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课程融入中职体育教学的思与行
2024-06-19吴雪松
【摘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安排武术文化课程,根据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传统武术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基本原则和教学框架,期望可以帮助广大中职体育教师科学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知识、练习武术套路的过程中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关键词】中职体育;传统武术;文化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在中国大地上绵延发展了数千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武术文化合理融入中职体育教学后,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技法、精神、审美,形成自觉传承、弘扬武术文化的态度,还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深入发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据此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使传统武术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
一、教学理念:“乃文乃武、养正化人”
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徒手与野兽、敌人进行搏斗,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动作,也就是武术的最初套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在具有御敌自卫功能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健身和娱乐的项目。练习武术技法可以增力量、练反应,也可以提速度、健身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说,传统武术文化体现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态度、求生智慧。在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武术动作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以武术的文化、精神感染学生、影响学生[1]。
在传统武术文化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将“乃文乃武、养正化人”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期望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既讲武功,又讲文德”,并通过习武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一)打造良好的武术文化环境
笔者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设传统武术文化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还意在传递武术精神,让学生修身养性。为了让学生持续受到熏陶、影响,笔者和其他体育教师一同打造了良好的武术文化环境。
一方面,笔者和其他体育教师在学校的楼道展板、文化墙、宣传栏介绍武术知识,积极宣传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武术知识的氛围。
另一方面,笔者和其他体育教师组织了多种与武术文化有关的活动,包括编排武术操活动、传统武术技法研讨会等,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练习武术技法之余,领略武术的神韵、武术的精髓。
(二)利用武术文化场馆
由于条件有限,笔者在打造传统武术文化课程时,还利用了校外的武术文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接受武术训练和传统武术文化教学。由于武术文化实践基地的设备相对齐全,笔者得以顺利地让学生学习各种武术知识,并协助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完成武术动作的技巧。笔者利用武术文化实践基地开展传统武术文化教学时,先让学生参观、体验各种传统武术项目,再让学生了解霍元甲等人的故事,了解“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由此,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笔者以为,如有可能,教师也应建议学校集中力量建设一座武术文化场馆。在这座武术文化场馆中,学校可以陈列介绍传统武术流派、武术发展脉络、精通武术的历史人物的书籍,摆放书写“孝亲爱国”“仁爱爱物”“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等武术精神的书法作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在武术文化场馆中设置良好的灯光、音响设备,让学生在进入场馆后受到吸引,开始自觉了解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建设武术文化场馆之后,教师不仅应该利用这一场馆开展教学,还应该在这一场馆中举办与传统武术文化相关的各类展览、讲座活动,让学生切实了解传统武术文化,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家长沟通,鼓励家长来校和学生一起练习武术,或者参与关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各类展览、讲座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熏陶,确保传统武术文化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教学原则:重视“武技”“武艺”“武德”
要有效开展武术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还应该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和练习,让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真正得以弘扬。
(一)侧重“武技”:发展运动能力
在将武术文化教学融入中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确保学生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并从中受益。但是在引导学生练习武术动作时,教师不能只是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单一动作,教师需要介绍有关武术动作的文化知识,鼓励学生练习复合动作以及相关的套路,让学生沉浸在武术文化中,愿意主动地参与锻炼活动,并顺利发展运动能力。
在教学时,笔者先介绍了传统武术中的攻防技巧,以及这些技巧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让学生体会这些套路蕴含的深意。此后,笔者再鼓励学生由此出发,加强对于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并尝试将屈伸动作、回环动作、跳跃动作、平衡动作、翻腾动作、跌扑动作等结合起来练习。在指导学生练习武术动作的过程中,笔者也会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呼吸的节奏以及神情”,以确保学生进入良好的练习状态,由此逐步提升身体反应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等。为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武术攻防动作,笔者还组织了基础的武术对抗赛,让学生组队开展对战,由此逐步掌握表演这些武术套路的技巧。
(二)培养“武艺”:培养审美能力
在当下,武术已经成为一种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被列为特设项目。要让武术文化课程充分发挥作用并使学生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教师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武艺”,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武术知识后,明白武术动作的精神内涵、了解武术动作的审美性。
笔者在开展教学时,时常给学生播放优秀的武术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身体与心灵、力量与智慧和谐的状态。此外,笔者还特意给学生打造了展示练习武术套路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表演或者合作表演。在与其他体育教师沟通后,笔者还组织了一些跨班级的武术对抗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对抗技术、防守技术,并从中体会武术套路蕴含的智慧、力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提升“武德”:实现树人目的
武术是一种对抗性运动,习武者往往崇尚勇武、追求制胜,展现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习武者吸收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内容,据此丰富中国的武术套路。在开展武术文化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武术的精神,让学生理解武术中的和谐观念和整体观念。
在开展实践教学时,笔者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为目标,设计了“探寻武术精神”活动,让学生学习“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等武德箴言,体会武术的精神[2]。此外,笔者还在学生练习武术套路时不断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框架:让学生增知益智、强身健体、正心立德
要有效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教师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设计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框架,让学生充分了解武术文化,并且在实践中逐步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了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需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经验,并且认真地开展实践探究,将有效的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然后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流程。
(一)增知益智:介绍武术知识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对抗性运动,有很多流派和套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武术知识,不至于在后续练习武术技巧的过程中搞不清楚各类套路,笔者组织了介绍武术知识的系列课程活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知识。
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笔者先是结合武术发展脉络介绍了少林武功、太极拳、南拳等门派,然后介绍了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这三种武术器械。为了确保学生了解各种武术动作的源流、精髓,笔者还创编了简单的武术操,播放了简要介绍各种武术动作的微课,让学生一面观看、揣摩,一面练习、巩固。在学生逐步掌握武术知识后,笔者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武术动作整合,创编属于自己的武术套路,并且结合自己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命名自己创编的武术套路。
(二)强身健体:练习武术项目
开展武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强身健体。将武术文化课程融入中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是在几节体育课上介绍武术知识、带领学生练习武术套路,还应该充分利用大课间、社团活动时间带领学生练习武术套路。
在实践中,笔者会先在体育课上教授基本的武术动作,如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然后带领学生练习简单的武术操。在大课间,笔者则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对抗赛,帮助学生通过对抗赛掌握武术知识、武术套路。在社团活动时间,笔者则侧重带领学生练习不同流派的武术套路,包括太极拳、南拳等流派的拳法。
(三)正心立德:了解武术精神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术”的教学,还是文化的教学。教师在开展武术教学时,要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体会武术的阴阳变化、刚柔动静等思想,使学生切实了解武术的精髓。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学生基本掌握武术套路后,组织了“学习武术礼仪”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习武之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此受到熏陶和影响。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开展武术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介绍武术的套路,还应该借助武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武术的精髓,领略武术的独特美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为了有效开展武术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校园内外的教学设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武术课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武术套路,得到充分锻炼,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袁振国.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地方[J].上海教育,2015(16):62-64.
作者简介:吴雪松(1974—),男,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