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足踝损伤的损伤机制与预防手段
2024-06-18张欣欣吴键袁圣敏
张欣欣 吴键 袁圣敏
足踝损伤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先天性疾病和发育障碍、急性损伤和疲劳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在中小学最为常见,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起跳抢篮板时,落地不稳或双方侧向冲撞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承受的较大牵拉负荷等,极易造成踝关节扭伤。中小学生的足踝损伤主要受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起跳落地后身体重心不稳定、足踝肌力和韧带左右不平衡、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造成的足踝损伤可以通过科学锻炼、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拉伸放松,以及增强损伤预防意识等方法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因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研究所健康体能课题组(以下简称“健康体能课题组”)针对足踝易发生的损伤类型、常见损伤动作与损伤机制、损伤症状与功能障碍、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等内容进行概述,希望能够为一线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生易发生的足踝损伤类型
健康体能课题组查阅资料发现,足踝损伤次数大于3次的学生,发生慢性足踝损伤的可能性增加到67%~68%;中小学最常见的足踝损伤有踝关节扭伤、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撞击综合征、足底筋膜炎[1],不同类型损伤产生的原因和疼痛表现不同,具体如下。
踝关节扭伤分为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内翻扭伤是踝关节最常发生的损伤,主要原因是踝关节外侧韧带不如内侧韧带坚强,且外踝比内踝低1.2cm,因此,保持两侧韧带的张力和柔韧性对预防足踝损伤起到决定性作用。
踝关节不稳是在运动状态下,胫骨和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距骨滑车错位或脱位的一种损伤特征。长期踝关节不稳和多次踝关节扭伤,会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松弛,如果损伤后未进行及时治疗和康复,极易产生习惯性扭伤现象。长时间进行足踝训练和负荷刺激,会引起足踝周围韧带和肌肉等组织出现疲劳性损伤,同时,反复的微损伤也是过劳性损伤的发病机制。慢性踝关节不稳分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和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表现出神经、肌肉性缺陷导致的主观感觉性、反复发作的不稳定,常常表现出感觉上失去稳定性和“打软”的现象;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主要是踝关节稳定结构松弛,未在正常生物力线活动范围内进行运动,经常出现反复性的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踝关节病理性的损伤,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是造成撞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分为前方撞击和后方撞击,前方撞击在踝关节背屈过程中产生撞击,表现为踝关节前方疼痛,常发生在长期进行足球运动的学生上,所以也称为“足球踝”;后方撞击也称为“芭蕾踝”,在跖屈发力保持足尖站立时容易引起损伤和疼痛。
足底筋膜炎实际并没有炎症的发生,而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足底筋膜存在胶原纤维退行性病变和排列紊乱的现象。造成足底筋膜炎的诱因并无明确的说法,但踝关节背屈角度受限、过度肥胖和长期站立行走,以及足底筋膜长期过度被动牵拉是产生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中小学生足踝损伤的运动损伤机制与功能障碍
1.足踝损伤的运动损伤机制
常见的足部损伤包括拉伤、挤压和撞击等。这些损伤的机制可能由于运动时突然变换方向、踩空或踩到不平坦的表面、过度使用或外界物体的撞击而产生。这些动作或外力会导致足部软组织(如,韧带、肌肉和肌腱)受到拉伸、撕裂或挤压,也可能导致骨折或关节脱位。此外,足部损伤还可能涉及血管和神经的受损,严重时会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由于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征和韧带肌肉不平衡,踝关节损伤常出现在跑跳类运动项目中,如侧步移动、急停、变向和起跳等动作。其一,在进行起跳落地动作时,学生在起跳瞬间踝关节负重可达400kg及以上,落地时缓冲不到位或落在不平稳界面时,使踝关节过度跖屈内翻,便容易造成外侧韧带的损伤。其二,在进行对抗性双人练习时,当学生受到外力撞击身体无法保持平衡时,身体会向一侧倾斜,同侧脚趋向过度旋后,外侧韧带承受较大的牵拉负荷,这时踝关节极易发生扭伤。其三,在进行背越式跳高运动时,起跳瞬间身体向内侧倾斜时,为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不发生过度的外翻变形,踝关节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荷,这时极易发生踝关节拉伤。其四,踝关节扭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和治疗,造成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韧带薄弱,左右侧韧带不平衡,神经控制肌肉能力降低,如果不进行科学干预和锻炼,容易形成习惯性扭脚。其五,与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组织特征有关,踝关节的内侧韧带强于外侧韧带,并且外踝比内踝低1.2cm,由此决定了踝关节跖屈时内翻是踝关节扭伤的典型姿势,在踝关节跖屈情况下,内翻应力或内旋应力极易造成损伤。
