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4-06-20蒋玉艳

中国新通信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传承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职语文是中职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了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活动创新,以完善传统文化的渗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中职语文;传承

一、引言

中职语文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新的途径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地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于语文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对青少年的文化观念和世界观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可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承载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包含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心理活动、精神活动、哲学思辨等诸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都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1]。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中职学生全面认知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情感,树立更完整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能保持本真,客观、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汲取西方优秀文化内容,完善文化认知体系,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职业生涯的高质量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引入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如家国观念、归属意识、社群关系、价值认同等[2]。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建立起尚德、爱国、重礼、诚实、守信、求精等思想意识形态。这些价值观念也正是中职院校德育的内容。通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纠正价值取向,提升思想认知水平,使学生实现深远的发展目标。

三、“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借助微课视频,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入各种微课视频,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传统文化能够在课堂上以多样化的形式渗透,借助具体的学习内容深化认知,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3]。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微课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并引领他们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举例来说,当教师教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这门课程时,便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介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文化作品《诗经》,重点介绍其中的审美情趣和对称谐和的特点,从而延伸到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等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诗经》,可以认识到古代审美观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体现,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传统文化解说微课。例如,通过展示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可以论证绘画作品中的重复与突出效果。教师可以展示这些名画的解说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微课放大或缩小画作的某些部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绘画作品的特点。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故宫为例,讲解建筑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原则。通过展示传统建筑如颐和园、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的微课视频并配以相关解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建筑作品的重复和变化之美。通过引入这些微课视频,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升他们对文化内涵的感知,增强综合素养。

(二)打通网络学习阵地,实现资源的融合

1.文化节目,开拓教学资源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丰富他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文化节目来开拓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向学生推荐各种传统文化欣赏节目,倡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逐步提升个人修养,全面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

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将进酒》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引入经典文化节目。举例而言,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后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演唱的曲目《将进酒》,该曲目由著名歌手凤凰传奇演唱,他们高亢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唤起听众对李白创作时豪爽豪情的联想。通过观看这一节目,学生可以感受到李白内心才华横溢却受困于现实的矛盾情感,并形象地认识这位伟大诗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和真相的渴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央视网推出的文旅探寻节目《跟着李白看中国》,引导学生从李白故乡四川江油出发,通过诗句引领,深入探索李白浪漫传奇的人生经历,全方位解读李白一生。教师通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入经典传统文化节目,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内内容,也让他们领略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感知能力,极大地激励了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总的来说,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借助各种经典文化节目丰富学生课外探究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2.教师教研,完善资源补给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资源的上传和分享变得更加快捷和多样化,但也会有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资源。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具体教学内容,如何推送更优质高效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值得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除了借助文化节目开拓教学资源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完善资源供给形式,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细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工作室的力量,提供中职院校语文课本内容,帮助他们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和课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自行开设学校公众号,在上面分享多样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公众号获取这些信息,避免他们在网络上搜索到低质量内容,有损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教学《中秋月》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秋节被“顶礼崇拜”的原因。通过整合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从传统文化角度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比如,学生可以了解中秋节后的月亮会较往日提早升起,从而延长农民的耕作时间。这样的文化认知能帮助学生聚焦于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精神,甚至展开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全面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题学习,比如“从中国农耕文化解读中秋节”,设计一系列传统文化模块,如“中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中国农耕类古诗词文化”“中国农耕类习俗、谚语文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专题内容,帮助他们从学习的知识点拓展至更多传统文化内容,完善资源供给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课内课外双重实践,打造多元化模式

教师借助“互联网+”拓展课内外的双重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学习模式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聚焦课堂教学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各种演讲活动。学生在展开演讲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演讲主题,涵盖诸子百家、农业文化、本土文化、宫廷文化、汉字文化、民俗文化、中医文化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确定演讲内容,并展开为期一周的资料搜集、调查和撰写演讲稿。随后,通过小组投票形式确定演讲人员、配乐等,让整个演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在实践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展现文化内容。例如,一些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演讲中呈现文化内容,使整个演讲过程更加生动多彩。这种自主式、探究式的活动流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整体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与质量,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种活动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实现对文化内容的具体认知。

2.打造第二课堂

除了在课内开展活动,教师还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引领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调研。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家校社合作的教学空间,让学生与社区合作,了解本地社区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随后,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要求家长监督和督促孩子阅读传统文化类书籍,观看相关电视节目,并与孩子共享观看内容后的心得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探访本地古村落、传统文化博物馆、历史遗迹,拜访手工艺人等,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这种做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线上学习空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创新和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中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

作者单位:蒋玉艳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麦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2023(17):32-35+39.

[2]张慧玲.价值、内容、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5):22-25.

[3]李亚琴.“互联网+”视角下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11):70-71.

[4]罗胜利.“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3(08):7-9.

[5]陈小园.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9(46):123-124+130.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传承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