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2024-06-16张永胜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城乡区域

张永胜

摘要: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出现教、学、评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通过整合学习目标、重组学习活动、创新评价量表、开发个性化作业等教学策略,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评价融为一体,构建了高效的初中地理共生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地理教学

引言

在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评价与教学、学习活动的紧密结合,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学、评脱节现象较为常见。如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内容与方式不匹配,教学评价片面,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等。以上的脱节现象会导致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和互动循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致使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这种脱节也会使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学习和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推动教育改革。

一、整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达到的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它指向课程标准,引导、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终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习目标可分为知识性目标、推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等。不同的学习目标表述方式也不相同,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学习目标需要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课程目标,依据课标,挖掘教材,利用学习资源,结合学情整合而成。

(一)解读课标,初定学习目标

广大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了解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对课标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依托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初步设计。例如,课标内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化,推测该区域城乡发展图景”。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筛选一些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开展地图教学,便于学生直观认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想要描述某区域的城乡分布和变化,需要知道该城乡所在的位置、人口数量、面积大小等,以此分析城乡分布情况,再以时间为轴线,结合相关的政策分析城乡之间的变化,并结合当地乡村振兴等政策推测未来城乡发展蓝图。在课标解读的过程中,初步确定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挖掘教材,调整学习目标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所含有的情境、案例等材料都需要教师认真梳理。教师要明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挖掘教材内容最大的价值,还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补充教学资源,根据各种地图数据资料等重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分析教材目录,清楚教材单元主线的逻辑关系。如“城乡分布和变化”这一内容,它属于认识区域中的一部分,而本课所列举的区域,是认识分区中尺度最小的区域——城乡区域。认识中国分区中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是先介绍某区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再延伸出区域间的差异特征、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前面的知识为铺垫推测某区域发展的图景构建。对教材的分析还需要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对标课程目标。本节内容从地理学角度区分城市和乡村的概念,明确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差异及其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如规划方案、乡村振兴战略等,构建城乡发展图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家乡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城乡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更换、整合与资源开发时,需时刻对标单元学习目标。

(三)分析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整合还需要分析学生的起点、心理、认知规律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已知的内容可通过检测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未知的内容教师需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在“城乡分布和变化”这一内容中,八年级学生在认识区域中已经学习了认识世界的全部内容和认识中国的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和分析能力,能运用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来认识城乡区域。在技能上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析图、用图的方法。在学习内容上以设计乡土地理为案例,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整体难度较小。但学生对城乡未来的图景推测还未形成系统认知,不了解城乡的分布为何会变化,不清楚未来城乡图景会是什么样子,不能正确分析人类活动对城乡分布变化的影响。对此教师需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直达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在课标、教材、学习资源和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整合而成,具体表述为四要素:行为主体,即谁学的问题,面向的是学生,不是教师;行为条件,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哪些过程和方法才能达成目标,教师需提供哪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架完成目标;行为表现,即学什么的问题;表现程度,即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指向课程目标,往往以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为基准。整合后的学习目标可表述为“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运用什么样的学习资源,知道运用什么知识、技能、原理做什么或提高什么,以及评价方式如何”。结合上述内容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阅读教材,结合水湖镇行政区划图等地图及相关资料,准确、独立地说出水湖镇和李杨村的分布特征及差异,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结合相关地图和资料,小组讨论,准确描述水湖镇和李杨村的发展变化,列举出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结合《长丰县总体规划(2021—2035)》草案和相关资料,小组交流,大致推测草莓小镇可能会出现的若干相关问题,提出促进草莓小镇发展的规划建议,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通过小组调查、走访等方式,准确了解调查报告的相关步骤,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出草莓小镇发展调查报告,小组内交流、展示,培养地理实践力。

由此可见,学习目标的整合,需要综合考虑课标、教材、学习资源和学情,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设计出贴近学生、可观测、可记录的学习目标。

二、重组学习活动

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知识、轻实践。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单一,缺乏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用的学习资源有限,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多元化、创新性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学习活动重组需要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巧设不同层级的问题链,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成果展示环节后不断反思和总结。如教学“城乡分布和变化”这一内容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2023年3月4日,第二十届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在长丰县水湖镇开幕。记者了解到,草莓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的水湖镇,正在李杨村打造3.96平方千米的草莓小镇。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吃、住、游、购、娱”一条龙的田园生活体验,感受长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设计任务:长丰县为何情有独钟选址李杨村打造网红打卡点——草莓小镇?

问题链:(1)结合水湖镇行政区划图说出草莓小镇的位置。

(2)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李杨村的发展之路。

(3)结合相关资料说明长丰县选址李杨村打造草莓小镇的原因。

(4)结合《长丰县总体规划(2021—2035)》草案公示之计,构建草莓小镇未来图景。

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活动。

学生分享:通过绘图、视频、文字介绍等方式汇报成果。

设计的真实任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方式多样,既有自主学习,也有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学生相互交流、展示、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新评价量表

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指导,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评价任务,设计课堂表现性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表现性评价量表的设计既要注重评价维度的层次化,将评价等级由易到难划分为水平1至水平4,也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我评价(自评)、小组成员评价(组评)、教师评价(师评)。

在设计评价量表时要遵循客观、可行的原则,既要考虑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以及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发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开发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情,对标学习目标,创新作业形式,分层设计作业难度,注重作业质量反馈,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和需求的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针对以上课标内容设计的个性化作业如下。

(一)初级实践类作业

(1)收集并整理家乡某城市的城乡分布和变化的相关数据。这个数据应该包含人口、土地使用、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2)基于所收集的数据,尝试画出家乡某城市的城乡分布图,标注出城市和乡村的区域。

(二)中级实践类作业

(1)对家乡某城市的城乡分布和变化进行简单分析。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城乡分布和变化,例如交通、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

(2)基于分析,预测未来3~5年家乡某城市的城乡分布可能会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高级实践类作业

(1)以一个具体的城乡规划项目为例(例如一个新的住宅区或工业园),模拟规划过程。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同时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效益分析。

(2)在完成规划后,模拟一次公众意见征集,收集并分析公众对这个规划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调整你的规划。

以上作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社会经济和规划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是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转变育人方式,为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了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荣华.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设计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3(2):48.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城乡区域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