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领导权的政党叙事与行动逻辑

2024-06-17赵亚楠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

赵亚楠

摘要: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聚散分合,事关党的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功能成效。从政党叙事层面来看,党的文化领导权在价值、议题、制度与行动等层面凸显出鲜明特质:就价值趋向而言,党的文化领导权并非文化霸权,而是巩固权威与活力激发的统一体,“从马克思到当代”的思想史积淀奠定了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权力逻辑。就议题构成来讲,文化领导权涉及主体力量、权力内容、发展理念、目标要义等结构维度,集中回应了“谁来领导”“领导什么”“为谁领导”“为何领导”等问题要件。就制度框架来说,文化领导权的巩固,内在要求构建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框架。就行动机理而论,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引,在“两个结合”中守正创新,赋予人民群众以文化主体地位,树立自信自强的文明心态。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领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1]的命题,并明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保证。2023年10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的新要求,为准确理解与坚决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遵循。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摆在“七个着力”之首,体现出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深化了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内涵,展示出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聚散分合,事关党的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功能成效。如何理解文化领导权的价值意涵,何以廓清新时代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内容,怎样建构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制度规范,以何举措推进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具体落实,都构成了深刻理解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对于文化领导权的研究主要有三种逻辑进路,呈现出理论思辨研究、历史经验研究、现实路径研究的视角分野。

一是关于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资源及思想史意涵研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发展流变,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之中,并呈现出谁来掌权、掌什么权、为何掌权的三大问题域。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出场,来源于马克思文化观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对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原则规定[2],并经由列宁在革命实践中的发展而实现现实性转化[3],而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对文化领导权的深刻反思与阐述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形态[4]。由此,理论与思想史研究进路通过对概念厘清、流派交锋以及文本比较的重视,从宏观上较为完整地构建出从“领导权”到“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史图谱,但还需从整体性、本体化的视角切入,加强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转化。

二是关于文化领导权的历史遗产及其经验审视研究。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始终将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重新阐明了文化领导权的现实意涵。不少研究从历史实践梳理和话语变迁梳理入手,旨在廓清文化领导权的“变”与“不变”。就前者而言,部分研究基于大历史视野,对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历程进行系统回顾,尤其对延安时期[5]党对于文化领导权的探索实践较为关注,并指出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思想文化战线的实践主轴[6]。就后者来说,部分研究从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将文化领导权置于中国近现代革命话语的形成脉络中加以审视[7],突出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内涵,强调文化领导权是以政治和文化阶层疏离分流趋势为基础,并着重阐释了20世纪中国政治实践曾创造出的在政教分流基础上争取文化领导权的行动方式[8]。通过话语批判和历史溯源的研究路径,中国情境下的文化领导权话语内涵不断丰富,作用面也日趋多元[9]。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文化领导权的历史及其经验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关切新时代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形态。

三是关于文化领导权的现实政治逻辑及其巩固进路研究。在理论定位上,当前研究多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文本出发,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10],将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战略性部署[11]。在实践进路上,当前研究多从“问题对策”式研究范式出发[12],基于当下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多变性特征,系统梳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进路,强调坚持人民至上[13]、完善文化制度[14]、弘扬斗争精神[15]、巩固技术支撑[16]等具体路径对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总的来看,这一研究路径具有典型的政党中心主义研究色彩,反映了党领导一切的价值取向,但是还需要具体分析其中的逻辑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领导权富有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领导权不仅与意识形态安全相连,更与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相通,呈现出深刻的政党逻辑与战略意涵。基于此,对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分析拟从“理论—议题—制度—行动”四个维度出发,探察党的文化领导权所蕴含的政党叙事,进一步建构出新时代文化领导权的政党逻辑图式。具体而言,文化领导权的政党逻辑具有四重分析面向:一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史积淀中,明确政党在文化领导权中的角色扮演;二是扭住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理由,呈现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议题;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制度创新,梳理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制度支撑;四是将党的文化领导权定位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创新标识,明确新时代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行动锚定。总体来看,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了无产阶级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在道理学理哲理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综上,基于“价值—议题—制度—实践”的总体性分析框架,探究新时代文化领导权的政党叙事与行动逻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备可行性。

