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形式

2024-06-16王雯然

流行色 2024年3期
关键词:鉴赏中国画

王雯然

摘 要:在古代传统绘画中,色彩就是古人表现绘画的艺术形式的重要途径,绘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色彩,能有效地将画面所要体现的形式美感渲染出来,使观者感悟其内在含义。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演变过程中,色彩则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从“随类赋彩”到“墨分五色”,都充分体现中国画色彩的内涵特质与精髓。本文以唐代阎立本的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为例,对其历史背景、构图特点和色彩表现进行简要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国画的色彩之美,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表现;《步辇图》鉴赏

Abstract: In ancient traditional painting, color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ancients to express the artistic form of painting, and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of painting is color,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nder the formal beauty of the picture and make the viewer feel its inner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color occupies an important leading position, from color assignment to five colors in ink,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ce of Chinese painting color. In this paper, one of the famous painting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in Yan Liben in Tang Dynas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 express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so that 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the color beauty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feel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words: Chinese painting;color expression;appreciation of "Bu Nian Tu"

0 引言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一套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侧重于强调其传统性,一般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其特点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通过中国画艺术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情感等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对中国画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1]。

解读中国画,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图像识读,色彩就是图像外在表现的最主要部分,色彩文化感知是人类天生的生理本能和审美诉求,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这种对色彩感知的差异性可能来源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历史习俗等等。这便导致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色彩美学中的差异和不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由“五行”“五色”发源,“儒、道、佛”三家色彩观念中发展,东方的色彩文化更讲究类型化和意境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考究;西方传统色彩文化则从古希腊以来就建立在理性至上,根源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即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文化,由科学严谨的光谱七色说和传统的基督教色彩文化组成,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西方绘画色彩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2]。

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内涵,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步辇图》中对于色彩的应用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意义,色彩的应用在于封建社会色彩机制的人文内涵体现,所映射的色彩文化也是封建社会情感构架的基本形态基准。

1 中国画色彩的历史发展

1.1 “五色”与“儒家”的色彩发展观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彩陶上色彩迥异的纹样和线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也是那个时期人们对色彩感知与表现的初探。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正色”一词便出现在文献《礼记》中,文献中提到:“衣正色,裳间色。”

先秦礼仪制度中也明确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经考证,为分辨五正色,当时人以“雉”,作为染色标准,染五色是以它的羽毛颜色作为标准的。秦汉时期是中国色彩知识的系统化时期,同一属性之间,万物存在相互关联,在大框架下,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世间万物划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这是根本属性,色彩也被划分为五类,形成了传统的“五色系统”。

在唐代,以服饰的材质和颜色来区分社会地位是当时的普遍趋势。黄色被认为是至尊之色,成为帝王常服之色,正式的品色衣制是从隋炀帝时期才开始的,在服色上区别官阶等级,品色衣,官服色各异,一目了然,杜甫曾言道:“服饰定尊卑,大哉万古程。”唐高祖武德年间,曾规定“赤黄”为皇帝常服专用颜色,但唐代官修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曾记载道:“虽有令,仍许通着黄。”[3]这是因为这里的黄色和上述所讲的赤黄不同,在五行五色的搭配中,黄色与土相配,至此加强了这个观念。五行之体,水最微,土最大;五行之中,土为本源,水火木金得土数而成。

南朝宋明帝荒诞奇特,杂用诸色冕服,阴阳思想的流行,“紫宫”概念的推崇,最终使得宋明帝制定“紫衣红裳”的礼服,紫色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间色,转变为尊贵之色。北宋时期信奉“五德终始”之说,其国运属火德,所崇尚的颜色为赤,在国运与色彩的气韵方面,历代王朝都是非常重视的,宋徽宗尤其迷信,把锦鸡也誉为祥瑞之鸟,而锦鸡的五色齐备也正好对应了五德齐备,《芙蓉锦鸡图》就是对宋朝色彩审美最典型的画作,也是最有政治寓意的画作,显现了宋徽宗时期的历史哲学。

