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用典》中汲取精神力量推动思政工作发展

2024-06-19郝尧龙雪

党史文苑 2024年6期
关键词:用典中华总书记

郝尧 龙雪

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彰显了大国领袖持经达变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也折射出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雄韬伟略。

《习近平用典》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政治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时间是2015年2月,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场合引用的典籍名句进行分类汇编,旨在向广大读者展示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传递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更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上。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体会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用典》一书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重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下了丰富的典籍名句,这些典籍名句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深厚的治国思想和高度的人文情怀。通过《习近平用典》,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从中汲取智慧,善于将古代典籍中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治理实践相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用典》的鲜明特征

包罗万象。《习近平用典》的第一个特征是其内容的广泛性,即包罗万象。《习近平用典》一书频繁引用儒家经典《论语》约11次,同时也涉及了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的经典著作。从《左传》《史记》,到《资治通鉴》,从《诗经》、唐诗宋词,到《人间词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文献范围广泛,贯穿古今。在这些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偏爱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他多次表达了对苏轼《晁错论》中的名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的喜爱。《习近平用典》的广泛性和深度性,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他通过引用经典文献,不仅传递了古代先贤的智慧,更在当代语境下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

贴合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典故时,总是紧密联系当前的时事和情境,通过明喻和隐喻的方式,使话语贴近实际。他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概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用“吾日三省吾身”提醒党员干部自我反省;用“一勤天下无难事”赞扬全国劳动模范的勤劳奋斗;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强调国际合作中寻求共识的重要性。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巧妙地将典故转化为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表达,实现了高雅与通俗的和谐共存。例如,他从《旧唐书·魏徵传》中提炼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纠治“四风”问题的关键环节;从《郑人买履》的故事中引申出国家发展道路应由人民选择的观点;以及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描述中国与拉美国家间合作的深厚信任。这些话语和成语简洁而贴近生活,易于大众理解,体现了其语言的亲民性。

去粗取精。习近平总书记能够辩证地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用发展、全面和对立统一的视角来阐释典故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典故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读书方法介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习《习近平用典》

汲取精神力量

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文化成就,涵盖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巧妙地引用典故和诗词,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语境相结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这种做法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人文基础。

《习近平用典》对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对自身文化价值高度认同,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权,立足自身实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用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朝代更迭和政权变迁,在外族入侵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夏文明不断吸收多元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向外扩散至周边乃至全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本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打上了独有的精神烙印,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民,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形成了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一体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必须追本溯源,传承和挖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用典》对思政工作的启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古代文献阐述其治国理念,他经常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和“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来表达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此同时,又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如“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和“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等表述。廉政建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坚持,他用“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来表明惩治腐败的决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一直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确保国家事业建设后继有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启示我们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思政课建设,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能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发展和人才为基的内涵,从而也能够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应对社会挑战,确保思政工作的有序推进。

善学笃行,入心入脑。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流于形式。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想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引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强调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达对学习要有谦逊和勤奋的态度。

坚定理想,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熟读《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能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精妙意境,更展现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强烈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向我们坚定传达爱国主义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告诉我们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内化于心,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率先垂范,躬身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把握用典的思想脉络与历史源流,学习用典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感受用典背后的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感悟用典的精妙意境与文化品格,能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文玉忠,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J].理论学习,2017,(03):18-23.

[2]张贤裕,吴从芳.习近平用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与启示[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4):51-60.

[3]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J].文化软实力,2017,2(03):83-91.

[4]高琦,娄淑华.习近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18(3):5.

[5]安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 2020(6):9.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SKSZ026);2023年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第二课堂为视角”(项目编号:XJG23224)。

(作者郝尧、龙雪均系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用典中华总书记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习近平用典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漫谈诗词“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