二、文化领导权的价值积淀

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领导权的深化认识,奠定了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理论根基。葛兰西从多重角度进一步阐释了文化领导权的理论价值,为认识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新的思路。苏联共产党对于文化领导权的探索实践为正确认识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反思借鉴。因此,从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权力逻辑,也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提供了理论价值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诠释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未直接表述文化领导权的概念,但在其文化思想的诸多论述中,已然蕴含着文化领导权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理解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化发展的行动逻辑需回到文化的本质。一是在思考文化本质中廓清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意涵。文化作为人自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产物,同时也是能动改造社会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7]文化领导权作为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二是在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中明确文化领导权的价值指向。文化的本质决定了以文化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人既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8]这既体现出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指明了文化领导权的最终归属。三是直接论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化的属性与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将文化5领导权的思考扩展到阶级之间的统治或者控制,并指出思想领导是每一个时代的重要工作,内含着文化领导权的意蕴。而对于如何掌握文化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提出“文化斗争”,在进行文化斗争的时候,“提醒自由主义者记住他们的旧口号”[19]。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在进行自身解放时,不仅要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斗争,还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统治的文化斗争。另一方面,马克思还认识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掌握科学理论启发无产阶级,使其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以凝聚力量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

列宁从俄国具体实际出发指导革命实践活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1]。因此,他要求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此来增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同时,列宁认识到工人阶级内部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理论,而这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22]。通过这种方式,工人阶级能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提出“文化革命”论,强调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面对资产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他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23],进而明确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要求。

(二)苏共对文化领导权的选择流变

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执政党,苏联共产党在其建党93年、执政74年的兴亡史中,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并呈现出从“探索—建立—偏离—丧失”的曲折进程[24]。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安排日趋刚化,其通过建立一整套行政化、集中化、官僚化的领导体制机制,助推了思想宣传领域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囿于高度集权的命令式文化领导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始尝试冲破日益僵化的文化领导权结构,在理论内容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发生转变[25],以致实践行动上丧失了巩固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转向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放弃,这也成为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总结的:“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26]苏共对文化领导权的选择流变,在“领导方向”和“领导形式”上走上歧途,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诸多反思借鉴。其一,在领导形式上,高度集中的文化领导体制,会造成文化领导权的脆弱性。只有实现方向引领与活力激发的统一,才能有效避免文化领导体制的僵化。其二,在领导方向上,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制度方向。历史和实践证明,一国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文化领导权的丧失开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否则必定将党和国家引向一条改旗易帜的不归路。

(三)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的多维探析

葛兰西通过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寻找适用于西方的革命战略。葛兰西从国家、文化、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深刻论证了文化领导权对建立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客观完成了其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文化转向。葛兰西尤为关注“国家”的意义,认为“国家在特定时代的语言和文化中所呈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市民社会,二是政治社会”[27]。国家作为一种“积极文化的因素”,能够创造新的文明、新的人类和新的公民,“在政治社会的外衣下建设环环相扣的复杂市民社会,使个人达到自治,但又不至于与政治社会发生冲突,相反却成为它的正常延续和有机补充”[28]。在此基础上,葛兰西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一种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等上层建筑中,依靠这种上层建筑关系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的自治,即市民社会扮演着承上启下的社会“中介”角色。文化领导权的夺取是以市民社会是否“同意”为前提,这也表明了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对于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构成,葛兰西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认为在意识形态上同化和征服传统的知识分子转为有机的知识分子是统治集团争取统治地位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的“代理人”,行使“社会霸权和政治统治的下级职能”[29],并能发挥“政治智识”上的能力优势,帮助统治集团文化合法化即建立文化领导权。在此基础上,葛兰西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掌握政治和文化上的领导权,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葛兰西之后,与其立场相同的学者不同于葛兰西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结合的视角关注文化领导权的双重实践,而是更倾向于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本身问题,稍许偏离葛兰西的本意。总的来看,葛兰西从国家意识形态角度论证了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要义,对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提供了可行思路。

