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毓麟蹈海警世的“刚”与“柔”

2024-06-17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杨先生清廷利物浦

英国利物浦的安菲尔德公墓里,有一块中国人的墓碑。碑上,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墓碑既像一把利剑,展示着墓主人满腔热血的棱角;又像一个惊叹号,警醒当时处于混沌中的中国人。这位杨先生,便是杨毓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杨毓麟与另一位湖南人陈天华,并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东、西蹈海两烈士。

1872年出生于长沙县高桥镇甘草坑的杨毓麟,自幼聪慧,7岁能文、15岁成为秀才、25岁中举人。

1902年,杨毓麟留学日本,出版著作《新湖南》,被史家评价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最具鼓动力的著作之一”。报纸也成为杨毓麟的战斗武器。前期他为《湘学报》撰稿,成为湖南维新派的重要人物。1907年,《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杨毓麟任该报总主笔,不断用文章号召人们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1905年9月发生的“吴樾谋刺五大臣”事件,杨毓麟既是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随员,又是策划谋刺的主角。因火车震动触发炸弹,吴樾当场遇难。但清廷并未怀疑到杨毓麟。

此外,杨毓麟被称为革命党“自制炸弹第一人”。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革命党人的形象就是手持炸弹勇猛冲锋。1903年留日期间,杨毓麟就学习研制炸弹,还因试制中的意外,被炸坏了一只眼睛。蹈海自杀前,杨毓麟还曾写过一本叫《炸弹》的书。

极端的革命追求,或许注定了他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生。

1911年8月,杨毓麟在英国利物浦得知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精神痛苦,如火中烧”,因而“愤不乐生,恨而死之”,于是蹈海以殉,亡身报国,年仅39岁。

中南大学教授孟泽在文章中这样评价杨毓麟——作为革命者,“勇敢、决绝和不顾一切”;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则“柔软、深情和明哲”。

这种“鲜明的反差”,或许可以窥见杨毓麟的家国情怀。

杨毓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他在信中教孩子如何写作文,同时叮嘱孩子,除了学习好日常课程,还要“养成坚强德性”,同时重视体操,学好中国的传统典籍。

这让我们想起鲁迅那句诗,“怜子如何不丈夫”。

(据云南网4.22)

猜你喜欢

杨先生清廷利物浦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利物浦风情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