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新常态课堂表现性任务的探索

2024-06-18廖雯翔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廖雯翔

[摘 要]音乐新常态课堂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深入探索教学新路径,努力践行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一种新样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从“融通”和“延展”的角度思考教学方向,思考“前移—融通—延承”三度融合的音乐新样态,有助于延展表现性任务的学习时空,改变学习场域,实现时域互动连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教学的功能,形成共同教育圈。

[关键词]音乐教学;新常态课堂;素养发展;表现性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5-0037-04

在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缺少多元互动,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新常态课堂以主题统整,将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倡一种教学新思维、新路径。以往的音乐学习,往往局限在课堂中,学生的演唱、演奏等活动在课堂内发生,学生的音乐表现受课堂空间限制。新常态课堂关注学生学习场域的转变,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进行“教”与“学”,开展不同场域、不同样态、不同目标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时间的管理与分配,学习时间自由化,大大延展了音乐学习的时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立意、学科实践、课程综合。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每一阶段所接受的音乐知识缺少衔接性和系统性,音乐理解与感受会受到整体限制,而设置表现性任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积极探索,明确启思

1.明确设计思路,凸显教学优势

音乐新常态课堂采用开放、自主、合作、交往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本体、以素养为导向,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载体。其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着眼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遵循人本性、发展性、整体性、提升性四个原则,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音乐教学新范式,建构一种思维从前移、融合到延伸的新样态教学新格局。在新常态课堂中,表现性任务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正在学习的概念去完成某个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可见、理解可感、素养可评,能够充分发挥系统建构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明确教学原则,促进融合共生

(1)人本性原则

新常态课堂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真实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完善教学过程,设置具有多维度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进而实现人本性回归育人。这能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渴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音乐学习能力。

(2)发展性原则

新常态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关键能力和品质的形成,基于学生的立场和视角,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凸显课前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课中教学便于情感交流、便于掌握学情,课后延展进行创造性分享、互为补充等特点。在音乐新常态课堂中设计表现性任务,能使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向新常态课堂的多元互动,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整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通常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形成相对独立的“孤岛”,不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导致教学高耗低效。新常态课堂中,教师立足整体性原则,增进课与课之间的关联,关注教学知识的延展与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系统建构的音乐教学方式。

(4)提升性原则

新常态课堂打通“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相长的教学模式,以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延承,将预习、学习、巩固有机融合,通过连续性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注重躬行,创生样态

表现性任务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可视、可感、可测、可评的学习任务,注重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实践学习中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建构“三度创生”的教学新样态(见图1),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前移][课前][链接生活][凸显综合][关注音乐][确定目标|任务前置 ][三维综合前移驱动][融通][课中][问题导向][大概念][创设情境][延承][课后][链接生活][软件辅助][分享][ 互动表现延展时空][感性体验因需灵活][创设音乐分享空间]

图1 “三度创生”教学新样态

1.课前设计,任务前置

(1)课前任务设计,链接生活

表现性任务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而设计评价任务,学习内容是三维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呈现。笔者尝试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课前设计与生活相关联的表现性任务,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案例1:五年级下册课前表现性任务设计

[单元

主题 第一课 第二课 第四课 第五课 春景 欢乐的

村寨 你好!

大自然 京韵 表现性

任务 举行一场关于春天的音乐会,可以用演唱、演奏的形式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的特色,且别具一番风味。围绕着家乡特色,编写歌词,展开一次家乡歌曲创作 我们将探索、寻找、收集大自然中有趣的声音,举行一场听觉盛宴,搭建平台进行展示 本单元是对京剧国粹艺术的学习,通过模仿一个行当,表现浓郁的京剧韵味,加深对京剧文化的认识 ]

表现性任务为情境化学习提供了可依据的间架结构和目标路径,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收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证据,并运用音乐任务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唤醒学生先前的认知与经验,同时链接当前表现性任务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体验的愿望。

