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

2024-06-17叶晓青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教育

摘要:目的: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文旅产业的互动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具备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探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分析博物馆如何拓展教育受众、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文创产品和建设人才队伍。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论述文旅融合如何影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深入探讨几所典型博物馆在教育和旅游融合方面的实践。结果:文旅融合程度的加深显著拓展了博物馆受众,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然而,博物馆仍面临着教育与商业目标冲突、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文创产品开发困境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挑战。结论:为了充分发挥和持续拓展教育功能,博物馆应采取革新教育理念、驱动高质量文创产品开发和打造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与旅游体验等策略。博物馆应适应时代要求,强化教育功能,合理融合文旅资源,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贡献。

关键词:博物馆;文旅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文旅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让旅游业在经济功能之外,彰显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场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文化与旅游的桥梁,在展示历史人文之美、自然科技成果等方面,具有其他场馆和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大众休闲的重要选择,这为博物馆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如何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环境中,探索博物馆运营模式的创新途径并强化其教育功能,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博物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旅融合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影响

1.1 扩展教育受众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2022年8月正式公布的博物馆新定义中提出,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2]。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博物馆的角色发生改变,从单一专项性展示场所演变为一个融合教育、休闲与娱乐功能的多元化文化空间。这一变化使博物馆的受众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仅面向学者、学生、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等群体,还向更广泛的游客群体开放。这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也意味着博物馆在教育受众的选择上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兴趣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2 创新教育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旅融合为博物馆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博物馆打破传统的导览、讲解等方式的局限性,结合旅游元素,推出了创新性和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博物馆通过引入VR(虚拟现实)、M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游客创造更生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VR全景技术呈现了三维立体的古代宫殿。游客通过头戴式显示器,能够身临其境地畅游故宫的各个角落,不仅能够全方位欣赏美景,还能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苏州博物馆采用类似的智能导览系统,通过全景图进行虚拟场景的相互关联。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浏览习惯进行空间漫游[3],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创新的教育方式使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有趣,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3 丰富教育内容

文旅融合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博物馆在保持原有历史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民间艺术等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根据馆内展品展项以动物标本为主的特点,结合生物学领域的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4],设计了亲子互动、多线路可选的“野孩子主题参观路线”项目。这些内容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主动式学习选择,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

2 文旅融合对博物馆提出的挑战

2.1 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博物馆作为跨学科、跨领域的一种文化阐释,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当代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展示空间。我国多数博物馆承载着公益使命,甚至众多场馆实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从本质上来看,旅游活动更倾向于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现代服务,这与博物馆所坚守的核心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背景下,博物馆面临着两项紧迫的课题:如何在保持社会属性的同时,激发新的活力,以适应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博物馆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营策略,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要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

2.2 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展品资源、研究成果、教育项目、图像资料、音视频素材等。然而,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和项目中,缺乏有效整合利用。这不仅限制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也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教育受众的扩展和教育内容的丰富,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挑战。如何科学分类、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学习需求,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升教育质量,是博物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关键。

2.3 文创产品研发面临困境

开发文创产品,须在坚守博物馆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时代性、地区性、多元化与完整性。然而,当前一些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所推出的文创产品没有充分体现文化特色,陷入低水平模仿、缺乏创新的窘境。这些产品或简单复制馆藏文物,或与普通旅游商品无异,没有深入挖掘与解构博物馆文化,难以真正展现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此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也进一步削弱了游客的购买意愿。究其原因还是博物馆技术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将其文化特色与文创产品有效结合,从而限制了产品创新性与吸引力的提升。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要扭转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水平不高的局面,就要加大科研力度,使其“活”起来,使我国文创产品更加丰富[5]。基于此,博物馆应增强文旅融合意识,积极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以提升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2.4 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的迫切性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式变革、多维度挑战以及职能与业务的重构。传统的职能设置已难以适应这一时代潮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的运行效率与发展潜力。很多博物馆仅积极履行文化旅游职能,并未认识到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性,缺乏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精细化运营,缺少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深耕博物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更未设立专业的营销机构来推广自身文化产品。随着博物馆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日趋精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这一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博物馆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具备跨学科背景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人才短缺的现状,直接导致博物馆在教育内容策划、活动组织等多个层面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创新的思路,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既是提升博物馆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策略

3.1 教育理念革新: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

博物馆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革新理念,而博物馆工作人员只有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也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从本质上来说,博物馆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属于一种教育行为。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空间和资源,通过展览、讲解、影像、教育活动、研学活动、科学表演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刺激参观者的学习意愿,从而达到深化认知的教育目的。因此,博物馆要根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以观众为核心,加强自身建设,既要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又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博物馆是保存和记录历史文化和自然瑰宝的重要场所,也是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回溯教育本质,引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拓展科学逻辑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成为新时代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主导方向。博物馆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能通过多种途径、技术灵活落实各种教育理念的实践者。

对于博物馆教育,一是要注重知识传导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指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所关注的信息存在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参观者进行画像分析,构建针对各年龄层次的话术体系和分类化的参观路线,以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二是要注重内容传导的准确性。无论是展板内容、现场讲解、参观互动,还是影视传播,观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即学术性强、信息准确。对于博物馆而言,基于这种社会信任,更需要严格把关所有内容,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在各展区、展厅也掀起了一股讲解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等重要科普场馆,都曾发布公告,原则上禁止社会人士在展厅讲解。各类导游讲解、私人讲解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漏洞百出,博物馆如果不加强正向监管,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要认识到培养人才的紧迫性。优秀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博物馆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博物馆的教育事业发展。博物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募和培养机制,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专业人士投身于博物馆教育事业。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博物馆应优化人才结构,引进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实现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自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文旅融合驱动:开发高质量的文创产品

展览和文创是博物馆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也是文旅融合的表现。展览作为重要的服务项目,策展能力与水准是衡量博物馆运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游客在游览时通常注重文化特征和区域特征,更偏向于浏览风格轻松、重点明确的展示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主要是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来实现价值的各类文化产品[6]。

文创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由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院牵头创建的博苏堂,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因此,博物馆要转变研发思路,从市场需求和公众审美出发,深入挖掘馆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博物馆应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交流,引进外部资源和创意力量,共同推动文创产品创新发展。

3.3 线上线下交融:打造新颖的教育与旅游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为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宝库,正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推动智慧型博物馆全面建设。不仅涵盖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各个环节,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综合、全面的历史文化交流平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博物馆暂时关闭,全国各大博物馆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建设在线博物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线展览。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陆续推出了2000余个在线展览项目,博物馆的文化与人文关怀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广泛传播。

为进一步强化教育功能,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如数字孪生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同时构建线上教育资源库和学习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服务。此外,博物馆还要关注游客反馈,灵活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正与社会热点、时代变迁紧密结合,通过策划主题展览、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种线上线下的交融,不仅能够为游客带来新颖的教育与旅游体验,也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4 结语

文旅融合给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博物馆要积极适应变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翠蓉,张广海.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

[2]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定义[EB/OL].(2022-8-24)[2022-11-18].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3] 胡依娜.基于全景视角下的博物馆导览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3(2):63-66.

[4] 朱莹,张晓楠.针对亲子家庭的博物馆自助导览活动策划与实践:以上海自然博物馆“野孩子主题参观路线”项目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2(6):35-48.

[5] 李涤非.浅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6):133-135.

[6] 单霁翔.博物馆市场营销是一把“双刃剑”[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4):6-19.

作者简介:叶晓青 (1983—),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科普教育、科普影视。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