(四)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自觉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文化领导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夺取、巩固文化领导权作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必须“为着文化运动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斗争”[30],并明确指出“中国革命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31],秉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文化态度,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顺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加强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进一步认识到“宣传工作也就是思想工作。思想斗争是一切革命斗争的前提”[32]。另一方面,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3],有效抵御了多元社会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邓小平强调,“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34],意在指出文化领导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针对西方国家企图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等,江泽民强调:“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35]只有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胡锦涛也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36]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自觉认识具有持续性和一贯性。进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进一步把文化领导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37]。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出发,揭示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文化领导权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三、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议题构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愿景下,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呈现出主体力量、权力内容、发展理念、目标要义等结构维度,集中回应了“谁来领导”“领导什么”“为谁领导”“为何领导”等问题要件,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议题。

(一)政党引领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谁来领导”事关文化发展的主体定位,构成了文化领导权的首要议题。大历史观视野下,不同国家或民族拥有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文化领导权也有不同主体。当领导力量变更,就意味着文化建设的走向出现分野。对于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掌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主导权具有逻辑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8]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需要巩固文化领导权重要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党建设国家的政治逻辑决定了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即不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回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史,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建设。无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体悟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9]的文化使命,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号召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40],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科学的文化纲领和文化目标,勇于承担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引领文化建设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中,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同时也决定了政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前景和文明发展路向[4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引领力量的政治原则成为文化发展不可动摇之根基,构成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逻辑起点。文化领导权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上,认识文化领导权问题,必须厘清中国共产党作为文化建设引领力量的重要意涵,必须明确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主体定位。

(二)消弭多元社会思潮负面影响的权力内容

“领导什么”涉及文化发展的作用客体,构成了文化领导权的关键环节。权力的本质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施加的权威效应,而文化领导权即指文化领导主体对于文化领导客体施加的权力规制。一般而言,文化领导权的作用过程具有鲜明的排斥性特征,以保证主流的思想文化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内在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驳斥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谬论与倾向,坚持同错误思潮进行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牢牢掌握价值观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新时代以来,“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就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趁机抬头,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锋交流与交融日益剧烈,挑动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思维”催生了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实施“文化侵略”。有鉴于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内部环境看,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社会转型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体制机制亟须作出调整。国内外环境深刻交织,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舆论风险。在技术赋能与资本驱动的双重影响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总体特征,“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事实与真相易被非理性因素所遮蔽。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在互联网浪潮中沉渣泛起,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不良社会思潮的“共谋”,极易导致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迷障。思想舆论阵地是“政治阵地”,放弃对思想舆论的引领,就会形成政治风险,甚至有可能犯颠覆性错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厘清其权力内容,辩证看待多元社会思潮的呈现样态,着力处理好主流与非主流关系,进而消弭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效应,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根本指导地位。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为谁领导”关乎文化实践的价值走向,点明了文化领导权的理念旨趣。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2]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为人民而存,靠人民执政,始终同人民在一起,竭心尽力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价值底色。掌握权力不是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终极目标,通过引领文化发展,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才是文化领导权的最终价值追求。