(2)课前任务前置,引导学习

前移是指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新知识。在传统课堂上,受时间限制,教师会通过引导的方式助力学生的音乐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将任务前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任务的完成数据还能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重要依据。

案例2: 五年级下册《春到沂河》课前任务前置

[分析:

根据琵琶的演奏技巧、音色、构造方式等总结弹拨乐器的特色,从而推断出柳琴的构造和演奏方式

通过学习微课认识柳琴,运用系统大数据形式显现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师结合数据进行课堂教学 ][操作步骤:

通过答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琵琶知识][结合琵琶的特点

思考弹拨乐器的共同特征

推断图中柳琴的特点][3位学生未读][统学数

计习据][直播主题:音乐课

直播时长: 00:27:46

已看学生: 31

未看学生: 8

该消息仅你可见

查看数据       布置作业][直播]

以上案例,教师通过课前任务前置,可以准确了解到学生对琵琶的掌握情况,再结合琵琶的特点,让学生推断弹拨乐器的相似处,从而认识柳琴。这样,就将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通过课前反馈了解学生完成“前移”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情。

2.课中融通,强化实践

在课前任务前移之后,课中学习重点是掌握知识。笔者尝试在教学中着眼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体验和反馈;着眼差异,通过定向精准推送,观照学生的个性需求。

(1)课堂建构,着眼层级

课堂教学重视体验,通过有效的表现性任务,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基础上,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获得知识的统整与链接,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满足。

案例3:四年级上册《生日快乐变奏曲》四步搭建

①学习输入

学习任务:受邀生日宴会,走近音乐家

课前了解古典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学生带着信息聆听变奏一与变奏二,对比感受音乐风格。小组讨论分析两位音乐家的创作风格,根据音乐要素、调性的变化,画出图形谱并用色彩呈现音乐旋律,获得对变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认识,以及不同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②认知转换

学习任务:参加生日宴会,挑战民间舞蹈

小组合作探究变奏三、变奏四,感受探戈舞曲和查尔达什舞曲的特点,通过身体律动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小组讨论分析两种舞曲风格的变奏存在怎样不同的文化链接。

③学习输出

学习任务:享受生日宴会,创编变奏曲

探索多元的音乐表现形式,根据不同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不同民族民间舞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主题情境,完成同伴间的经验交流,并选择合适的节奏、旋律创编完成一段旋律再进行变奏。

④学习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的状态以及能否感受到不同音乐的情绪;能否通过舞蹈表现变奏,并找到音乐风格变化的特点;能否根据提示,用色彩、旋律线展示变奏主题的音乐风格。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矫正和自我改进后,探讨民族民间舞曲的表现特征以及不同时期音乐家的创作风格,完成问题梳理以及反馈和建议,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在实际教学中,表现性任务往往需要由多个小的学习活动协同架构。以上案例通过四步搭建,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学习输出中,通过学习活动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表现性任务的有效达成,使学生的素养达成水平可观、可感、可测。

(2)课中实践,关注人本

在具体的教学中,借助课前任务前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可以补充和延伸教学内容,从而助力课中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课中,笔者尝试设计表现性任务,关注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和拓展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安排,从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①“大概念”凝练教学任务,搭建知识支架

教师要有“大概念”意识,运用概念性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学生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表现性任务,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

案例4:五年级上册《晨景》教学任务

[学生将知道 学生将理解 学生将做到 1.格里格的生平与代表作

2.格里格的音乐风格 1.民族乐派音乐的特点

2.与美术作品风格的联系 1.聆听并分辨作品的音色、音调、力度

2.了解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3.将音乐与美术结合 ]

可以发现,笔者以“大概念”凝练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获得哪些知识、需要如何参与学习,同时加入相关学科素材,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学会跳出音乐本身,去寻找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此外,笔者还设计音乐活动,让学生用肢体表现音乐形象,通过声音的体验加上动作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感受。

②问题导向型学习任务,培养动态思维

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表现性任务,通过理解音乐、分析音乐、回应音乐、创编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并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师:请同学们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分析音乐要素。(通过设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判断,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

(学生填词歌唱,体验民歌的风格及特点)

学生课前学习了解柳琴的音色及演奏方法,课中通过音乐要素听辨、小组创编完成作品的场景表现,感知音乐情绪。

案例5:五年级下册《春到沂河》问题导向型任务

[概括 引导性问题 聆听节奏或乐器音色,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理解音乐) 1.你听到了哪些旋律和节奏类型?

