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的域外传播

2024-06-17刘玲高政锐

新楚文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西游记

刘玲 高政锐

【摘要】“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是传播中国文化最适宜的文学载体,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因此新时期应重视《西游记》的域外传播,探究《西游记》域外传播的方式,关注《西游记》域外传播中的文化缺省问题,创新推广技巧,借助多种传媒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西游记》;域外传播;文化缺省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0-006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ZWE432)。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对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之路与古丝绸之路高度融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游记》在新时代将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成为对外输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强有力产品,如何把《西游记》文化继续推广和宣扬,是国家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论文主要探究《西游记》的传播方式,如译著、电影、连环画等,还有《西游记》传播中的文化缺省,以及《西游记》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等。

一、《西游记》的传播方式

《西游记》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已有几百年历史,产生了很多经典译介本。就《西游记》“西行”来说,最有代表性的译介本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本《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出使天国:一部伟大的中国史诗和寓言》);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Monkey:A Folk-Tale of china》(《猴》);华裔学者余国藩的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英国汉学家詹纳尔的译本《Journey to the West》。这些译本为《西游记》在西方的域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语言环境、价值观念、文化认知体系的不同,导致《西游记》走向西方必将面对文化的碰撞和质疑。比如相对畅销的亚瑟·韦利的译本删减了原著中的很多章节以及诗词部分,仅仅保留了28回,且“所保留的故事及蕴含的思想与西方民众的价值观念相符,易于接受”[1]。余国藩的译本是最接近《西游记》原著的全译本,但该译本的文化适应性和受众面有限。其全译本虽然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游记》原典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但是却不能普遍被普通受众群体所接受。可见,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游记故事在海外的接受还受限于一系列因素。因此,现阶段对于《西游记》的域外传播,我们应该同时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及有效方式。

除了译介,通俗娱乐的影视化传播方式普及面更广、受众更多,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早在国内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是四大名著中最早被搬上荧屏的,许多《西游记》的经典影片,都已成为不同时代的大众文化经典,风行一时。如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家喻户晓,使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对于《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都耳熟能详。相比之下,“由海外公司改编拍摄、主要面向海外受众的西游记影视作品则数量稀少、影响力有限,为数不多的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作品,其影响力多局限在东南亚,以及欧美的华人社群,文化意义有限”[2]。因此,针对西游故事的海外传播,关注《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的海外受众面,即重视《西游记》故事文本本身的内蕴,也应尊重文化差异,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等手段,强化西游故事的传播效果。

此外连环画的形式也是一种不错的传播方式。西游故事包含降妖除怪的故事内容、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奇幻可爱的人物形象等要素,更容易转化为连环画的形式。而且,相较于语言文字来说,图画的形式是人类天然的沟通联系方式,不局限于文化背景,不局限于语言表达等。《西游记》连环画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金少梅、章兴瑞所绘。20世纪50年代是连环画出版的黄金时代,当时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26册《西游记》连环画,风靡一时。20世纪80年代,全国再度掀起连环画热潮,河北美术出版社又组织出版了10册《西游记》,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完成了5册。现阶段,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各地政府和“西游学”团体都在关注《西游记》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方式。近年来,《西游记》连环画补绘工程重新启动。2017年,河北美术出版社为确保现有《西游记》连环画(36册)的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增加《西游记》连环画在文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邀请著名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付爱民完成了补绘《西游记》连环画的工程。目前《西游记》连环画已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出版,深受当地小朋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籍人士的喜欢[3]。

二、《西游记》域外传播中的文化缺省

《西游记》的域外学术研究几乎随着译介本同时进行。随着中国学术实现现代性转型,域外《西游记》研究也渐趋成熟,特别是日本的《西游记》研究,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正如竺洪波先生所说:“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具有绵长、深厚的汉学传统,《西游记》研究比较繁盛,且水平较高。”[4]《西游记》在日本的译介是最早的,研究成果也是最突出的,但是日本学者对《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版本、作者、成书等基础研究。如太田辰夫对《西游记》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的追索,矶部彰对孙悟空及猪八戒形象的形成过程的考察,小川环树对《西游记》作者的考证等,都对国内学界的《西游记》研究有重大启发。英美汉学家则更多关注《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如上文提到的李提摩太的译本《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出使天国:一部伟大的中国史诗和寓言》),具有明显的宣扬基督教的倾向。还有余国藩的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比较注重对《西游记》进行宗教阐释,提出了著名的“赎罪”说,在英美学界影响很大,甚至对国内学者也有影响。

