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掉的看似是孩子心爱的手办,其实是珍贵的亲子关系
2024-06-18王兰志国
王兰 志国
‘教育专家赵菊英家访”视频引发热议,真专家有话说——
5月中旬,网上一段内容为“‘教育专家赵菊英家访”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视频中,赵菊英进行家访时挥舞戒尺,以玩物丧志为由让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亲手砸毁自己心爱的手办,并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强调:“这些手办,是你砸的,是你心甘情愿砸的!”要求一个女生扔掉自己喜欢的漫画书和摆件,并质问:“你的梦想呢?你的目标呢?你的学习规划呢?”贬损女生“简直就是穿着尿不湿的宝宝”,“肤浅、无知、幼稚”!看着沉默接受“教育”的孩子,她还骄傲地对家长说:“他们都害怕我。”其展现出的教育方式和传达的教育理念,遭到广大网友的愤怒指责,认为不但误导家长,而且损害儿童心理健康。视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育伦理的深刻思考。
作为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类期刊,《现代家长》对赵菊英事件十分关注,特邀请有关专家,就该事件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这些真专家的分析中,家长或许能够悟到一些家庭教育的真谛。
砸碎孩子手办、扔掉孩子玩具的错误教育方式,会对家长造成极大误导
李文华(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了解儿童心理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家长要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所谓的“速成”教育和“秘方”所迷惑。
视频中,赵菊英推崇严厉甚至粗暴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尊重儿童个体差异、鼓励健康成长的方针背道而驰。现阶段,教育革新的宗旨是科学育人、个性育人、健康育人。将教育方式从过去的以老师教为主,变成现在的以学生学为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赵菊英式砸碎孩子手办、扔掉孩子玩具的错误教育方式,会给公众尤其是家长们造成极大误导,让一些家长在育儿道路上迷失方向,代价是摧毁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生命力。
儿童需要在大量符合其天性的活动中获取经验、认识世界、逐步成长。他们进入小学,需要继续在“玩玩做做”中成长,比如在观察、测量、画画、唱歌、实验、记录、表达等过程中积累经验,促进观察、想象、审美等各种能力的增强。
明白了儿童的这些特质,就不难发现视频中的所谓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且这种创伤往往需要一生来治疗,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疗愈
查小军(湖北省心理热线高校专家组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担任小学校长10年):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教育好孩子,我们的教育不就回到封建时代了吗?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可能需要一生来治疗。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这些成语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视频里的所谓专家对孩子进行粗暴干预的做法,和十几年前网瘾训诫班很相似,而网瘾训诫班早已被证明无效,并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过这样一个孩子。13岁的他因为网瘾被强制送到封闭训练班,经历了一年的军事化管控。班里全是比他网瘾更严重、行为更出格的孩子,他在那里学会了抽烟,见识了很多丑陋的事,经常遭受体罚,就是没有得到一点儿心灵滋养。从封闭训练班出来后,他的心理扭曲,对父母恨之入骨。虽然后来父母极力弥补,送他出国学习,帮他找好的工作,努力改善亲子关系,但他始终和父母感情疏离,内心极度自卑,无法适应社会,在恋爱和工作中屡屡碰壁,最终陷入抑郁……
这个案例说明,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在短期内从表面上看起来乖乖听话,实际上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甚至永久的严重创伤,这种创伤往往需要一生来治疗,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疗愈。因此,我一直倡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即使孩子厌学或非常顽劣,仍然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当孩子有犯错的事实时,才能用到惩罚,但惩罚必须适当,而且事后要进行情感疏导
崔丹(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资深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赵菊英的行为,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亵渎,也是对家校合作良好氛围的破坏。
赵菊英这一套教育方法,在30年前或许有效,因为那个年代的孩子学习没有太大的压力。可现在的孩子学得很辛苦,想找点儿喜欢的东西玩一下有错吗?视频中按她要求砸玩具而不敢反抗的孩子只是少数,换成有个性的孩子或许会当场做出激烈反应,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赵菊英只看重分数,用成绩划分成年后的阶层,谁给她的这个权力和底气?她怎么知道别人的未来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如果不从学生身上发现优点,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不要奢求孩子会主动学习!
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每个人都是钻石,只不过有的钻石上面暂时蒙了一层灰,擦拭干净后就会闪亮。学生长期被这样鼓励,谁不想当钻石呢?谁不想熠熠生辉呢?
再看视频中的孩子,一脸麻木,甚至连哭泣都很少,说明孩子的情绪被扼杀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砸掉的看似孩子心爱的手办,其实砸毁的是珍贵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桥梁!