1.2 文人画色彩观

元代时期的绘画与以前的朝代有很大不同,山水画是元代绘画发展的最好题材,文人画家追求“画以载道”,重视自我意识,认为山水画是他们的笔墨游戏,从而形成“墨戏说”和简逸尚古的美学观念,其中水墨画的黑白两色,关乎的是文人墨画的精神世界,是文人色彩观念独具一格的表达形式,形成了形似与五色的解构。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剧烈变革,各类学术思潮风起云涌,绘画也同样受到了影响,但是在色彩方面依然为水墨做主导,山水花鸟流派竞相求胜,明代初期浙派戴进承南宋苍劲一路倡水墨豪放画风,着色大胆;明代中期设色皆长,又有仇英专攻青绿,吸取了文人画的风格,形成了艳而不俗的着色;明代晚期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几乎影响了三百年的画坛主论,他主张南宗的着色淡雅,这种重墨轻色的观点,确立了水墨画“渲淡”色彩的地位,花鸟画同样是色墨对峙,既有写意水墨,也有院体工细这类风格,有“清雅素色”的色彩偏好,这是文人通过“文化”来体现自我存在的方式,这种色彩偏好是现实的表现。

清代的绘画领域,文人画几乎占据主流,不论是清初“四王”,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僧”,着色都为墨色或浅绛设色,更看重笔墨的变化,设色上都是水墨淋漓,以水墨为主要色彩面貌,不过清代民间年画色彩依旧有体现阴阳五行框架下的色彩秩序,民间色彩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形成民间色彩自由丰富的特点。

总之,中国画的色彩发展错综复杂,不同颜色的含义可能来源于宗教、五行、生活和艺术等等,在时代当下经济和审美趋势中也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认知,不同时期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而利用这些色彩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为我们后人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2 中国画色彩表现影响因素

2.1 哲学理论对色彩的影响

哲学作为人类自我表现意识,反映出理性精神的直接再现[4]。中国画讲究“意象”与“意境”这些就是哲学观念上的“表现论”,如果把“意象”和“随类赋彩”相结合,便会发现中国绘画中产生的色彩意象表现,“随类赋彩”是把色彩与物象轮廓和气韵结合起来,再巧妙地施加一定的色彩,使作品表达的艺术语言更为清晰鲜明[5],“意象”的色彩,是画家在运用色彩处理画面时,将自己的认知和书法的思想感情融入画面之中,使中国画的意境更为升华。“随类赋彩”这一绘画原理是中国画色彩的哲学原理。

在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下,中国画更加强调“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6]。儒家思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指导人生的重要准则,孔子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度,表现了孔子的色彩观有着合度而不偏不倚的理性情感,正是因为这种偏理性的情感,使得在色彩美学观中就不会单一强调某一种颜色,而是五色寓统一,在色彩关系上追求和谐。道家老庄在孔子在孔子崇尚“礼”之邦时,解构着各家所持的价值观。面对儒家的五色统一,老庄删繁就简,归根日静,五色目盲,知白守黑,黑白色彩,纯白素朴,不染纤尘表现老庄的核心色彩观[7]。哲学理论的影响下,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融入自己的理解创作与绘画作品中,最终汇聚为东方意蕴的审美色彩观。

2.2 社会背景对色彩的影响

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特点,对中国画色彩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最明显的当属以宋朝为分割的界限。宋朝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与完善的上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足,领域最辽阔的时期,充满着文化自信,色彩上出现了多种风格,秦汉时期的代表作品《人物御龙图》是战国时期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作者替换秦汉其他作品突出黑红亮色,具有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到唐朝时期是色彩运用的鼎盛时期,阎立本、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李思训和李昭道的青绿山水无一不体现大唐盛世下中国繁荣昌盛的面貌。

宋代以后,封建制度逐渐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上颇有外敌入侵,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日渐衰落。于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艺术家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想国度,被称之为“文人画”。这些文人士大夫一方面为自己的不得志郁郁寡欢,一方面为国家社稷而担忧,画面的用色上更加注重笔墨的变化,色彩的使用相对单一,流行色均为偏中高明度,纯度偏低,色彩不如以前那样艳丽,强调淡雅自然,在中式美学中更强调自然和谐和内敛这种追求色彩与构图和谐的关系,让色彩的运用在画面中呈现出平衡和点缀的作用。