其一,文化领导权的人民至上特质是历史生成的。历史地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团结人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不断筑牢人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其始终将文化领导权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相结合,让党的旗帜始终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高高飘扬。其二,文化领导权的人民至上特质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无产阶级政党坚守文化领导权,必须尊重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倾听人民群众的文化呼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汲取文化建设的有益成分,始终落脚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其三,文化领导权的人民至上特质具有现实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需将服务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联系起来,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四)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目标要义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夯实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议题,揭示了“为何领导”的实践缘由,回答了文化领导权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43]。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标之上。一方面,夯实党的文化领导权并非随心所欲,必须顺应文化主体性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迸发依赖政党的引领作用,即夯实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主体性特指文化所具备的自主性、独特性与能动性特征,并集中体现为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彰显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4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45]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灵魂所在。中华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并巩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高度重视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文化力量凝聚思想共识,在中华大地上找回、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新征程,在把握新的时代方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对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使得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四、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制度机制

政党权力通过制度的系统构建和配置运作,有利于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制度机制的运行样态是影响政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工作、文化创作生产等涉及文化领导权的工作进行制度化安排,确定政党文化领域中各个方面的角色和定位,使得政党能够巩固文化领导权。可以说,重视制度机制的引入与应用,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前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以制度的形式确立政党意识形态选择,是推动政党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和战略保障。意识形态不仅是由体现特定阶级利益的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所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更是通过解释、分析和评价现存秩序进而动员、组织和指导群众力量推动社会改造与重塑的行动工具[46]。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自成立伊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47]。“根本制度”具有根基性、统领性、方向性的作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是由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性真理性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能够对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起到硬性约束和制度保障。

迈入新时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秉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态度,进而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尖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48]因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夺取意识形态斗争胜利的治本之策。具体而言,在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的基础上,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续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有效构筑意识形态安全堤坝,党的建设才不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政党的制度机制既是一种规范准则,也体现和反映着政党的价值观念,其决定着社会运行的政治效能,关涉着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人的精神架构和行为选择的内在支撑,一旦社会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成员的价值感知和社会理性就容易被消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柱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着国家和民族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5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中,既是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也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略。实践表明,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仅仅依靠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制度创设的形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进而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理念追求、外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旨在以制度性的约束力量维护价值共识,增强人们合理性与道义性社会认同[51],不断巩固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此实现内外兼修的效果。一言以蔽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既是从制度安排上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行动倡导的有机衔接,也是人们接受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更为理性和主动的重要依据。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进而避免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的问题。因此,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特征基础上,还要抓住在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中的关键点。就此而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抵制住突破价值底线、违背公序良俗等不良现象的侵蚀。同时,日常生活领域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这就要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制度机制。总之,要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融入精神文明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价值倡导与制度规约的统一。

(三)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机制是一个广泛的制度概念,本身包含着制度的实践指引。舆论引导工作不仅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安全,而且也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52]作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党的舆论工作进行了规定。究其本质,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主阵地。舆论引导仅依靠精神的软着陆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制度机制的硬约束。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舆论的根本导向是实现信息控制[53]。与之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舆论引导工作,旨在实现舆论引导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多维层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传播方式。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当前,我国舆论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势在必行。从机制本身来看,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带有较强的实践指向和操作规定,同时蕴含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制度指引。一方面,加强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是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首要前提。“舆论引导”重在“导”,就是在面对风云变幻的舆论环境时,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加强舆论导引,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如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面宣传等。另一方面,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重点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信息文明时代下,智能算法、人机交互、机器智能体等的应用正在影响或重塑舆论环境,对党的舆论引导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既要构建智能技术舆论引导机制,也要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现实相融合、体制内外相贯通的网络舆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效益”作为效果和利益的结合,是人们生产生活过程和结果的衡量尺度。文化创作生产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两重属性,即经济逐利性和社会公益性,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其属性的效益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作生产不仅要体现市场经济导向,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54],这一关系定位体现出党领导文化发展的核心观念。应该看到,社会效益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指向,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需要把握文化创作生产中社会效益的优先性。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文化建设也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牢牢把握经济效益是文化创作生产的动力。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有不良错误倾向的文化创作不时出现,建立健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不容忽视。所谓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既涉及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关涉到社会受众的权益。一方面,坚守文化创作生产的方向引领机制。在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创作的引领和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55]党的文化发展事业需要牢牢守住底线,牢牢把握文化创作生产的方向,坚守党对文化发展的引领。另一方面,把握文化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的评价,就难以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难以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重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引领打造文化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建设蕴含的社会和经济效能。此外,随着新科技、新产业、新手段的发展,文化表现形式正在经历深刻而迅速的变革,这也需要完善文化创作生产的科技保障机制,关键是要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现代科技的力量注入文化产品中。从根本上讲,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着力点就是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协调文化创作生产过程中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五、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行动关键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政党作为构建现代社会的核心力量,需要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构筑与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有效价值文化。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对于处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性和挑战性并存的问题。重要性在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仅是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前提,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需要。而挑战性则在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发展格局面临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党领导文化发展事业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出新时代坚持文化领导权的行动关键。

