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2024-06-21李长芹

高考·上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高考优化策略高中语文

李长芹

摘 要: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应新高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本文从分析新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入手,简要分析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针对性提出注重问题驱动、引入图示工具、重视必备知识、拓展课外读物等实践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是采用了选科形式,在语数外学科基础上,以6科选3科的形式进行考查,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高中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中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语文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

一、新高考语文试题特点

(一)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新高考语文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试题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提炼要点,并运用语文知识和逻辑思维进行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题为例,试题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对错判断。其中,选项的表述和材料表述间只存在较为细微的差异,一旦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就会产生错误判断。

(二)强调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

新高考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很多试题需要学生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7题为例,试题以未指明文本的方式考查了小说鉴赏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寻找句子并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运用能力[2]。

(三)人文素养考查比重增加

新高考语文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试题涉及中外文学、文化常识、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比重有所增加。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1题为例,试题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生的人文功底,这直接表现了新高考对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四)试题呈现开放性趋势

新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呈现开放性特点,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给出不同的解答。这种试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9题为例,试题要求学生借助文本二的观点重新解读文本,并简答“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观点,但试题中并未阐述这些概念,需要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具体进行分析解答。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性

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应当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语文素养。再次,有利于适应新高考要求。新高考语文强调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试题更加开放灵活,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特点,根据考试内容和形式调整优化教学,加强学生读写能力、逻辑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最后,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3]。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问题驱动,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简单讲授知识的做法,以问题为驱动,点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如理解性问题、分析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考。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语文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就文章中对鲤鱼的遐想这一情节提出问题:“这一段落写作者童年的生活片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具体细节与文章主旨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一段体现了作者从小就有好奇心、求知欲,为他日后成为科学家埋下伏笔,同时也烘托了他成长的环境气氛,突出其耳濡目染的家教影响。这一问题能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捕捉生活细节的写作方法,学会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思想内涵,培养文学分析能力。在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文章通过哪些事例展现了作者身上优秀科学家的品质?概括说明这些品质。”这一问题能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特质,如求知欲、好奇心、刻苦钻研的精神等。通过这一问题,学生能在回顾文本的基础上,练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汲取榜样力量,为今后成长奠定良好品质基础[4]。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更广泛的问题,如“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能让学生将阅读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对教育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可能会提出:理想的教育应激发学生兴趣、注重个性培养、鼓励独立思考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体会文章内涵,探究人物命运,领悟深刻道理。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知识,还能提升其分析概括、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引入图示工具,直观性呈现知识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图示工具,如鱼骨图、流程图、表格图等,将文章中的抽象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思维导图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文章主题为中心,以关键词为分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文章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结构,厘清作者思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在头脑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引入图示工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视觉刺激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明确作者观点。首先,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学生可以发现鲁迅是在反驳两种错误的观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接着,提炼出文章想要阐述的正确拿来主义内涵,即抛弃民族虚荣心,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鲁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择善而从,学习外国文化要符合本国国情。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直观看到文章脉络,厘清作者论证思路。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拿来主义”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反对闭关主义、反对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内涵”等分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每个分支下,学生还可以添加作者论证过程中使用的论据,如“闭关主义造成落后挨打”“送去主义导致全盘西化”等。思维导图将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精髓,深刻理解鲁迅倡导拿来主义的进步意义。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提炼与构建,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同时,丰富多彩的图示也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5]。

(三)重视必备知识,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新高考虽然更加注重能力考查,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必备知识的学习,加深概念理解,突破知识难点,夯实语文基础。教师可以采用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的有机联系,加深对文本表达方式的认识。教学中还要重视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基础训练,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古代语言文字的感悟。唯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中,第13课以人物塑造为主题,选取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篇文章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塑造的概念和原理,加深对表达方式的认识。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文章开篇就通过“飞雪迷漫”“寒风凛冽”等描写渲染出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出林教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接着,文章通过细致刻画林教头在风雪中前行、抵达庙宇、躺在神像脚下等细节,塑造了一个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理解这些表现手法与人物形象塑造间的内在联系。而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则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人物塑造方法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文章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思想僵化保守、行为古怪孤僻的“套中人”形象。他总是把自己裹在“套子”里,对任何变革和新事物都充满戒备和怀疑。同时,文章还通过其他人物对别里科夫的态度,如华连卡姐弟的出现,进一步衬托了他的可笑与荒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主动发现文本表达的技巧,积累人物塑造的方法,加深对环境描写、细节刻画等表现手法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在探究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主动分析概括,积极思考探究,加深对人物塑造等语文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和现实意义,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和艺术表现力,提升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套中人”,我们应该如何突破思想和行为的樊篱,勇于改变和创新。

(四)拓展课外读物,深入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选读课外优秀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文学经典和人文读物,如《论语》《史记》等,也可举办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选择课外文章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拓展文章主题,挖掘文章内涵。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古今对照,使学生在丰富阅读中领悟中华文化精髓,提升文化品位,树立文化自信。

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时,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教师可以拓展一系列以“登高”为主题的课外古诗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深入感悟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表现登高望远的优秀古诗文。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人登高远眺时所怀抱的壮志豪情和家国情怀。如: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表达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超然物外、洒脱旷达的情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抒发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积极入世、改革创新的豪迈志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这些作品,能够领悟到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人文精神,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除了阅读指定作品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更多以“登高”为题材的古诗文,举办“登高诗文分享会”,引导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能够相互启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探究,也能培养广泛涉猎的阅读习惯,扩大知识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把握新高考方向,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课堂教学变革。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问题驱动、引入图示工具、重视必备知识、拓展课外读物、优化课堂互动,多措并举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适应新高考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74-76.

[2]田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12):14-16.

[3]袁士忠.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1):64-67.

[4]赵松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64-66.

[5]赵明.浅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7):25-26.

猜你喜欢

新高考优化策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