向菁(小学高级教师,教龄30年):视频里的所谓专家打着正确教育理念的幌子,做着和教育完全不相干甚至相反的事。
视频中赵菊英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她说得不错,但她所做的事却跟这个正确的理念完全不相关。孩子正常的爱好我们要支持甚至鼓励,因为孩子可以从爱好中获得心灵慰藉、焕发学习激情。赵菊英以剥夺孩子的心爱之物,打压孩子的爱好等方式来惩罚孩子,看起来砸碎的是孩子的玩具,实际上砸碎的是孩子的梦想和对人生的美好眷念。其做法完全经不起推敲,毫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支撑。当孩子有犯错的事实时,才能用到惩罚,但惩罚必须适当,而且事后要进行情感疏导,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惩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要疗愈孩子,先疗愈自己,做个学习型家长
贝拉妈妈(引导厌学的女儿重新振作并考入省重点高中火箭班,拥有丰富的家教实操经验):不要轻信网上的“教育神医”。要疗愈孩子,先疗愈自己,做个学习型家长。
我女儿从初一开始厌学、躺平,我曾失眠焦虑,那种痛苦无以言表。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苦口婆心地和女儿沟通无效后,我伤心地冲出家门,跑到楼顶失声痛哭。经反复思考,我决定自己先找心理咨询师疗愈自己。后面的半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武汉中南医院的心理咨询科找专家做咨询,获得很大启发,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始全面改善与女儿的关系,发掘女儿“躺平”的真正原因,与她一起制订学习计划。经过我的努力,女儿渐渐从颓废中走出,重新振作起来,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的火箭班。她发自内心地感谢我和她爸没有放弃她,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她。如今,她和我们的关系亲密无间。
以我的经验看,那些期待请一次专家家访就能解决孩子问题的父母,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人。导致孩子贪玩、厌学的原因,很可能是父母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者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因此父母应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兜宝妈(资深亲子教育类文章撰稿人):警惕某些教育机构为谋利贩卖焦虑,诱导家长采取不当教育方式。
赵菊英的家访视频,既折射出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无奈,也说明当前教育领域仍存在诸多乱象,比如一些商业机构利用家长的育儿焦虑,在网络上贩卖完全背离教育规律的所谓家教理念来谋利。赵菊英的不当言论和行为,既误导家长,又损害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这种情况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长远负面影响。认清这个真相,家长应更加谨慎地对待网上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需要获得支持时,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和孩子的老师沟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每一位上岗的老师都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具备指导家长的能力。而网上的教育专家鱼龙混杂,他们光鲜的头衔可能都是编出来的,家长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赵菊英家访视频所引发的热议,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评判,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让教育真正回归其应有的轨道。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别忘了,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赵菊英的做法恰恰背道而驰,违背了教育的实质,忘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
马志国(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不管赵菊英是小学教师还是教育专家,其做法都不是教育,而是摧残和扼杀。
不错,教育需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别忘了,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赵菊英的做法恰恰背道而驰,违背了教育的实质,忘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
更令人痛心的是,赵菊英的做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这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功利主义。赵菊英的做法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这与不少家长的功利主义需求一拍即合,所以才有那么多家长把赵菊英请到家里来摧残、扼杀自己的孩子。这才是最让人忧虑、全社会最应该关注的。
所以,赵菊英是谁不重要,赵菊英的资历如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从根本上铲除赵菊英现象滋生的土壤。
王芳(郑州市人和路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要有温情,更要走心!
与其高高在上用冰冷的方式打压孩子的喜好,不如放下架子去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古代大禹治水尚“疏”不“堵”,今天赵菊英却用强制性手段对待“影响”孩子学习的爱好,这种做法实不可取。
从赵菊英训斥孩子的视频上看,她貌似自信,其实恰恰缺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共情。
她不知道,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有不同意义的:幼儿的玩是对世界的探索,儿童的玩是建立同伴友谊,青年人的玩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和伙伴认同,中年人的玩是为了放松,老年人的玩是为了养生。
教育孩子,首先要共情孩子,找到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用真诚的态度帮助孩子,这才是有效的教育。
靳凡玮(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对赵菊英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深感忧虑。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激励,核心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用恐吓、强制和惩罚等手段来压迫孩子。赵菊英让孩子亲手砸碎、丢弃心爱物品,用戒尺打手心,不仅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聚焦核心素养,帮助孩子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个性。教育应当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正面的激励、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充分的自信、培养学习的兴趣、优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提升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赵菊英显然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要,她企图通过高压、惩罚等手段实现对分数、名校的追求,不仅不科学,还极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价值观的扭曲。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反思和改进不良的教育方式,要真正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营造良好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冯士军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