关于《西游记》的文化内涵研究,域外学者们更倾向于跨文化视角的解读,虽不失一些独到的见解,然而学者们更侧重于以西方的文化语境来对《西游记》进行文化解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游记》中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传播的缺失,甚至随着后工业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相较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来说,通俗影视作品更多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于《西游记》的认识,而被解构了的《西游记》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经典《西游记》来说,在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审美意蕴方面都有不同。在《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许多现代改编的西游主题电影等,只是借助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名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已失去了《西游记》原本的面貌。此外,受现代数字技术的影响,《西游记》改编电影中追求特效,往往以夸张的人物形象来追求视觉体验,这对于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审美是不利的。因此不得不说《西游记》在域外传播方面存在文化缺省问题,当然这也是大多数文学作品域外传播常见的情况。

三、《西游记》域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鉴于《西游记》在新时期的文化使命,根据《西游记》域外传播的历史情况,本研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创新推广技巧、传播方式选择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以深化经典作品《西游记》在对外传播中的影响力和效果。通过落实这些对策建议,旨在我国新时代文化战略的背景下,借助《西游记》与“一带一路”的天然联系,助推《西游记》研究的当代转型,实现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认可。

(一)创新推广技巧

文化是多元化的,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新和颠覆可以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除了经典译介本以外,《西游记》的跨文化改编也早已开始了。《西游记》作为神魔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百年来被改编成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风靡国内外。特别是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更青睐于选择孙悟空,因此成功地将孙悟空形象传播到国内外市场。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重要形象,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对其形象的传播,可以将中国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观众。除此之外,新时期《西游记》的域外传播,建议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示《西游记》,创新推广技巧,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和渠道,以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进而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通过创作衍生作品,如漫画、跨界合作或IP延伸等,展示《西游记》更多的形象特色和故事内涵,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制作影视作品、举办话剧演出等方式,将唐僧师徒等经典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结合,使《西游记》在域外取得巨大的影响力。

(二)借助多种媒介手段

针对《西游记》对外传播的应用研究,对于传播方式的选择,建议采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包括文字输出、影视作品和游戏文化等。文字是最早出现的传播媒介之一,也是最为直接、原始的传播方式,在《西游记》的域外传播过程中,文字输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游记》对外传播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可以节译,选择西方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来翻译,甚至推出改编本、简写本、漫画本,培养普通读者和幼年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厚植西方接受中国文学的土壤”[5]。影视作品是吸引观众和读者的重要渠道,“电影能够诉诸人的感官,打破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和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因此,丝绸之路文化共同体是在丝绸之路地理空间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媒介,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共同分享的仪式和过程,从而建构起的一个想象共同体”[6]。通过拍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等形式,展现《西游记》的神魔英雄和智慧才华。特别是孙悟空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产品和媒体载体中,如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得到了更多的认知和接受,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孙悟空各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丰富了孙悟空形象的内涵,使之更加立体和丰满。同时,孙悟空形象也成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话题的重要符号,吸引了更多外国媒体和学者的关注研究,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国际文化互动。另外,游戏文化是年轻一代主流娱乐方式,可以通过游戏开发的方式,将《西游记》中众多的人物形象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玩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游戏公司通常会注重游戏玩法的创新,开发令人耳目一新的游戏机制,增加玩家的参与度和游戏体验,游戏中的西游人物形象也会进行更新和改良,提升形象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这种推广技巧的运用,增加了游戏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提升了西游人物形象在游戏文化中的传播效果。在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覆盖面,传播《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如微博、微信等,以便更加迅速地传达《西游记》的魅力。

(三)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西游记》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手段,因为唐僧取经西行之路与“一带一路”具有天然联系。虽然传播和改编可以促进西游文化流传域外,然而,作为一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IP,在改编的过程中也需要将中国文化和传统精髓放在首位。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孙悟空形象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对外传播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形象中孕育的善恶有报的观念和渴望自由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产生了共振,使得孙悟空形象在对外传播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这种兴趣和关注带动了文化交流的展开,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契机。可以说,《西游记》作为一部融合了人类普世情感和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可以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共鸣,它体现了人类为了追求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正义、善良和勇气的追求,在海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在价值。在创新的过程中,讲好能让海外观众“共情”的中国故事,通过对西游文化的传播,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和中国故事中英雄人物的顽强不屈、努力奋斗、矢志不渝、勇毅前行的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西游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历程经历了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的传播形式和影响范围各有不同,但无论在哪个阶段,《西游记》都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扮演着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对《西游记》对外传播过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对外传播的意义和影响,为进一步推广中华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慧敏.《西游记》“西行”之路探究——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考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4):130-135.

[2]田浩.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基于对西游记故事海外接受实践的考察[J].新闻春秋,2019(06):52-60.

[3]董娇.“一带一路”民族经典文化创意产业先锋课题——《西游记》连环画经典补绘工程[J].中国民族美术,2017(S1):86-98+2.

[4]竺洪波,王新鑫.域外汉学中的《西游记》叙述[J].文艺理论研究,2021,41(01):15-25.

[5]陈毅平.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大众化路径:以《西游记》韦利英译本为例[J].中国故事,2023(01):50-53.

[6]胡凯.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刘玲(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高政锐(1977-),男,黑龙江木兰人,博士研究生,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