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2024-06-21李瑞峰
李瑞峰
摘 要:在新高考和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综合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为综合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本文从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了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分析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策略,助力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加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地理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随着新高考政策的逐渐落实,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有效培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当务之急。考虑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固有认知,教师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缓解他们的抵触抗拒情绪。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落实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
质量。
一、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概述
(一)内涵
在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以一种全面、系统、动态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对事物与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理解的一种思维素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以及地方综合是构成地理综合思维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认识分析地理事物整体性、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等内容时,要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观念出发,从时间与空间整合的视角来研究地理的起源、发展与演化,从地方或区域整合角度探讨人类行为对地域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人地关系。
(二)特征
1.全面性
地理因素的多样化和地域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综合性的地理思想[1]。在地理环境因子的范围内,既有自然地理因子,也有社会经济因子,高中地理学科的社会因素包括城市、人口、工业、农业等,自然地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土壤、地形、生物和气候等。以地理整体思维为指导,可以正确地掌握以上各项因素。
2.系统性
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环境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在一个自然环境系统中,每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的网络关系,每个要素又不同程度影响着其他要素。地理元素间的联系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示并体现出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养成综合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动态性
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化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从地理综合思维的动态特性来分析,可以极大地拉近地理事实和研究对象的距离,帮助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问题设计
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他们综合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提问,通过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让他们运用这些问题进行独立的学习,从而使他们的综合思维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思考:碳循环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关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人为活动会加剧碳排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措施属于碳减排的范畴?在有关教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积极的综合性思考,从而全方位了解和掌握碳排放与环境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升学习效率[2]。
(二)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由于高中地理学科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使学生对地理课程进行研究与了解的困难大大增加,导致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现象,从而使其失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使其学习效率低下,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成绩。其实,地理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直观体验,大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到知识自身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因此,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某一具体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情境,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首先,教师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提高情境的真实性。情境教学重在“真”,只有“真”才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重其探究性,加强情境的沉浸感。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之前所创造的情境来设定本节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凸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感。最后,教师要对教学关系进行调整,加强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参与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应将知识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互动的探讨,通过“引导”“解答”和“总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真正成功的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如下的生活教学情境: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台风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辅之有关音效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气旋知识积极探究台风产生的原理和特征,最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灵活运用思维导图
培养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既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必须具备的条件,又是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的整体思维模式,将地理课程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3]。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灵活有效应用于课堂上,把各种地理知识点相互连接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内部关系进行持续探究和挖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地理综合思维的构建,能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实现对综合思维的有效培养和训练。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图像式思维的辅助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进而强化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类、进行全面的总结,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架构,从而增强地理知识学习的可视性。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愿意学习”向“会学习”转变,培养知识迁移的意识。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中,本单元主要涉及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方面的区位选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所学内容建立一个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这个思路来正确地理解各种知识间的关系。将单元主题即“产业区位的选择”作为思维导图的总标题,二级标题分别对应教材三节的小标题,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对二级标题下的内容进行完善,如农业和工业的区位选择下都包括影响因素、因素变化以及实际案例三部分内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将因素变化换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学习对应的知识,准确掌握各产业区位因素的选择方法和技巧,思考各产业区位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实际地理问题,得到综合思维的有效培养和训练。
(四)开展信息技术直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地理环境的直观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地形、构造等抽象形态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若能在课堂中引进新媒体技术,在黑板或多媒体上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免去对其进行构造与改变的独立思考,将新的地理知识吸纳进去,便于早期的学习与了解。通过这种引导,久而久之,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对其演变与发展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思维能力。在科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简化地理教学,可应用于三维教材的编制、地理测量等方面。比
如:学生带着相关仪器观察山脉,就可以了解山的内部结构和山脉的形成过程。在了解城市景观时,还可以观测到城市建筑的内部构造和形态,帮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真实的世界[4]。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氛围中,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地对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发现并归纳出规律,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从而对学习进行新的反思。
(五)关注空间认知及比较迁移
空间定位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区域关联和空间想象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地理知识和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素养。新高考极大地提升了对学生空间信息提取能力以及空间思维的标准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培养时,要注意指引学生对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包括但不限于坐标、相对位置、图示信息辅助等定位法。此外,地理学科还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原因也不尽相同,全球各地的地理和人文景观都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在分析各区域特征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思维的方式和规律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在所掌握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其他区域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能力。
(六)调整优化教学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必须从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集成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行思考,并以教学评估的结果为依据,不断地对地理教学进行改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估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关注,并利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引导与思想培训。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编写“自评清单”,发给学生,请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信息搜集整合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在自我评价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地作用和自然灾害的联系,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的综合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七)科学设计地理作业
“作业”就是在课余的时候,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学习行为,它起到了激发、反馈等多重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进行培养,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在校的时间,还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普遍现象进行全面思考的能力。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入手,优化作业的设计,实现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的作业设计中,为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考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地理作业: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农村和乡镇进行全面的了解,从中发现和归纳农村小城镇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将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地理作业可以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地理观念。对地理要素、时空关系、区域特征进行垂直分析,并进行区域间的水平比较,从而探寻地理规则,将作业的多样化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独立研究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做出改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积极采取优化教学提问、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调整教学评价以及优化作业设计等措施。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目的,在提升地理教学成效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春江,杨绪华.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深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为例[J].经济师,2023(4):209-211.
[2]马丽娟.基于新高考试题特点的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刘德敬.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1):87-88.
[4]郑晓佳.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J].高考,2020(23):48.
[5]王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等级考答题策略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19(20):43-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