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赋能新课堂
2024-06-16姚红
姚红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担起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了方向,指出了今后的教学实践路径。本文分析了2022年版课标与2001年版课标的变化,以及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新课标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从而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更高效地构建新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其中的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担起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了方向,指出了今后的教学实践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程标准的变化
(一)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001年版课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而2022年版新课标依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特点,提炼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重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2022年版课标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五大核心素养是对原来的三维目标的提炼和升华,重点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学生立身成人之本,只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才能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法治观念”是对学生行为的指引,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健全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勇敢面对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做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合格接班人。这五个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紧密衔接,表现出循序渐进性。
(二)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作为考试科目,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考科目之一。新课标的命题规划中提出了命题导向,这为初中教师的教学和备考明确了方向。命题规划指出要从整体上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题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从孤立、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命题的第一个原则是严格依标命题。创设的试题情境要有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综合性,要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避免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精准阅读,厘清相关知识,并学会用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线教师研读新课标,除了与2001年版的课标进行对比,了解新旧课标的变化外,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转变旧的理念,渗透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与小学课程断层,导致部分学生不适应该课程的学习
因为不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正常开设,教师没有系统地教授这门课,只是零星地提到相关知识,这样就会出现初中与小学课程断层的情况,到了初中学生刚接触这一考试科目显得很不适应。但初中课时有限,不可能去重复讲授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只能遇到相关内容时帮学生补齐知识的欠缺部分。如在讲到培养爱党爱国情感时,初中阶段要详细讲解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不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是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这时初中教师就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才能将小学课程和初中课程很好地衔接。
(二)部分教师只关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忽视了对课标中性质、理念、目标、学业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以“走进《民法典》 护航青春路”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该课时需要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梳理好关于民事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点,再让学生来解决创设好的、由易到难的、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的问题。只有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与《民法典》有关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分析,将会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也会存在片面的现象。
(三)课标的研读常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上,没有将课标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对每课的内容精心备课,了解每课所涉及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有哪些,而不是只讲授几个知识点;要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素养,不能仅仅是灌输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在灌、启结合中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治引导,深化政治认同
政治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性质的首要特征,坚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政治引领作用既是道德与法治课实现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性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方向性,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深入落实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独特的思想引领作用。
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方向,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更新教学观念,理解2022年版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教师要关注国内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国内外时事政治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并将时政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新时代发展的总趋势,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新颖性和适切性。
(二)开展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打破按学段划分学生成长阶段的思维局限,学生是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教师要对思政课程有整体化认识,积极形成落实一体化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了解小学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和小学的目标有效衔接,避免出现断层,也防止重复和倒置。例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这一主题,小学阶段主要从认知层面出发,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而初中阶段主要从理解和运用层面出发,不仅要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生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师需要抓住各阶段的特点合理布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养。
(三)开展跨学科教学,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不同学科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中,可以设置数学题,让学生从数据中感悟生命的得来如此幸运,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可以播放生物学视频,让学生再次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展示指纹识别技术和让学生画出细胞核、染色体等与基因的关系,感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和数学、生物、美术、语文、化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
再比如,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中,可以融入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内容。我们古代的民本思想涉及语文学科的内容,我国追求民主价值的历程又涉及历史学科的内容。但不同学科融入后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实践活动,都要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点落实的“民主价值”展开。
各个学科的融入实质上是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点,从各个侧面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跨学科教学一定要坚持学科本位,牢牢把握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衔接的点,又是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设计的依据。
(四)创设富有思辨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得学生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选择,在选择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哥哥和妹妹一起去野炊,在野炊的过程中需要整理东西、烤食物、分享美食等。如果你是哥哥,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安排?请运用亲情、责任的相关知识,完成故事续写并说明理由。
续写故事:首先,帮爸爸整理物品;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美食;再与家人一起点燃篝火;离开前,要熄灭篝火,分类收拾垃圾。
说明理由: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感受亲情;珍爱生命,尤其要珍爱大自然的生命;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基本义务。
此情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涉及法律、责任、环保等相关知识点。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思辨性的教学情境,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课内课外落实核心素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核心素养目标的整体性,认识到五大核心素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在整体性思维的统领下制订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辩论赛、主题探究、新闻播报、故事分享等,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情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如在讲解“建党精神”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蜀山烈士陵园、李克农故居等,通过实地参观、聆听故事,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在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成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者;组织学生采访当地英雄模范,与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爱国的情怀等;组织学生参观以共产党员姓名命名的道路,如筱斋路、延乔路、习友路等,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做建党精神的传承者。
(六)学会运用大单元概念,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知识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要学会运用大单元概念,以大问题启示学生扩展知识,避免小问题琐碎式解读。教师要把握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主题,如法治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国情教育主题、文化教育主题等。针对不同的主题,探究有效学习模式,如议题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案例式学习模式等。通过创设富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我们亲手把它创造出来。思政教师今后要继续研读新课标,将课标中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广博性、批判性和应用性思维,不断探究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结合实际创设思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议起来、站起来、说起来、快乐起来,提升立德树人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金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1):4-8.
[3]石芳,韩震.打牢铸魂育人根基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3):112-117.
[4]施晓娜,汪文龙.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变化及其对教学的要求[J].教学与管理,2022(23):8-11.
[5]邬冬星.核心素养导向 培育时代新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