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空间集聚与农民增收研究

2024-06-21付艺杰孙瑜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科技创新山东省

付艺杰 孙瑜

付艺杰,孙 瑜 .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空间集聚与农民增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3):125-128.

摘要:基于山东省2009—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检验模型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空间集聚情况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空间集聚对农民增收均有正向显著促进作用。据此提出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各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合理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产生的资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建议,以期促进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增长。

关键词:科技创新;空间集聚;农民增收;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3.3;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4)03-012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3.01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经过中国近40多年的改革强化,在国家“强农、支农、惠农”的政策下,农业投入每年都有增加。2009—2018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的稳定增长。但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三农”问题越来越严峻。生产与消费两者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平衡,农产品受到成本价格的双重压力,从而被大大地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民收入更少。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617.03元,是1978年的110倍,但平均增长率仍远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从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角度来看,到2018年仍有1 600万人。据有关统计,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467元,但增长率仅8.82%,相比之下,2015年8.90%的增长率更高,甚至2014年11.23% 的增长率也远高于2017年。因此,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前路受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主要问题所在。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阶段,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导致的问题,农民增收的传统驱动力已经被减弱,虽然农民可以通过投资非农产业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新时代的增收方式也更加广泛,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仍旧是农业生产,并且山东省的农业生产集聚已有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因此,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空间集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整理与总结,以往的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空间集聚层面。张哲晰等[1]利用空间Durbin模型、两部制模型、地理加权回归3种模型,从空间角度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李博伟等[2]利用阈值回归模型,认为当集聚程度低于0.761 9的阈值时,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当集聚程度高于阈值时,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集聚效应的激活,个体差异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减弱。彭晖等[3]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认为中国蔬菜生产集中度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蔬菜生产集中度取决于邻近地区蔬菜生产集中度,而中部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则具有高集中度的良性发展趋势。相反,郝晓燕[4]利用威廉姆假说和门槛模型,得出无论技术进步处于何种门槛区间,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均为显著的负向作用,即集聚越来越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增长,集聚产生了拥挤效应的结论。根据这一文献资料,发现农业生产集聚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技术得不到提升,则使得农民收入会在一定时间内到达一定的瓶颈而无法突破。由这2种观点可以得出,山东省农业空间集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求证。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层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会明显地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但各方面的作用不一[5]。李婕等[6]提出,农业前沿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杨义武等[7]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农业发明专利对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实用新型。

现有的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空间相关效应的文献大多基于区域特定空间禀赋条件的相似性,但这只能反映区域间农业科技创新的静态空间相关效应、空间相关效应和农民收入增长,不足以揭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组合和空间相关效应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农民增收进行更加明晰化的研究,以此激励农村干部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比重,在空间集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实施更加可行化的措施,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2.1 变量解释

2.1.1 外生变量解释 自变量,又称解释变量或外生变量。本研究的外生变量是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是指农村居民在一定时期(1年)内各渠道的总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不扣除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使用统计年鉴时,用年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这一指标。

2.1.2 内生变量解释 因变量,又称被解释变量或内生变量。本研究的内生变量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和空间集聚程度。

1)农业科技创新。由于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偏少,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山东省7%的科研经费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代理变量。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占科技投入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4%~7.4%。基于此,利用上述数据测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是可行的。

2)空间集聚。空间集聚是促进乡村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越多,相应的机械设备和工厂设备越好,空间集聚水平就越高。本研究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空间集聚程度。

2.2 数据来源

选取2009—2018年山东省的经济数据,研究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空间集聚程度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农村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3.1 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最直观的体现,通过农民收入的统计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农民收入增减水平的变化也是衡量农民收入现状的标准之一。2009—2018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自2009年以来山东省农民收入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8年,农民收入可达16 297元,比2009年增长164.82%。增长速度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比2010年增长19.34%。从2011年以后,情况开始出现反转,尽管农民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率开始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就使得对于农民收入来说,突破增长的瓶颈,使其尽快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新时代对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3.2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首先,检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增收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可知,2009—2018年,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均值为8 388 155.026元,标准偏差为2 881 631.739元;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值为11 195.734元,标准偏差为3 434.891元。