2.足踝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
在踝关节扭伤急性期,常出现剧烈疼痛和运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患侧负重行走能力,并在运动中加剧疼痛感。外踝受损时,当学生尝试向内翻足时疼痛会加剧,这种情况会对中小学生在日常运动训练时造成一定影响。
在足踝损伤的初期阶段,学生在日常进行跑跳运动中会感觉踝关节松弛,偶尔有疼痛感,进行踏跳落地时踝部活动受限,落地不稳定,大强度训练后踝关节会出现肿胀和关节内疼痛的表现。
多数情况下,保守治疗可使大部分足踝损伤的学生达到完全康复,但由于延误诊断治疗或带伤继续进行运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习惯性崴脚,并使损伤神经末梢和本体感觉无法恢复,进而影响身体的平衡能力。在今后的运动中,学生会感觉到不稳定,从而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长时间运动后踝关节会感到酸痛、酸胀;并且运动过程中,足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影响足踝的运动范围。
三、中小学生足踝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手段
针对足踝损伤急性期,在出现足踝损伤后的24~48小时可以采用急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对受伤学生进行保护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适当理疗等处理。
足踝损伤的中小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时,首先要确保在无痛状态下进行锻炼,如,在锻炼某个动作或达到某个幅度时,出现疼痛需立即停止该动作。在开始康复训练前,可以使用贴扎保护踝骨处,也可以在训练前后进行理疗,如,超声波、冲击波和手法治疗等;并且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提高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度,提高机体温度,为康复训练奠定基础。针对足踝关节的准备活动,主要以恢复足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为主,可以采用被动拉伸和主动拉伸的方法。被动拉伸可以通过两人配合的拉伸动作恢复肌肉牵张力。主动拉伸是利用运动员的自身重量完成松动及静态或动态的伸展。在此,笔者主要分享主动拉伸的方法(表1),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作为足踝损伤的准备活动内容,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练习,从而达到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
再者,足踝损伤的康复训练主要以踝关节稳定性、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力量训练,以及通过平衡训练激活踝关节周围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为主,具体锻炼内容见表2。首先,加强足踝关节的稳定性。中小学生的稳定性练习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双脚到单脚、由稳定到不稳定、由静态到动态、由睁眼到闭眼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平衡稳定能力。其次,加强足踝周围肌群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性训练,恢复足踝肌群的周围耐力和力量,锻炼过程中考虑大小肌群、单关节和多关节的复合运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恢复并过渡到专项力量练习。同时,除了患侧足踝力量练习,还应加强健康侧的下肢力量和臀部肌群力量,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达到受伤一侧腿的肌力与未受伤一侧腿的肌力差不超过20%。
最后,在锻炼结束后,如果关节出现肿胀和疼痛,可以进行冰敷,并针对踝关节相关联的关节和肌肉进行充分拉伸和放松,拉伸放松的方法可参考表1。
以上为足踝损伤预防与康复的训练手段,从足踝的活动度和柔韧性开始,充分伸展踝关节周围肌群和关节,再加强足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神经控制肌肉的本体感觉能力,最后进行足踝的力量训练,加强足踝周围肌群、韧带的力量。待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增加一些功能性的力量训练,如,进行双脚跳、单脚交替跳等动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损伤疼痛感,学生应立即停止锻炼。
参考文献:
[1]矫玮.青少年训练运动损伤防治与康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所级部门项目“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与训练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YI2022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