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审美内涵与维度拓展研究
2024-06-17蒙妍
摘要:目的:文章探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审美内涵与维度拓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新的发展趋势。同时给艺术工作者以启发,将创作的表现视角从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经典图式转移至更广阔的社会现实领域。方法: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审美内涵与维度拓展进行分析,包括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写意精神的时代解读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多元审美探索等多个维度。最后,结合具体案例与实践经验,充分展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化审美。结果: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华美学思想的独特表现方式,还是中国深邃的哲学思辨和人文情怀的直观反映。中国画写意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艺术工作者要不断探索表现内容的创新、笔墨语言的时代性表达,深耕审美内涵,才能创作出更具当代审美意味和人文精神特质的经典作品。结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民族性。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工作者应该深入挖掘写意精神的内涵,将当代审美意味和人文精神特质与艺术创作相融合,成就经典佳作。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画写意精神,艺术工作者还应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崇高美学,熔铸中国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语境;中国画;写意精神;审美内涵;维度拓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03
0 引言
写意精神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在审美观念不断更迭的今天,艺术工作者要积极从传统历史文化经典中汲取纯粹的写意品质,立定精神并加以提炼。同时,全新的社会语境要求笔墨随着时代发展浪潮,以更具包容性、开放性的全球视野去吸纳最优质的艺术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作出符合时代美学特质、具有诗性美和精神感召力的国画作品。
1 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画写意精神
1.1 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审美内涵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承载着隽永的审美内涵,是中华美学思想独特的表现方式及核心。写意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独到体悟和传神写照。写,即倾、泻,以书入画的生发用笔体现生命情感的即时性表达;意,指的是意韵、意象、意境,是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意象性诠释。在传统中国画的话语体系中,文人画家非常注重抒情、畅怀、达意、造境,所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探讨。
第一,形神兼备与意境营造。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对客观物象的精确再现,中国画强调“取神似于离合之间”[1]与“以形写神”,通过简练的笔墨捕捉传达出物象的内在质理、精神气象与生命活力,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意象化表达,营造出物我相融相生的艺术妙境。
第二,笔墨韵味与情感抒发。从毛笔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文化审美品格的命脉所在[2]。画家在挥写过程中,意于“以笔立骨”与“以墨生韵”,融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皴擦点染、破泼点醒等手法,氤氲间呈现出苍朴、清润、隽永的笔墨性情,寄物缘情,随心而发。
第三,空间布局与留白艺术。中国画在布局上重视留白之美,以“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唯道集虚”的传统哲学思维构建生生不息的境象,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3]。
第四,崇尚自然与心灵契合。写意精神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心会物、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画家通过笔墨畅怀,表现对自然、宇宙、生命的深刻感知和理解,从而引导观者超越实境,进入更为深远、宁静、精微的诗意心源世界。
总之,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仅体现了艺术工作者的高度提炼与自由生发,更是中国深邃的哲学思辨和人文情怀的直观反映,它的审美内涵既含蓄又宏阔,能够给观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1.2 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时代解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既应保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要体现社会生活的时代风貌和人文关怀。一方面,延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追求意境表达与情感抒发的高度统一,强调画家主体意识与自然景象的心灵契合。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与中西审美交融,写意精神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性。艺术家们尝试突破固有程式,将抽象思维、形式构成及当代视域融入画作中,从而拓宽写意画的表现维度。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中国画以简练生动、沉静精妙的笔墨语言,呼应着人们对闳约深美之境的向往。写意精神不仅体现在画面形式上,更在于创作者对浩瀚历史、鲜活自然与个体生命关系的深度思考,同时它的自律性发展在新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正是百年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多维图像表征,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独特价值观的重要视觉载体。
1.3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写意性的多元审美探索
“五四”民族复兴精神感召下的画坛激进与保守同在。如徐悲鸿、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主张以西学的写实革新中国画;齐白石则秉持明清大写意画学脉,并拓宽了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饱含来自民间艺术家的淳朴真味。黄宾虹山水画亦致力于对浑厚华滋笔墨高境的追寻;傅抱石、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陆俨少等画家从红色河山、图式创新、古贤诗意新释等角度的多元创新性实践,呈现了历史巨变中画家探索的无畏勇气、胆识担当和艺术自觉。
时至今日,在当代美学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家,因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文化使命和新媒体视域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更具当代哲思性,画作亦着重表现当代人民的新生活、新精神、新面貌。例如,2023年以“江山·人民”为主题的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4],参展画作展现了江山锦绣之美和人民时代新风。如周韶华的《海潮忆丝路》,以交叠墨韵和夕照红调构建色墨辉映感,构建了浩瀚历史中的“一带一路”意象。袁武的《人流》组画,以饱满的笔力墨情为劳动群体造像,注重团块造形和黑白互衬,线面交织写意表达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矛盾与多元抉择。杜大恺的《青山如屏迎人立》,以凝练素朴的极简图式和色彩意象的贴切表达,在历史与人文的映照中彰显生态建设之美。方向的《观潮》,则是传统山水情境与现代都市生活感受相融织就的梦幻心象,呈现出当代中国人追求“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境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中国画如何保持本身的“写意”传承,又独抒出新时代的审美特性和人文思考,是这一代艺术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他们用笔墨描绘昂扬的奋斗图景、缱绻的青春梦想和温暖美好的烟火人间,展现出中国画的宏阔时代气象和丰富细腻的生命节律。
