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4-06-21华美慧

高考·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

华美慧

摘 要:近年来,劳动教育凭借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重要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把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有利于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力。但在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劳动目标模糊、教学形式单一、资源挖掘不深、劳动评价不足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凸显劳动教育目标、创新运用教法、整合劳动资源、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劳动目标模糊

在劳动教学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对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正确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就没有方向,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就会不理想。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愈发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其发展的措施,但具体落实到学校和教师层面仍然有所欠缺。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更加侧重智育,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轻视劳动教育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从教师层面来说,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要达成的目标不清楚、不确定,这就造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只注意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传授,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培育。

(二)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部分政治教师在讲课时依旧是采用的单一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且对情境教学法、实践活动教学、议题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较少,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知识讲述方法以直接灌输为主。知识的直接灌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若仅采用单一的知识灌输,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有不好的影响。对学生来说,灌输式教育否定了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劳动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对教师来说,直接灌输容易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会被束缚。二是实践教学方式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教育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劳动”却没有“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体力劳动这种单一形式,安排学生进行搬桌子、扫地、擦窗户等活动,脑力的实践活动基本很少涉及。高中思想政治课逻辑性、思辨性较强,以教师为主体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难免使课堂枯燥无味,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三)资源挖掘不深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生活中和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深,育人主体也较为单一。劳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和课堂资源。从社会资源来说,政治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对社会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学校、社区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忽视了将劳动教育和生活情境进行有机结合,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劳动经验对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从而对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课堂资源来说,高中政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高中政治的四册必修教材中多处体现了劳动知识内容,蕴含着丰富劳动资源,但并没有专门的劳动知识内容,知识点之间联系不紧密,系统性不强,难以挖掘。并且由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高中政治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主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的意愿不强。

(四)劳动评价不足

教育评价体系的监督和反馈是教育活动自我完善和改进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劳动教育的评价出现了偏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狭窄。为了“省事”“方便”,很多教师选择独自进行所有的评价工作,基本上很少有互评和自评的环节,导致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式上更多关注最终结果,过程性评价较少。在内容上更多关注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量的积累,对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以及劳动行为的质的提升重视不够。其三,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刻板。当前部分思政教师基于对顺利完成任务的需要,对学生的劳动评价往往是采用“非常好”“良好”“及格”的传统标准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评价的准确性不足。

二、劳动教育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

(一)凸显劳动目标

把好方向盘,强化劳动育人目标是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共生的基础前提。分析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可以将劳动教育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理解劳动内涵;二是感悟劳动精神;三是掌握劳动技能。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目标的“顶层引领”作用,构建“理论教育+实践参与”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劳动教育和思政课融合共生。

首先,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思政教师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充分挖掘政治教材资源的劳动要素,努力寻找高中政治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连接点,积累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库,再因材施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劳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1]。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后,还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参与,不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劳动实践参与可以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比如可以利用红色展馆资源,让学生担任红色故事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政治素养的同时也有机渗透了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进课堂,讲述劳动事迹和劳动故事,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二)灵活运用教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育人质效。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活动性、社会性特点,应遵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方式。以“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目为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展开教学:

其一,让学生多“模拟”。组织学生模拟招聘会现场。采取抽签形式让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组成某化妆品公司的招聘团,这组学生需要一起讨论并设计好招聘的题目和要求。另一组成员扮演应聘者,讨论如何才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随后选派代表上来应聘。最后由招聘团宣布被应聘的人员名单,并说明应聘的理由。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用“东方甄选董宇辉”案例去分析主播推销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养,让学生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其二,让学生多“活动”。可以以“发现身边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组织访谈、跟岗等劳动教育活动。访谈对象可以是校园内的教师、宿管、门卫安保、食堂员工等。教师明确访谈目的为了解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日常,内容应涉及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方面,学生根据目的要求提前设计好访谈问题。最后以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选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劳动者并说明理由。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还蕴含知识智慧、科技创新等深刻内涵,仅在实践教学上发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运用议题教学、讨论探究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促成教育闭环。高中思政新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了议题式的“综合探究”呈现学科知识,为思政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以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弘扬劳动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怎样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的议题,让学生探究怎样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成为有担当的创业者和经营者[2]。

(三)注重资源整合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各方面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提升劳动实效。

其一,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硬件基础设施来说,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动实践资源,将劳动教育常态化。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建设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从软件文化环境来说,可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校园文化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专业一流的教师队伍。依托思政教师培养基地和各地高水平院校学科资源,实施劳动教育培训专项,源源不断地造就劳动教育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写进宣传标语、校训校歌中,定期举办劳动教育主题演讲、朗诵、辩论赛,通过校园文化墙、广播、校报及时宣传,让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的角角落落。

其二,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座,只有家校联动共育,才能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家长要转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由育分转向育人。学习与劳动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劳动可以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推动智力和体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结合生活实践,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之中,掌握基本的家庭生活技能,提高服务家庭、自我服务的能力。

其三,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保障作用。政府应强化引导作用,号召社会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支持,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岗位,倡导校企合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起到监管和维护作用,将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可以将一些好的办法和经验总结推广,整体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主流媒体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宣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报道劳动模范评选等内容,同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劳动故事,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管控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让网络平台真正发挥作用。

(四)强化以评促学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推进劳动教育在思政课“落地生根”。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是不同的主体,对劳动教学的领会感悟存在差异性,参与教学评价的聚焦点也有所不同。为了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走出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模式,让学生自身、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加入评价体系中来,共同协作与相互配合,实现自评、他评和互评的有机结合,构建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思政教师在制定劳动任务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组织活动,联合家长辅助,学生的成绩就由教师、小组成员以及家长综合评定。

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与个性需求,其身心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评价方式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适用于所有学生。因此,评价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创新和更新评价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3]。特别是思政教师要综合运用作业、访谈、观察等全面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注重动态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积极给予学生反馈,若有进步,要及时表扬;若还有欠缺,就及时引导并鼓励。最后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做好教学方式调整。

最后,评价标准要科学化。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内容上要兼顾政治学科和劳动教育的要求,将两者的评价依据进行有机整合、系统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高中思政教材为依托,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既契合思政核心素养,也体现劳动精神,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形式上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劳动兴趣的高低、劳动情感的强弱等定性评价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学生的劳动素质,却由于主观性较强且无法用数字精准表达,评价对象的细微差别难以显示。定量指标则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将学生的劳动行为量化反映劳动频率,将带有模糊性的评价语言从数量上进行精确表述[4]。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鼓励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当前,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践行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正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安排的必然之举。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进劳动教育与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仙鸿.让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同频共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13-16.

[2]刘国芳.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3]鞠馥宇.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16):76-78.

[4]梁颖珊.现代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路径探索: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理论与实践[J].领导科学,2023(6):153.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