(一)方向把握: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引领

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核心和正确的理论指引,文化才能成为助推政治社会发展的力量。任何文化要想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深化文化主体对其自身建设规律的认知和把握。文化领导权是政党肩负的文化使命,亦需要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赓续、文化发展的全局以及所内含的文化资源出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突显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理论指引。党的文化领导权并非僵化的权力所属,而是能动性的权力实践过程,内在要求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引领文化发展。

任何政党和国家的建立发展都需要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更需要顶层设计的理论部署。实践孕育思想,思想引领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理论方向指引,提高了政党引领意识形态工作的效度。随着“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持续在场,科学的文化理论成为政党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56]。应该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为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武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要在坚守政党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回应时代之问,关切现实之需。此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指引并非一劳永逸,还需不断结合社会实践与现实情况,持续深化理论指引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迈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在文化领域的全面领导,切实增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自觉,进而构筑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实践拓展:在“两个结合”中守正创新

文化领导权既关系到思想认同的问题,也关系到政治资源、社会关系的整合问题。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存在具有客观现实性,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生成并随着历史实践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57]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从生死危亡走向复兴辉煌,中华文化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依靠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和相互成就。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突出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要把握时代的创新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需要紧扣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两个结合”的要求。一是要正本清源。在201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8]。这就指明了什么是“正”和“源”,为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导权奠定了基础。二是要守正创新。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守正与创新就是彰显出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就是把握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创新就是把握时代要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9]。三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60]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两重身份的有机统一决定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引领文化发展航向,为推动文化实践提供行动基础。

(三)聚集对象:赋予人民群众以文化主体地位

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政党坚持文化领导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民众对政党理论、体制、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维持政党政治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存在,人也必须处在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中。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团结社会力量,不仅在于组织体系的严密,还在于社会成员内心文化观念力量强大。这就要求政党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考虑到如何将个人有限的本体概念应对多样化的组织环境和社会领域[61]。整体而言,文化领导权就是建构起“人”的基础上的行动,进而巩固政党领导的有效支撑,而这种支撑的前提就要求政党赋予人以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共享主体。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身份认同,也在社会层面上促成了共同的认知和行动准则。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而其中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是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在坚持文化领导权中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纵览历史,人类总是在创造中前进,文化也是在人的活动中积累发展。应该看到,传统文脉绵延不绝,但是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当前,随着新科技、新产业、新手段的发展,文化表现形式正在经历深刻而迅速的变革。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激发人民对文化的创造热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62]此外,新科技的应用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前,继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之后,Sora又实现了从文字向多模态技术的重大提升,这也使得文化创作可以更生动、更具互动性。但一切社会进步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政党对文化的引领既要将智能技术的力量注入文化发展中,也要规制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意识风险。

(四)态度倾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领导权本身也包含着一种文明态度,即一种文化理性的实践。什么样的态度取向,决定了文化领导实践的走向分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理性态度。