2 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维度拓展与实践路径
2.1 表现内容维度的拓展
在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敏锐捕捉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更突出呈现社会变迁、人文关怀与自身的文化理想,将心象融汇于意笔抒情的新视觉形象中,如科技进步、都市生活、生态建设、精神家园等主题都是近年来中国画创作的热点。
同时,各种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如“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赋予新时代中国画以大历史格局和史诗美学品质。这些关于历史与现实宏大主题的画作,既拓宽了中国画的再现空间,锤炼了多重叙事表现手法,也在极力发掘中国画独特笔墨语言的同时,尝试运用某些现代主义艺术表现的逻辑手法,增强中国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6]为例,李东伟的《中国城市·道》用爽利的笔调、松弛的节律描写了都市晨间的旖旎风情。贾俊春的《欧鹭忘机》以分段长卷的形式描绘了不同水鸟之间和谐相处的“忘机”,也是物我为一、相忘于自然的生态景观。画作呈现了对淡雅诗意品格的追寻,传达出共筑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景。
在表现内容维度上,艺术工作者对革故鼎新展开了深刻思考,以传统美学思维本源为基石,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实与未来,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实践,有力推动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2 笔墨语言与形式维度的拓展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形式是传承写意精神的重要支点,可从笔墨技法的新尝试、空间构建、科学技术和观念艺术的多元融入等方面拓展维度。
2.2.1 笔墨技法的新尝试
墨色语言的新探索。与传统含蓄中和的笔墨相比,当代中国画家在笔墨结构上更激越和跳脱,依托宣纸特有的渗化性,大胆探索新技法的意外之趣,在纸上淋漓表达视觉语言与个体情感的碰撞交融;同时,在设色上更大胆明朗,跳出了传统国画敷色的思维定式,从壁画、民间艺术等门类中摭拾最具表现力的色彩元素和养分,获得了新的延展可能。
2.2.2 空间构建的新变革
中国画画面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在布局上,当代中国画更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节律,掺入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和视觉研究领域新成果,灵活运用叠加、断连、布白等层次营造出视觉新秩序,以呼应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心理情感体验。
2.2.3 科学技术和观念艺术的多元融入
一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模拟水墨形态和观念的影像作品,如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通过影像记录重复书写兰亭序的过程,揭示传统书画“心摹手追”中所内蕴的艺术精神。
二是跨学科与各艺术门类元素的介入。现代艺术家有时会与人工智能科学家跨界联动,将当代观念融入艺术创作中,打破中国画的笔墨边界,如徐冰的天书和古意山水系列装置作品,其背后反映出的材料叙事和图像叙事的多元结构,从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和基因重组的角度,予观者关于当代性的诸多深刻人文思考。
2.3 写意精神的泛化和国际交流传播中的拓展
写意精神这一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中国艺术特质,已逐渐成为新生代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语境诉求和共同持守,成为树立“中国美术民族性”的绝佳旗帜。而新时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已不再单纯是中国原生态文哲理念的显现,亦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当代多元文化生态之中互融互鉴的审美理念折射[7]。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2.3.1 写意精神在观念层面的不断泛化
中国文化审美的写意性,已从中国画领地扩展泛化到诸多再现性艺术门类。新时期文化复兴大背景下,“写意雕塑”“写意油画”方兴未艾,平面设计中也常见类似“写意空间”国风模板的多元演绎,从侧面反映了文艺界对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和当代审美话语品评建构的应对。然而,如何更好地从传统中提炼写意精神的本源和美学特质,并转化出根植于自身知识谱系的当代方法论价值,是亟待艺术界参与者践行的命题。
2.3.2 写意精神在国际艺术交流传播中的拓展
2023年,由中国美术馆等主办的“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泰国国家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彰显写意精神和写意风格的当代绘画作品为主要内容,体现了艺术家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的开阔视野。又如2018年“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欧洲巡展”的成功举办,让欧洲民众更全面地了解了当下中国画创作状态,“既古老又现代”是他们观展后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第一印象。“写意中国”可以说是极具典范性的,体现了中国当代水墨的人文价值和美学构想,反映出写意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创新形式,而写意传统蕴含的世界性,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美术的重要贡献。
3 结语
本文研究了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深层含义,继而分析了中国画应该如何在主题内容、笔墨与形式、写意观念以及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进行拓展和创新。同时,探究了艺术工作者应该如何坚守传统文化底蕴,体现社会生活风貌和人文关怀,创作出更具有当代审美意味和人文精神特质的经典作品。
本研究也存在些许不足,局限于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探讨,没有探讨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不够全面,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21:897-898.
[2] 尚辉.笔法维度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坐标基点[J].美术文献,2012(6):66-69.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11.
[4] 颜维琦.探索新题材 创造新语言:聚焦当代中国画名家艺术创作新成果[N].光明日报,2023-09-24(7).
[5] 新译白居易诗文选[M].陶敏,注译.台湾:三民书局,2009:117-118.
[6] 薛永年.精心与突破: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J].美术,2014(11):17-19.
[7] 尚辉.新时代中国画的史诗情怀与写意精神[N].中国文化报,2022-10-09(6).
作者简介:蒙妍 (1981—),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书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