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研究

2024-06-17易玉洁

江南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

易玉洁

摘  要  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面临人才激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难题,仅靠“硬手段”难以解决。文化是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能在情感、认知、意志和行动层面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是更好应对新时代风险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要之举。要把握人民性、价值性和时代性的实践要求,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的紧密协同,凝聚国家发展力量,促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  文化;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1]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为应对新时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2]新型举国体制基于国家意志和使命,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安排,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安全需求。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构建面临社会动员、人才激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制度等难题,仅靠行政和法律的“硬手段”难以解决,必须要利用文化“软实力”发挥精神指引和道德支撑作用。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一、 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本文中“文化”的涵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的“文化”,源自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中观念文化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作用理论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是重要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基于观念文化对政治上层建筑所产生的作用,文化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和稳固需要一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的观念文化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结晶,其内核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相吻合,对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指出,“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和动物、物品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有自己的精神意志。[3]同时,马克思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人有教育功能,其对社会制度文化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群众的真实社会实践,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过程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也是“人”,当文化发挥出“教化”人的功能,就可以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并造成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功能思想是主要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4]文化可以使社会信息的传递突破时空限制,超出个体直接经验的认知区间,使社会文明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文化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水平,加速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制度进步。文化具有教育和凝聚功能,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感、社会归属感以及“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列宁认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人的科学意识,用社会主义道德和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是十分必要的。[5]文化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根本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征程上,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任务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6]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道路,根据当前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构建文化发展新体系,以提升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对新型举国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作用机理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7]文化对于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支撑功能,来自文化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主要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得以实现和发挥,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机理分析图

(一)文化理念熔铸崇高目标

从认知层面来说,文化理念在观念中的形成能够促使人树立崇高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心理环境和思潮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向性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情感、道德方向性和价值观的是非标准多元化倾向给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把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和灌输教育法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凝聚时代共识。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塑造思想是灵魂。这个思想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形成的黄崖洞精神体现为: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觉奉献精神,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以集成攻关为实践的科技创新精神。在时间长河中,黄崖洞精神浸润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民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国家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精神支持。只有把时代思想融入实践,掌握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创新精神,把高尚的政治情操与理论素养实践成人生奋斗之旅,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二)文化血脉构筑坚定信仰

从情感层面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提供了精神支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许多新兴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迎头赶上、保持先进的阶段,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每一个促进民族复兴的具体实践中,无不体现出不惧困难、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引导人民群众,充分激发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在实践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中培养人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首先是要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离不开科学家与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先锋模范如星辰密布,典型事迹也遍地开花。如:吴运铎坚定地选择献身国家,书写了“把生命献给党”的豪迈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用身体护住绝密数据文件;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余年,一生不悔保卫祖国。因此,以文化促进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培养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活动上。

(三)文化记忆激发使命担当

从行动方面来说,文化支撑举国体制建设的功能最终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实际行动方面。意识对实践有着重要的反作用,能够促进人的行动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激发构建举国体制的使命和责任,促进自立自强的科学技术发展。体现中国精度和中国高度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革新成果,离不开科研人的使命担当。新一代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就是要脚踏实地做实事,以科技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离不开人的使命担当。从历史来看,团结合作、自主革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突破难关的法宝。从现实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如今,我国在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等35个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严重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激发出科研工作者的文化记忆,唤醒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使命担当,使个体充分重视团结和创新的力量,实现高新技术的研发突破。

三、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现实挑战

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重点在于“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原有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参与主体不仅有党和政府,更有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社会各界必须协同发力。尤其是在“十四五”这个我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时期,以文化来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面临着外部环境与舆论风险更加复杂、内部环境与经济条件快速变化以及文化传播的数字压力更加沉重等多重挑战。

(一)西方“强势文化”侵袭削弱文化主体性

从国际环境来看,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发展面临着来自多方复杂的压力。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大国之间的全面博弈不断加剧,旧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不再适应新的实际情况,“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更加严重。某些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通过文化霸凌,打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火,制裁相关技术与产品,妄想以此来遏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说,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涉及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重大命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主体性有待增强。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要求我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以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和自力更生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社会内部复杂变化引起观念异化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和竞争机制的完善使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精神条件富裕。但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利益、效率和个性,多样化的精神生活也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极端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开始泛滥。多数重大科技攻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又苦又累”,薪酬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多数年轻人不愿意选择相关行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文化支撑和赋能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塑造新制度文化的形成,必须摒弃“浮躁”、稳定自身,重点关注和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重点突破高质量发展工作,引导社会各界的多元主体心怀“国之大者”。

(三)数字技术快速革新导致传播多样性

数字技术的快速革新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传播技术的更新推动着社会变迁,媒介与政治同步嬗变。我国数字技术革新获得了重大成就,但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转型发展不均衡,数字时代竞争规则话语权不强等困境。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书籍、报纸和电视等传统方式。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可发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方式多样,鱼龙混杂的观点与思想暴露在广大网民面前,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点和社会舆论放大器。以文化促进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必须提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加速数字技术革新,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与话语权,不仅成为现实难题,也成为以文化促进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必答题。

四、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意义是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增强以文化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其投射到新时代历史坐标的场域中,充分体现人民性、价值性和时代性,吸收历史经验养分,在组织领导、政策完善和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寻求创新突破。

(一)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新型举国体制等国家制度的必然途径。一要重视顶层设计,突出强调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这条根本道路。以顶层设计的力量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快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要推动文化落地,让文化真正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必须以实在的举措来促进文化在新时代服务好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推动核心技术关键攻关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方向就是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精神文化力量。三要坚持人民性、时代性的实践要求,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促进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这一切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要把弘扬创新精神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引导多级主体积极扛起自身责任,着力打造文化思想引领阵地。

(二)促进精神文化载体与多主体教育融合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主体是人,文化教育和影响的主体也是人。一要在全社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强调“整体”本位的思想,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中,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人民群众形成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凝聚力、向心力。二要在企业培育创新文化。科技型企业不仅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创新主体,也是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发挥好平台企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等在科技创新文化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支撑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提供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搭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内容共享和文化资源互通的数字文化平台,更好地发挥文化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的作用。三要促进科学家精神与思政课程融合。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促进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提高年轻一代对新型举国体制的认知与觉悟,让年轻一代因深知自身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在关注经济待遇的同时更注重为国奉献,增强新型举国体制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强化“互联网+”战略传播力度

为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是紧迫任务。要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正确塑造中国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要强化传播力度,突出“国之大者”。在大众传播的核心主题中,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声音,推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有利于支撑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传播过程中要利用融合传统媒介与网络的传播优势,强化传播效能,实现“传得快”“叫得响”“入人心”。二要整合地方资源特色,加强文化战略传播。联合宣传部门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借助市场主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来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做好对内宣传工作和对外战略传播。加快构建跨区域的新型举国体制”是重要目标,优秀的文化能够突破行政、民族和语言的壁垒,促进区域内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流动。三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打造特色文化“IP”。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创作传播以大国重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为主题的小说、影视剧和舞台剧等,使先进人物可亲可敬可学可感,让爱国奉献精神“落地”。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李冉,刘文祥.新型举国体制:生成逻辑、时代特点与价值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2022(12):27-3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李建国,齐英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本质和功能的思想[J].理论视野,2007(3):49-5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周虎.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国家方案:新型举国体制的演进、价值和优化[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5):52-62.

本文系2024年度无锡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数智时代背景下江南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探究”(编号XT24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玉】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