3 中国画《步辇图》的概述

3.1 《步辇图》的历史背景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素养,其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特使的情景,意在描绘大唐与吐蕃和亲的故事,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见证,属于历史题材画(图1)。

《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从阎立本一生及创作经历可知:他不仅驰誉丹青,且仕途显达,其作品往往反映社会政治活动,反映儒家文艺观“成教化,助人伦”绘画功能,例如武德九年《秦府十八学士图》,贞观十七年《凌烟阁功臣图》,太宗皇帝去世后设计《昭陵列像图》等。

3.2 《步辇图》的构图特点

《步辇图》画面以恢宏的气势,巧妙的布局,生动的人物刻画,精美的工笔细描和生动的色彩描绘等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生活场景。

从画面内容来看,阎立本进行了精心地安排。以唐太宗为中心,前面的人物顺序依次为典礼官、禄东赞和翻译官,画面右侧为唐太宗与九名宫女与两把巨型屏扇构成了一个较为稠密丰满的外轮廓;斜屏扇和唐太宗所乘的步辇组成三角形,则给人以坚实之感[8]。画面左侧,有典礼官、禄东赞及翻译官等,布置时并未因其身形比较娇小而出现重心不稳,编排时表现为三人分立之松散局面,编排从高到低,给人以延伸之感,艺术家刻意将大块空白留于两组人物之间,以求得重心之均衡(图2)。生活在盛唐的阎立本为宫廷画家,其作品一定要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凸显帝王的高高在上,并通过对人物体型比例尺寸的有意刻画来表现其阶级身份与地位之贵,与此同时,其作品还反映了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审美特征——以体胖颊丰见长。

通过对《步辇图》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化繁荣景象对汉藏友谊的影响。此外,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艺术领域的繁荣。

3.3 《步辇图》的色彩表现

《步辇图》是绢本设色的作品,在整体的色彩方面,以墨色绘制为主,以浓墨、淡墨和干墨施以轻重和深浅不同的墨渍,形成了丰富的墨色层次。前面讲述了唐太宗的赤黄常服,在唐代时期,《步辇图》就很好地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记录,这是一幅典型的政治主题绘画,红色的是礼部官员;衣服花纹较多的是禄东赞;白衣服的是翻译官;中心穿着常服,赤黄袍衫,与文献记载的一致。

《步辇图》的创设是记录和亲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该画面应以红色作为传统基调,阎立本为显现这一方面的特色,刻意将典礼官——画面正中央的中心人物画成了红色,它的宗旨在于夺人眼目、突出红色,又不会显得太突兀、令人难以接受。按风俗,禄东赞是西域人,服装多由网状彩绘图案构成,服装几乎没有整块相同色彩。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9]。唐太宗也不适合着红色的衣服,其一就是帝王为至尊天子,“天玄而地黄”,以黄色象征帝王的权利,红色都是皇帝穿的,难免显得帝王太轻浮、不稳重、不聪明,足见阎立本色彩安排之独特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外表下透露着雄材大略与不凡胸襟。

4 结语

探究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形式,并结合《步辇图》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蕴,体现了中国画的色彩视觉传达。色彩在中国画中不仅仅作为一种点缀,更是一种表达和抒发,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与解读,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及对文化精神呈现出不同特征和内涵的同时,还可以从深度理解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形式,对《步辇图》所包含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理解与深入探究。

5 参考文献

[1]胡清茹.中国画色彩的表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6):37-39.

[2][李鑫.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及绘画色彩观的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03):153-160.

[3][7]王文娟.论儒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6:1.

[4]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

[5]刘瑶.随类赋彩新解[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6]陈晓萌.中国画色彩中的情感表达[J].流行色,2023(03):131-133.

[8]王陆健.《步辇图》图像秩序的权力象征[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8.

[9]任晨绮,周丹阳.《步辇图》的美学博览形态分析[J].艺术科技, 2015,28(12):132.

猜你喜欢

鉴赏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