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研究
2024-06-17杜环环
摘要:当前,我国基层治理效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可以通过加快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主体的能力素养,进一步协调基层治理机制,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技术;基层治理;效能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16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C936 文章标识码:A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应当以数字化助力基层治理效能,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由基层治理的因应式创新转向主动式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群众意见,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坚持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强化数字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增效赋能,完善党建全面引领的基层治理格局。
1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效能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数字技术赋能供需不相匹配
在当前的基层治理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是实践中,上级组织倾向于推行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下级组织的区位优劣势、资源禀赋、治理需求、治理内容等的差异和复杂性[1]。加之,一些社会资本涉及成本收益问题,对于参与基层差异化数字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多元化供给体系不够完善[2]。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发现,部分地区的数字社区或者数字乡村试点项目运行过程中,数字技术供给和平台建设尚未有效契合当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需求,区域数字治理平台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有些平台功能看似很齐全,但实用性不高。数字技术供需不匹配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一定资源损耗和政策执行的偏差。与此同时,基层治理中的考核评比也开始依托于数字平台,有的评核工作以下载率、点击量、浏览量、转发量等作为指标来衡量工作的完成度,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原有工作压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压力,从而忽视了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数字平台本身的实际应用效果[3]。
1.2数据要素治理机制对基层治理的支撑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不断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数据要素具有形式虚拟化、类型负责多样化、涉及主体多、安全风险大、技术支撑水平要求高等特点,亟须建立契合数据要素上述特征的治理机制[4]。但是,基层在运行数字技术平台时,面临数据产权界定不明晰、工作人员数据治理思维欠缺、数据治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等情况,导致无法高效地提高治理效能。不同数字技术平台暂时还未能实现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联共享,数据要素的碎片化情况比较突出。同时,现有的数字技术平台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平台更新维护不及时,开发利用也不充分,制约了数据要素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发挥。随着基层治理事项的不断叠加,线上和线下治理方式交互使用,但两者在人际互动、效率导向、服务体验、结果反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使数据要素的作用发挥受到多方面制约。尽管基层已经建立了不少数字技术平台,但是整体的协调和作用发挥仍需进一步提升,以实现数据要素真正为民所用。
2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效能不足的成因分析
2.1治理主体能力素养欠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政基层工作人员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群体,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切实落实,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是治理环节最后一道堡垒。因此,其需要具备卓越的能力和高超的智慧。这种能力和智慧包括及时掌握和动态更新现行法律法规;完整、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和上级政策指令;与群众进行友好沟通和协调,能够有理有据地回应群众反馈的不满和意见,将大多数矛盾和风险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或者社区,大事及时报”的目标。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会对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但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工作能力素养也参差不齐。
在实地调研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状况。第一,在某些地区,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最新的法律法规、上级政策理解程度较浅,甚至出现理解偏差,导致工作目标出现偏离。在一些检查整改工作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学习或缺乏学习意愿,对相关政策和工作内容的了解不完整。第二,一些地区的个别工作人员缺乏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是基层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但是现实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无法真正解决群众问题。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个别基层工作人员存在拖延、打折扣甚至不传达、不落实的情况,造成群众利益受损,使得某些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2.2治理机制不够协调
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背景下,现有的基层治理理论和相关机制已经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各种治理机制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很难有效处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新状况。
第一,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之间存在张力。一方面,数字技术对基层治理具有赋能作用,推动各类数据平台的广泛运用,以满足信息收集、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或者传达上级政策或者指令等需要。与此同时,方便普通人在网上购物、学习、娱乐、工作等。然而,各种数据平台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被直接或者间接记录,身份信息、消费信息、个人喜好信息等。这些信息若经过整合、汇聚和分析,便可能轻易获取到用户的一些隐私信息,从而引发隐私泄露的风险,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要求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信息共享共用,但由于上下级政府或不同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的考虑,享有的权限各有不同,所能获取到的数据内容也因此有所区别。加之,行政系统的科层制和条块分割导致上下级之间或部门之间存在信息鸿沟,使得不能有效整合数据资源,甚至难以实现基本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5]。
第二,治理落实机制和基层治理主体奖励机制之间匹配度不足。为了更好地达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一般情况下会采取“检查—考核—奖励—惩罚”的运行机制来推动基层工作的实施。然而,在制定一系列考核指标下达后,基层工作人员可能会将工作聚焦在各项指标的完成度上,忽视政策本身制定的初衷或群众的根本利益,将数据平台的任务简单归结为点击量、转发量或下载量等表面数据,反而加重了基层治理负担。因此,需要注重提升基层治理数字技术应用的专业性、高效性和适用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警惕“晋升锦标赛”逻辑下信息化建设的跟风行为,避免基层治理落入“数字化陷阱”[6]。
3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措施
