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联赛与青超联赛全国四强队伍进攻技战术对比分析
2024-06-19何金洲
何金洲
摘要:以校园足球联赛和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18岁年龄段四强球队进攻技战术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比赛中的进攻技术和战术等方面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青超联赛队伍战术多样、打法各具特色,控球率差距明显,而校园足球联赛队伍无目的控球较多,战术打法相似,控球率差距不明显;校园足球联赛传球数据总体落后于青超联赛,前场30m区域青超联赛队伍传球数据明显优于校园足球队伍;青超联赛队伍在前场30m区域接球技术优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成功率更高;青超联赛队伍射门方式较校园足球联赛队伍能力更强,形式多样,进攻积极;前场30m区域突破次数、成功率和场均突破次数,校园足球联赛队伍与青超联赛队伍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进攻技战术
校园足球被视为培养足球人才的新模式,校园足球联赛能有效扩大足球人口,提高足球人才储备的质量,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校园足球联赛与青超联赛的两步走策略,有利于我国青少年足球水平的快速发展。通过校园足球队伍与青超联赛队伍技战术规律的探究,能切实提高我国校园足球联赛技战术水平,推动青少年足球高质量发展。笔者以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总决赛长沙雅礼VS陕西师大附中、海南中学VS华南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VS海南中学、长沙雅礼VS华南师大附中及2019年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超级联赛U17年龄组决赛长春亚泰VS山东鲁能、上海上港VS重庆辅仁、长春亚泰VS上海上港、山东鲁能VS重庆辅仁等8场比赛中各支队伍的进攻技战术为研究对象,分别对8支球队的进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技战术能力培养的重点,为青少年足球的训练提供借鉴。
一、进攻技术特征分析
1.控球打法特征分析
据图1可知,在校园足球联赛控球率差距最大的比赛是华南师大附中与长沙雅礼的决赛,冠军队伍华南师大附中的控球率为53.7%,而长沙雅礼的控球率为46.3%,相差7.4%,反映出校园足球联赛四强球队的比赛控球率相差较小,比赛呈现出互有攻守、场面相对均衡的态势。
然而,反观U17青超联赛四强球队的比赛,控球率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山东鲁能和上海上港这2支控球能力较强的球队分别获得了冠军和第四名。值得注意的是,重庆辅仁在对阵上海上港的比赛中控球率只有35.7%,而上海上港控球率为64.3%,两队控球率相差28.6%。在对阵山东鲁能的决赛中,重庆辅仁的控球率与山东鲁能也相差了22.8%。另一支控球率相对较低的队伍是长春亚泰,2场比赛的控球率分别为42.5%和46.1%。
通过控球率数据对比,青超联赛球队比校园足球球队控球率的差异更为显著,这反映出青超联赛球队的打法更具特色和风格,而校园足球球队的技战术特点则相对较为相似,因此,比赛平衡性也相对较高。从这8支球队的控球率数据可知,现代足球比赛的技战术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每支球队都应根据自身队员的能力制订相应的战术打法[1],可以选择通过掌控球权来获得优势,也可以选择放弃球权而采用其他战术方式来赢得比赛。控球率不仅是球队队员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球队战术制订的直观表现。虽然控球技术并非直接决定比赛胜利的因素,但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控球技术的球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然而,现代足球战术的丰富性使得舍弃控球率同样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各支球队在制订战术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考虑。
2.前场30m区域传球特征分析
在比赛中,获取比赛的胜利首先依赖于进球。因此,接近对方球门的区域通常与更高的进球概率相联系。前场30m区域被视为进攻发起最有效、最具威胁的区域。在这个区域进行进攻时,球队的进攻目的和能力主要取决于传球队员的决策能力和传球技术水平。球路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进攻的方向。因此,可以将该区域进一步细分为向前传球、横传球、回传球以及威胁球等四种传球路线[2]。
