指数与面板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3):65-81.

[3] 王留鑫,姚慧琴,韩先锋.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9(2):142-149.

[4] 刘战伟.新型城镇化提升了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及门槛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21,   41(12):201-208.

[5] 叶初升,惠 利.农业财政支出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9(3):48-55.

[6] 尚 娟,廖珍珍.新型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1,37(5):116-119.

[7] 杜红梅,戴 劲.洞庭湖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1(3):7-16.

[8] 周鹏飞,沈 洋,张 珍.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2):1-11.

[9] 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10] 李 波, 张俊飚, 李海鹏. 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 80-86.

[11] 陆 杉,熊 娇.农村金融、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绿色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 63-75.

[12] 纪成君,夏怀明.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 41(12):136-143.

[13] 张翱祥,邓荣荣.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武汉金融, 2022(1):65-74.

[14] 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2):44-63.

[15] 赵 磊,方 成.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驱动机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 36(5):44-64.

[16] 郭 峰,王靖一,王 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 19(4):1401-1418.

[17] 李 燕,成德宁,李 朋.农业保险促进了农业绿色生产率提高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6):101-108.

[18] 陈 哲,李晓静,夏显力,等.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21,37(12):99-102.

[19] 郑 强.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公共支出门槛效应的分析[J].城市问题, 2018(3):48-56.

[20] 王亚飞,徐 铭,张齐家.农旅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及经验证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4):143-157.

[21] 王淑佳,孔 伟,任 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793-810.

收稿日期:2022-09-19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软科学重点项目)(2021RZB06025)

作者简介:张靖尉(1998-),女,山东威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济,(电话)17854213110(电子信箱)1029930663@qq.com;通信作者,李敬锁,男,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电子信箱)lijingsuo@163.com。

猜你喜欢

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的门槛效应研究
出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