皮尔逊相关性为负值,即为负相关;皮尔逊相关性为正值,即为正相关;皮尔逊相关性越大(越趋近于1),线性相关越强。由表2可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收入水平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987,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是正相关,0.987接近于1,所以二者的相关性显著。P>0.05即为不显著;0.01≤P≤0.05即为显著;P<0.01为极显著。P越小,显著性越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农民收入的 P=0.000<0.0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为极显著相关关系。

若P>0.05,则不能用于回归检验分析。由表3可知,P为0.000<0.0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收入水平是可以用回归检验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R2表示回归方程模型拟合度的好坏,越接近1则表示模型越合理。由表4可知,R2为0.973,非常接近于1,说明该回归模型是合理的,也表明自变量农业科技创新解释了97.3%的因变量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由表5可知,根据未标准化系数B可以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1 330.474x+0.001。回归系数a=1 330.474,即表征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费用支出每增加1元,农民收入平均增加13 330.474元。

综上分析可知,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收入水平具有促进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的收入,但各地方政府在拨款投入创新建立时,需把好财务关,让投资真正流入到应该到的地方,同时应该积极鼓动农村干部的新思想,号召其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3 空间集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其次,检验空间集聚与农民增收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如表6、表7所示。由表6可知,2009—2018年由固定资产投资表征的空间集聚的平均值为39 275.642元,标准偏差为13 846.709元;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值为11 195.734元,标准偏差为     3 434.891元。

由表7可知,空间集聚与农民收入水平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992,所以空间集聚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是正相关,0.992接近于1,因此,二者的相关性显著。空间集聚与农民收入水平的P为0.000<0.01,因此,空间集聚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是极显著相关关系。

综上分析可知,空间集聚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注重资源的利用程度,这也需要当地政府不断宣传新技术、新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从而帮助农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4 小结与建议

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得益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农民收入如何增长问题是中国高度重视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认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各种因素中,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源头。农业科技创新在降低农村产业生产成本、调整新兴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农产品质量、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努力克服这些阻碍因素,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以崭新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现有关于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的文献研究基于区域自主性假设,本研究基于山东省2009—2018年的数据,从农业科技创新和空间集聚2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增收效应,得到如下结论和对策建议。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有正向显著促进作用。因此,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各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既要发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还要加强市场化农业技术外包服务的业务支撑能力,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协调共享机制。二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关系,中央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弥补地方政府由于公共物品性质而对农业科技创新缺乏积极性的不足。三是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发明专利的支持和扶持,扩大发明专利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比重。

其次,空间集聚对农民增收有正向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必须合理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产生的资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加强空间集聚,最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空间集聚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哲晰,穆月英. 空间视角下农业产业集聚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蔬菜专业村的实证[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7): 19-32.?

[2] 李博伟,徐 翔.农业生产集聚、技术支撑主体嵌入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空间影响——以淡水养殖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124-136,164.

[3] 彭 晖,张嘉望,李博阳. 我国农产品生产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蔬菜生产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6): 81-90.

[4] 郝晓燕. 我国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增长效应[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8.

[5] 张志新,林 立,黄海蓉.再论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来自中国14个农业大省2000-2017年的证据[J].湖南社会科学,2020(2):112-120.

[6] 李 婕,张兰婷.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农民增收[J].世界农业,2019(2):70-76,107.

[7] 杨义武,林万龙.农业科技创新、空间关联与农民增收[J].财经科学,2018(7):70-82.

收稿日期:2022-05-0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M2020111);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662/2322717)

作者简介:付艺杰(1998-),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信息批量,(电话)15689891681(电子信箱)f15689891681@163.com;通信作者,孙 瑜(1980-),女,山东栖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林经济与管理研究,(电话)13963926303(电子信箱)sylyac2006@163.com。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科技创新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山东省即墨市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