3.1转变基层治理理念,明晰职责范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变,行动难变,理念改变,行动才能体现。基层治理工作繁多,需要在应对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前,转变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治理,从靠自己到靠组织、大家,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和目标。要在实践中积极将数字技术的新型理念和传统工作方式紧密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可以邀请相关数字技术专家学者到基层或者开展线上的专题知识讲座和培训,帮助基层治理主体和工作人员建立对数字技术理解和应用的整体意识和思维。同时,要明晰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战略地位,强化基层治理数字化的发展意识。既要做好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规划,适应和落实国家对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挖掘数字技术应用的潜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并不意味着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完全依赖数据平台来完成所有工作。在目前阶段,仅依靠数据平台的资源和力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明晰各基层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同时实现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可以节省各方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无法共享或无法从数据平台上获取的信息,职能部门仍需自行处理。在工作中,利用平台带来便捷的同时,更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职能、权力和责任必须明确划分,各司其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2加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能力素养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完成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基层治理工作效能的提升,更加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所以,要尽可能地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的经费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数字技术治理专业人才引进政策。
首先,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做好引进人才的后续保障工作。基层组织和上级单位可以形成协同引进人才体系。为吸引更多人才,应投入更多经费和补贴用于高级人才引进,有条件的地区除了财政专项补贴外,还可以制定本单位的人才引进补贴政策,在薪酬待遇、奖金绩效、五险一金、休息休假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甚至可以联合学校、医院等当地部门,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尤其在子女教育、老人医疗、住房、户口等问题上,应及时跟进并妥善解决,只有真正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
其次,要加强专业化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方面,要全面提升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强化数字技术治理方面的培训。基层治理工作复杂且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基层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与基层治理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当前,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学习和关注和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同时,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相关人员前往治理水平高、治理效能好的地区参观、考察、学习或者定期定点长时间锻炼,分批次分阶段轮训轮驻,从理念、技术、实际应用等方面全面提升数字技术治理能力和水平。要积极探索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定向培养数字技术治理的专门人才,可以有效充实基层治理的人才队伍。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技术人才来当地交流合作或者开展线上交流。聘请技术顾问担任本单位的外聘技术人员,定期前来核查走访,调整基层治理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基层组织还可以增加设立管培生岗位,积极吸引大学毕业生或者“三支一扶”等学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弥补基层工作人员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同时又可以减轻一定的聘请专职工作人员的财政压力。
3.3理顺基层治理机制,强化基层责任落实
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的高效协作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作为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政府的相关制度建设是决定数字化治理效能能否实现最大化的重要因素。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提前部署相应的制度条件。数字技术赋能是对基层治理运行机理的整体创新和跨越升级,有助于解决基层治理主体之间的条块关系和职能分工问题、数据信息的系统整合问题。同时,要理顺基层治理的相关机制、基层行政链条,并协调好条块步伐,处理好基层治理组织之间的权—责—利等关系。积极探索各组织之间协作沟通的渠道和模式,深化组织内外部的交流和合作。整合和完善现有的基层治理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建立综合性基础数据平台,打造智能化基层智慧治理体系,让更多人享受到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服务和便捷。在加大数据平台信息的开放共享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对信息的安全保护,防范数据信息泄露。根据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清单名录,明确使用权限,压实管理数据和处理数据责任,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由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打破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壁垒,破解基层治理的“信息茧房”,真正让数字技术成为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赋能工具,助力基层组织实现更高层级、更广泛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基层治理。
4 结束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类数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早已突破代数级增长,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和效能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然而,要保证数字技术始终为人所用,就必须处理好作为工具的数字技术和治理的辩证关系。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忽视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数字技术只有与基层治理的各种机制有机结合,才能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仝志辉,刘传磊.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县域推进、村庄卷入和效能提升——浙江省五个先行县(市、区)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5):42-52.
[2]刘少杰.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5):5-12.
[3]苏岚岚.数字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关键挑战、逻辑框架和政策优化[J/OL].农业经济问题,1-18[2023-12-21].https://doi.org/10.13246/j.cnki.iae.20230928.001.
[4]谢康,易法敏,古飞婷.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37-48.
[5]胡卫卫,陈建平,赵晓峰.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J].电子政务,2021(04):58-67.
[6]郑琼.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中州学刊,2023(09):91-97.
课题项目:技术赋能新时代兵团连队“两委”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22BTZK10)。
作者简介:杜环环(198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