党的领导是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所在,也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强保障。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走自己的路,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各种理论,实现文化发展上的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底蕴、文化价值、文化道路充满信心,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尤其是中华文明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智慧,构成了支撑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来源和底气。二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文化自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一度使国人陷入文化自卑的心理状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中华民族遭遇“古今中西”如何调和的难题。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文化建设注入信心与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就是要争取人民的认同。在对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行为主体能够超越一般抽象性的自我意识,形成自觉的“现实的人”的实践行动。基于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要积极发挥人民的实践能动性,让人们将文化作为社会活动的自觉实践,增强文化的创新活力和凝聚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摆脱思想上的外部依赖。三是维护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树立理性平和的文明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63]树立理性的文明心态,关键在于形成文化理性与自觉。正如梁漱溟提出:“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64]这种理性与自觉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同文化、不同观念时能够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盲从、不排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交流,在广泛的文明互鉴中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巩固、维护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在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承接百年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立足于理论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发展,体现出更加理性坚定的文明自觉。

总之,当今世界,大国崛起与精神力量和文化软实力密不可分,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既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提升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关键,同时也是立足于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党的文化领导权并非文化霸权,其关键在于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传播,引导文化发展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方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准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提防文化渗透、文化入侵、文化颠覆,摒弃智能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变异引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40][43][45][57][59][6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9,12;11;2;5;1;10

[2]贾淑品维护与巩固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工作[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7):2832

[3]孙士聪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再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6570

[4]冯燕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再审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6):4452

[5]刘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文化领导权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8(2):102108

[6]黄一兵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J]党建,2023(12):59

[7]干春松在思想斗争中赢得文化领导权——中国近现代革命话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回溯[J]文化纵横,2024(1):7281

[8]张翔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教关系与文化领导权[J]文化纵横,2023(1):6876

[9]刘伟,彭琪中国文化领导权话语再阐释及其治理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2328

[10]辛向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J]红旗文稿,2024(2):913

[11]金民卿,古晓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理性理论成果[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1424,2

[12]麻磊,张士海在处理好五个关系中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一个重要的百年历史经验[J]理论探索,2021(4):3339

[13]梅景辉,周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认同的思想逻辑及当代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2(6):815

[14]谭好哲,任晓菲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政策与文化领导权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13

[15]邓纯东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文化密码解读[J]湖湘论坛,2021,34(2):514

[16]王晓菊,朱喆网络媒体环境中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4):4851

[17][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8;448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20][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50

[21][22][2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285;327

[24]张士海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9

[25]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与苏联解体[J]政治学研究,2009(1):4146

[26][55][58][6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9;16;147,150;262

[27][28][29]葛兰西A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350;350;11

[3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8

[3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3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94

[3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34]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0

[3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36]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7528

[3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42

[3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41]柯艺伟,张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时代特征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4(2):19

[4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2

[44]袁祖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

[46]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0

[47][50][52][5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83;284;284;285

[48][4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106

[51]江畅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与道义性社会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8(4):423,204

[53]吉登斯A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1

[56]侯惠勤哲学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515,159

[60]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

[61]米格代尔J S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M]李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96

[6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50

The Political Party Narrative and Action Logic of

Cultural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Zhao Yanan

Abstract:Cultural leadership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gathering, dispersing, and merging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and the 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propaganda and cultur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arty narrative, the cultur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ighligh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values, issues, systems, and actions In terms of value trends, the cultur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not cultural hegemony, but a unity of authority and vitality stimul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ideological history from ‘Marx to the current generation has laid the power logic for political parties to lea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opic composition, cultural leadership involves structural dimensions such as subject power, power content,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goals, and focuses on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who will lead”, “what to lead”, “for whom to lead”, and “why to lead”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consolidati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and scientifically 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In terms of actions, to uphold the Partys cultural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we must adhere to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be upright and innovative in the “two combinations”, give the people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culture, and establish a civilized spirit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Keywords:Cultural Leadership;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deology; Cultural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方卿)

猜你喜欢

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葛兰西领导权理论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导论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社会转型时期话语权力的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