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2024-06-18马奔彦
马奔彦
摘要:劳动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精神的培养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从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到2020年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均强调劳动教育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内涵、优势及课程改革实践等问题,探寻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效果的对策。教学改革通过尝试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效果良好,有助于明确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内容和路径,为一线通识课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应对新时期新局面,除了劳动教育课程外,其他课程也需要发挥课程优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弘扬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人文素养的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面向全体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生覆盖率高;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劳动精神培养资源,无论是汉语汉字,还是文学典籍、传统建筑、传统服饰都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其本身就是一部劳动者们的奋斗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在新时代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响应国家号召,在课程中突出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一方面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实训和实践课程,将劳动精神培养融入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弘扬勤劳、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学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要寻找合适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灿烂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的洗礼,自觉感受古代劳动者勤劳、勇敢、奉献精神,主动学习劳动者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积极进行劳动习惯培养和劳动技能提升。
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就必须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教师不断提升个人劳动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发现劳动教育元素,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通过多角度解读和学生亲身体验内化为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外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本次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尝试运用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课外主题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发过程也结合了邯郸地方传统文化,依托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开发了“多宝塔碑帖赏析和楷体‘人生书写体验实训”“中国古典建筑和鲁班锁拼装实训”“汉族传统服饰体验”“茶文化与茶艺体验”等实训课程,并组织开展了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参与度,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优势
劳动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浓厚情感、态度以及劳动规范的综合。就学生而言,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就是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劳动观念,形成辛勤、奋斗、奉献的劳动态度,养成诚实、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劳动精神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手段。
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将劳动精神培养教育融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合力,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代劳动者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劳动精神;二是在学习传统文化发展史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认识劳动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对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见,劳动精神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教学改革实践
(一)深入挖掘劳动精神培养元素
1.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以“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劳动精神学习内容应与教学元素密切相关,以邯郸某高职学院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中有关劳动精神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整理出的劳动精神培养元素,见表1。
学习了解这些文学典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从古代劳动者身上感受到劳动精神的可贵与可敬,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劳动精神与品质,从而完成劳动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
劳动场景的描绘是文学典籍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最早的诗歌《断竹》:“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写的就是古人们造弓打猎的场景。《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展现了古代热火朝天的伐木劳动。《魏风·十亩之田》“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绘了劳动者收工时愉快的劳动场景。诗仙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展现了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诗歌不仅描绘了明月之下冶炼工匠的面目肖像,而且通过歌曲的夸张手法,揭示了冶炼工人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生活因劳动而充满欢乐与希望,虽然古人的劳动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学生仍可以从浩瀚典籍中追溯古人的劳动生活,感受勤劳质朴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以邯郸地区为例,劳动精神深刻而具体体现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邯郸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例如磁山文化遗址展示了古代磁山劳动人民在豢养方面的创造性劳动;磁州窑遗址展现了古代手工艺人在民间瓷器彩绘方面的卓越追求;赵王城遗址、丛台、蜗皇宫建筑群、邺城遗址则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建筑在邯郸的发展历程……无论是遗迹还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既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又是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处处彰显着伟大的劳动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讲解邯郸地区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地方相关史料是地方学生最亲近、最熟悉的资料,通过讲解地方文化,学生可以在浩瀚历史中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提升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地方文化资料记录翔实,形式多样,实地参观可能性更大,这就为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提供了可能性。劳动成果亲眼可见,传统工艺亲身体验,劳动榜样就在身边,这使得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进行的劳动精神培养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因此将地方传统文化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可行的、必要的,这就要求课程教师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挖掘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提升劳动精神培养效果。
(二)开发主题鲜明的实训课程
劳动精神培养除了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劳动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本次课程改革,依托邯郸某高职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开发了“多宝塔碑帖赏析和楷体‘人生书写体验实训”“中国古典建筑和鲁班锁拼装实训”“汉族传统服饰体验”“茶文化与茶艺体验”等主题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是以实际操作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在理论讲解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书法主题实训课上,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文房四宝”的相关知识,赏析名帖《多宝塔碑》,共同感受碑帖秀美刚劲以及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等特点,再进行楷书基本笔画书写及讲解,最后学生进行临帖练习—书写《多宝塔碑》“人”“生”二字。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较好地完成了感受传统文化书法艺术魅力,学习古人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与习惯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能力的提升都是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是一个反复学习与思考的过程。而实训实践活动则是文化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学院实训资源有限,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课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邯郸成语典故、蜗皇宫、丛台、响堂寺、邯郸市博物馆、磁州窑、地方非遗项目等主题参观与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课程安排,实训课程教师还组织开展了鲁班锁拼装、传统服饰与头饰图纸设计比赛。学生通过参观遗迹、收集地方传统文化史料、动手体验传统非遗工艺,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课堂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深度和体验感,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和欢乐,从而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的品质得,使劳动精神得以培养与践行。
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教学改革反思
(一)建设有创新能力、高尚劳动品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教学效果。同时一个富有创新能力和高尚劳动品质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高质量完成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目标,首先要建设有创新能力、高尚劳动品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要重视教师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学习,营造创新氛围,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建立健全创新性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素养。
(二)以教学改革为推手,深入挖掘劳动精神教学资源
合适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根据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发实训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劳动参与度和体验,真正实现劳动精神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感受与领悟的过程中强化劳动认识,培养劳动品质,提高劳动能力。
(三)建立多维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的总结和回馈,是了解劳动精神培养效果和学生影响的重要手段,做好教学评价是落实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建立多维科学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改革效果。本次教学评价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设计了《学生学习综合量表》和《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单》,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了劳动精神培养效果。
结 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对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改革,探寻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对策,以期为高职通识课教师提供一手参考材料。当然,高职院校对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方式方法多样,本文对这一问题研究还存在很大局限,期待更多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永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29-30.
[2] 段德成,李晓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究[J]. 新课程研究,2021(13):71-72.
[3] 赵雅,刘大勇.结合区域教育优势 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J].辽宁教育,2020(22):78-79.
[4] 裴嫄. 荆楚乡村文化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 大学,2020(30):36-37.
[5] 张剑,袁毅. “三出三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J]. 人民教育,2020(Z2):121-123.
[6] 雷世平,乐乐. 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13-17.
[7] 霍江华,韦元秀.浅析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的路径与效果——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2):75-77.
[8] 张艳,祁新.传统文化对提升劳动者素质的作用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6(02):40-42.
[9] 高尚卿.加强高职应用写作课的实践教学[J]. 语文学刊,2004(07):109-110.
[10]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