2.乐器音色如何影响旋律?

3.哪些速度快?哪些速度慢? 民乐体现了历史中某个特殊的文化生活(回应音乐) 1.民族乐器柳琴如何表现大自然流水潺潺的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为什么说民族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填词演唱诠释音乐作品,对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感受沂河的“春”(评论音乐) 1.音乐所表现的情景有哪些?如劳动生产、农闲时

2.民间音乐素材如何影响民乐的感情?

]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将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要素分析层层递进,呈现了音乐新常态课堂人本性的特点。在活动任务中,教师让学生课前了解柳琴的音色,课中通过填词歌唱、听辨速度感受音乐形象,领会音乐要素在民乐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③创设情境助推教学活动,引导自主学习

音乐活动是新常态课堂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与音乐作品相适合的表现性任务来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伴合作、交往、互动,形成自我音乐认知。

案例6:五年级下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探究性任务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第一主题谱例,学生合作读一读节奏。学生通过身体与节奏、动律与旋律相结合的方式,与音乐融为一体。

学习第二、第三、第五主题的舞蹈场景。

分组分工:一些小组画旋律线,一些小组运用舞蹈动作展现女子群舞、男子群舞、男女对舞三个舞蹈场景。

(学生通过不同活动表现不同主题)

通过画、动、听,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中探索节奏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对音乐主题与节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后延承,实践运用

表现性任务是多元、开放而复杂的,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往往满足不了表现性任务所需要的时长。学生在课前与课中经历了完整的问题发现和界定的过程,这让课后的问题解决在场域、时空上得以延承。

(1)外延分享,延展音乐表现时空

①联系生活

课后延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器材、道具进行二度开发,使生活资源真正服务于音乐学习,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生活的联结,大大延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音乐表现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多元呈现,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结,真正实现了让音乐为美好生活服务的愿景。

②软件辅助

利用简而谱、库乐队等音乐软件,运用音乐的录屏、剪辑等技术,原先在课堂上才能实现的合奏等全体参与的项目,通过技术生成“云合奏”“云视频”等多种形式,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获得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音乐的表现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案例7:三年级下册《杨柳青》课后延伸

师:江南的细腻婉约在语言、文化、艺术上都有所体现,在表演中我们还可以如何表现?

生:我们可以通过江苏方言来演唱。

师:可以课后学习江苏方言,利用音乐软件为歌曲加入乐器伴奏和音效等。

江苏民歌的风格是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歌曲《杨柳青》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对学情背景、所需能力和达成路径进行调查,运用问题辨析、项目化学习等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课后基于真实情境、素养指向,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江苏的民歌文化,为学生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迁移应用助力。

(2)综合表现,建立音乐分享空间

如果说课前、课中充分拓展了教学内容,使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时间更加充分、个性更加鲜明,那么课后的综合性活动则能够充分展示音乐的感性特征。

课后的延伸,给予学生音乐分享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和生动。音乐的表现从教室内的小组合作走向课外,家长、同学成为新的音乐学习伙伴。课外学习使不同经验的学生在交流互助中获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新常态课堂中的“新”是要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价值,提倡一种教学新思维、新路径,连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育功能,达成师生信息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在新常态课堂中,教师以音乐学习的表现性任务为载体,关注学生外化认知、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学生的深度学习时空得到了拓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周洁.透视·螺旋·环绕:小学音乐新常态课堂的立体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20(5):19-25.

[3] 姚丽雅.区域实践:素养指向的音乐新常态课堂建构 [J]. 中国音乐教育,2021(12):13-2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职业中专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谈小学音乐课堂游戏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