据表1可知,2项赛事的四强队伍都是回传球居多。其中,青超联赛队伍除回传球总次数少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之外,其他传球数据都好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这表明青超联赛队伍在前场30m区域向前进攻意识更强烈,相较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更敢于冒险制造进攻机会。向前传球次数以及成功率的高低和威胁性传球次数的多少与球队排名情况相符合,说明向前传球成功率越高,获得的进攻机会也就越多,对防守方的球门形成威胁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尽管重庆辅仁作为青超联赛亚军球队整体传球成功率不高,但在前场30m区域,特别是向前传球这项数据中成功率为66.7%。反观校园足球联赛第四名陕西师大附中向前传球仅为15次,成功率为40.0%。而青超联赛第4名上海上港队虽然有多达30次向前传球,但成功率低于其他3队,为56.7%。综上所述,比赛中向前传球成功率越高的队伍,往往获得威胁球的机会也就越多,对获得比赛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足球联赛队伍横传球平均成功率为61.7%,高于青超联赛队伍59.2%。通过研究发现,校园足球联赛队伍的横传球大多是在静止或小范围内进行的,即接球队员往往是站在原地或近距离接应,传球较为容易。相比之下,青超联赛队伍的横传球范围更广,经常使用长传球来转移进攻方向调动防守人员位置,但容易出现失误或被断球。此外,青超联赛队伍队员的无球跑动意识高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队员。在同伴传球前,接应队员往往会对队友的传球路线进行预判,较防守队员更早一步移动。
在30m前场回传球数据方面,校园足球联赛队伍与青超联赛队伍分别为179次和173次。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当校园足球联赛队伍在向前推进受阻时,第一选择往往是向后方传递球,而青超联赛队伍更多是回传球。这表现出两类队伍在战术打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校园足球队伍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回传方式二次组织再进攻,而青超联赛队伍则更具进攻性。
3.接控球特征分析
据表2可知,在30m区域接球方面,青超联赛队伍接球成功率略高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青超联赛队伍在前场30m区域传球次数较校园足球联赛队伍多且向前传球成功率较高。因此,接球次数也随之增加,接球成功率也略高。当球处于前场30m区域时,进攻方队员处理球的空间和决策时间受到进一步压缩,使他们难以充分调整身体以完成下一步动作。因此,接趟球技术成为考验队员提前决策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关键。在前场30m这样防守严密的区域,充分运用接趟球技术不仅可以迅速与防守队员拉开空间,还能增加决策时间,降低被防守队员断球的概率,提高下一步技术动作的成功率。
表2数据显示,校园足球联赛与青超联赛四强球队在前场30m区域运用接趟球的次数分别为137次和203次。在运用接趟球的意识上,青超联赛队伍超过五成的接球都运用了接趟球这种方式,而校园足球联赛队伍运用情况仅占43.7%。这表明青超联赛四强队员在比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提前决策能力方面相较于校园足球联赛四强队员更为突出。通过接趟球技术,他们能瞬间摆脱防守,对接下来的传球、射门、突破等技术动作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3]。
4.射门方式分析
据表3可知,在校园足球联赛四强比赛中,由于技战术打法的不成熟和进攻套路的不固定,导致在前场防守密集的区域难以通过配合完成射门,更多依赖于个人技术的发挥来进攻并完成射门。相比之下,青超联赛中球队的射门方式使用比率相对差别较小。在青超联赛中球队更注重团队配合,尤其是在淘汰赛阶段,防守强度加大,难以通过队员的单独行动改变比赛结果,更多地依赖于配合来创造射门机会。另外,青超联赛四强的队员在来球路线和落点的判断上优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的队员。因此,在抢点射门和头球射门的占比上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青超联赛中,个人和球队整体进攻节奏普遍偏快,球的传递直来直去,缺乏调度。因此,队员在前场30m区域甚至罚球区附近难以接到力度适中的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如果想要射门得分,队员必须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射门姿势。在校园足球联赛队伍中,运用接球调整射门的比例为28.6%,高于青超联赛队伍。这说明在比赛中校园足球联赛队员在接球调整射门方面的次数相对较多,导致守门员更容易判断射门方向,后卫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封堵,从而降低了射门的突然性和威胁性。
