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2024-06-17黄莹
黄莹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识字是处在幼小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必要功课,识字教学应从生活情境中来,到生活实际中去。文章基于学生识字的真实现象,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探究,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愉快识字,在识字中愉悦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从国家层面看,语文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了新方向,增加了新内容,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引起了广泛重视。识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教学难点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更为突出。一线教师如何在逐篇的课文学习中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本质要求,整合设计识字教学的板块,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真正认识并运用汉字?学生如何在课堂中高效识字,架构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发现在识字教学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误区。
一、识字教学的误区
(一)是真实的情境吗
儿童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后要想系统化地学习知识,识字迫在眉睫。笔者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创设活动情境,采用了多种方法,如音乐渲染,视频感受,图片导入等,课堂显得格外“热闹”,细细一看,蜻蜓点水,学生在一个“伪”情境中体会,没有让教学目标落地,没有发挥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优势,走向了“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误区。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中,“秤”是课堂中难懂的重点生字。笔者聆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如下:
师:同学们,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是什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有的官员想出的办法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教师相机进行“秤”字教学,出示文字与图片并解释,秤是古时候的人们称粮食所用的工具,所以是禾字旁,粮食买卖的时候要公平。因此,在识字时可以使用“加一加”的方法,即“禾+平=秤”。
诚然,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秤”字“禾”“平”也,隐喻粮食买卖要公平。但对于现阶段的儿童来说,“称粮工具”“买卖公平”是难以理解的词汇,看似是在勾连“生活经验”识字,但这并不是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是形、音、义的结合吗
在语文课堂,每一篇课文都离不开识字与写字。学生学完生字,教师往往通过“字音是否读准确,生字是否写规范,选字是否答正确”来评判对错,考查学生的生字掌握能力。其实,这种评价方式衡量的是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而非运用汉字的能力,剥离了“形、音、义”的内在融合,没有达到语文新课标指出的“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字词句运用和写话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写错别字,不会使用积累的词语,在语境中造句时更是难以下笔。
如同音字“在”和“再”的辨析,即使教师“正音、观形、解义”之后,学生仍然频频出错,其实,这便是生硬的结合。写作,像草木苗芽破土而出的形状。其一指苗芽才长出来,是刚刚,刚才的意思。其二指苗长出来了,是存活着,存在着的意思。苗芽在土壤中,金文加“土”写作。“再”是重复前面,第二次的意思。甲骨文写作。像鱼前面有一横,表示遇到险阻返回,去而复返的意思(见图1)。学生辨别了两个同音字的形状、含义不相同之后,才能很好地解答“( )见和正( )”“( )见到他,是( )大学的校园里。”
(三)是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吗
在一线课堂中,识字写字耗时多,教学过程刻板化、流程化,设计缺乏新意,教师为丰富课堂内容,很容易缩减这一板块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反复抄写。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现实生活脱节,没有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忽略了学生是充满灵性的“自然之子”,在学习上是有主动性的,反而剥夺了每个学生的识字主动权。
二、识字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教师教学的最大创造力,是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打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低年级的教学既要基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和活泼特点,还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
仍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秤”字教学为例,在教师教学之前,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不难发现各种样式的“秤”在厨房、商场、菜场、杂货店等生活场所随处可见,秤是用来称东西的工具,可以显示数字和物体重量等。教师在学生已知的经验基础上,巧做小实验,将“一杆秤”和“一些稻谷”带到教室,用秤称重稻子,两端相平即可测出稻谷的重量。形象直观的实验能有效地将“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和造字规律融入其中,使学生印象深刻。
《操场上》是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文,学生已经熟知操场是活动场所,教师可以提前拍摄学生的运动照片,还原活动场景,在黑板上打造平面的“小操场”,让体验真实发生;也可以通过“你画我猜”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猜在操场上玩过的活动项目,聚焦“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踢毽子”等词串,寻找动作词的构字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快乐识字,能说出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词语,如排队,报数,摔跤,跳绳等。能表达语句,如“我在操场上跑步,跑得特别快,我很开心”。也正因为学生处在真实的情境中,才会有效地运用词语,有话说、想说话。
(二)贯通形音义的三个层面
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但是三者密不可分,相互牵连。理解是儿童识字的必要条件,一线课堂中呈现的孤立识字,本质只是建立字音和字形的关系。这种缺乏建构的知识是一种惰性知识,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是很难被提取运用的。“双减”背景下,识字教学需要整合建构,优化评价方式,从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有能力做到通过其中一个要素,识得另外两个要素,并将汉字充分迁移到生活中。
如《小青蛙》中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其中,用“青”链接“睛、情、晴、清、请”。从读音看,这些字韵母都相同;从字形看,这些字都含有“青”,借助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学生通过字形的偏旁发现,“睛”和眼睛有关,“情”和心情有关,“晴”和太阳、天气有关,“清”和水有关,“请”和言语交流有关。进一步换偏旁类推,与昆虫有关的是“蜻”,与植物有关的是“菁”。回到文中,学生们不难发现这是“文从字”,可以一组一组、一类一类、一串一串地学习。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汉字规律,类推识字,当学生眼前重现场景时,即使忘记汉字,也能通过事物本身推敲出字形构造。
(三)培养“小先生”式的领学者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识字缺乏生活气息,容易走向流程化,读准字音,书空笔顺,生字组词,看似多样实则分离,导致学生的生字运用能力难以快速发展,从而害怕识字,抗拒识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先生制”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儿童以教师的身份对其他同学进行教学。如今的“双减”课堂强调课堂有导学者、领学者、补学者,变被动为主动,由此,识字与写字的“小老师”不仅要熟悉汉字知识,还要自主深入思考。而学生在这些深度领学的过程中,也在发现汉字本身独特的美,并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以“识字小先生”为例,不少教师习惯使用手脑联盟的游戏方式教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学生如果能通过演绎释放天性,课堂会变得妙趣横生。以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字词句运用为例,“小先生”通过不同的神态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演绎各个状态的“笑”,让学生们猜测体会。当嘴角微微上扬时是“微笑”;大哭之后,不一会儿又笑了是“破涕为笑”;摸着肚子大笑而不能自止是“捧腹大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是“眉开眼笑”。课堂外,学生的创造能力更不容忽视,每一周教师可以按照四人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意识字奖励机制,颁发“识字大王”证书,选定“创意天才”小组,久而久之,学生的错别字大大降低。当然,课堂中也可出现“朗读小先生”“表达小先生”等角色,为学习型课堂赋能生长。
汉字源远流长,是中华瑰宝。立足语文课堂,如何传承中华血脉中的文字精神。张幼琴老师认为基于文化传承视域的识字教学,是以文化的立场审视识字教学的本质,以科学的方法探寻适合学生识字的有效途径,以汉字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的丰富体验。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贯穿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层面,使得学生在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中认识汉字、运用汉字,传承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