直接任意球是比赛中高效的得分方式之一[4]。校园足球联赛队伍获得的任意球数量高于青超联赛队伍。通过录像观察发现,校园足球联赛队伍多是通过个人来防守,更容易造成犯规。而青超联赛队伍在淘汰赛阶段更加谨慎,采用了个人单防和整体协防相结合的策略,并且较少在罚球区前沿区域制造可以直接射门的直接任意球机会。统计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2项赛事在制造直接任意球和主罚直接任意球的能力上都还有所欠缺。
5.运球突破情况分析
通过录像观察发现,青超联赛队伍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比赛防守对抗强度存在明显差异。青超联赛队伍在防守时,防守阵型的完整性、严密性以及对抗性等方面较强,在前场30m区域内难以通过战术安排撕破对手防线。校园足球联赛队伍防守整体性较差,通常采用的是人盯人防守,使进攻队员在接球时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同时,个人技术能力也相对较弱,难以获得时机良好的突破机会,导致突破次数的减少。这种差异源于3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青超联赛队员在突破时节奏把控上更优,能主动寻求身体对抗,破坏防守姿态。校园足球联赛队员较少主动对抗,完成突破后易被防守队员破坏;二是突破距离的把控。青超联赛队员能提前判断防守队员上抢距离及安全范围,并在防守队员上抢前做出摆脱。校园足球联赛队员面对防守时,难以提前做出摆脱动作,导致突破成功率较低;三是假动作的运用。青超联赛队员突破果断,能降低自身重心结合假动作使用,提高突破成功率。校园足球联赛队员突破时缺乏自信,面对防守犹豫不决,导致防守队员易上抢成功。
综上所述,2项赛事的球队在前场30m区域运球突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表4)。青超联赛队伍的防守阵型完整、严密和对抗性强。校园足球联赛队伍的防守整体性较差,采用人盯人防守,压缩进攻队员时间和空间,导致突破机会减少。相比之下,青超联赛球员在身体素质、突破距离的把控和假动作的运用方面表现更优。
二、对校园足球训练的启示
1.教练员应根据球队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技战术打法,同时继续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学校应提供更多外派进修机会,学习国外先进足球理念并在训练中充分实施,减少与青超联赛队伍差距,努力向高水平队伍靠拢并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执教理念与风格[5]。
2.加强校园足球联赛队伍队员身体力量训练,提升身体对抗强度,对标世界先进标准进行训练,提高队员个人能力、观察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确保在高强度对抗比赛中保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
3.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应结合比赛实际情况着重开展对抗下的技能练习,应在前场30m区域结合对抗进行传接球训练,重视接球前的观察与身体姿态,强调接趟球、无球摆脱跑动接球,提高处理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运用多种方式的射门能力,加强射门得分与把握机会能力;提高对突破时机的把控、突破后的决策能力,减少盲目性训练。
4.多参加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做到“以赛促练”。通过实战发现问题,再从训练中完成改变,丰富队员的比赛经验,使队员能从容应对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加强青超联赛队伍与校园足球联赛队伍的联系,通过比赛交流,提升技战术能力。
参考文献:
[1]贺珷,张廷安,杨光.2013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射门及进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6):119-125.
[2]侯会生,米玛顿珠,侯彪,郭嘉良,等.足球比赛核心制胜因素和制胜公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05-110.
[3]陈效科,陈翀,王朝信.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控球率与比赛胜负的相关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14-119.
[4]康金明,张廷安.第20届足球世界杯攻防技战术核心指标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4):141-145.
[5]芦嘉琛.中日两国足球青训模式的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