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困境和突破的建议
2024-06-16林玉玲
林玉玲
数学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文化相互渗透的。深入研究数学文化的渗透路径,有助于拓宽教育视野,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深刻理解数学的文化内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价值,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学科深造奠定基础。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突破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小学数学教育不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数学文化的渗透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抽象概念、问题解决思路以及数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的深刻探讨。面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数学文化渗透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困境以及寻找相应的突破建议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形成更为全面的学科认知。
一、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困境
(一)停留于表面,文化意义不高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深层内涵。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公式和计算,缺乏对数学背后思维方式、历史渊源以及实际应用的深入挖掘。这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将数学视为一堆抽象符号,忽视了数学在文化传统中的丰富内涵。停留于表面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仅被看作一种机械的操作,而非一门蕴含智慧和文化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知识衔接不足,文化、数学脱离
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必须严格连接,这样才可以对接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划分不够明晰,往往难以将数学知识与文化元素有效结合。缺乏恰当的知识衔接使得教学过程中文化与数学之间的关联显得零散和不自然,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难深入理解数学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仅停留在数学的表面。这种知识衔接的不足使得文化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被割裂,阻碍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全面理解。
(三)选取文化不当,难以切合教学目标
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虽然会有意识地融合数学文化,但是往往选取的文化缺少充足的恰当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融入数学文化时,未能准确选取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元素。这可能由于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误判,或者对文化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入。选取不当的文化元素难以与教学目标形成有效结合,导致文化渗透的效果受限。教师很可能在强调文化时“牺牲”了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突破建议
(一)彰显数学概念本质,展露数学文化生命
彰显数学概念本质,展露数学文化生命,这是推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数学并非单纯的公式和计算,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数学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强调数字背后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从而使数学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现实生活深刻相连,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这种注重概念本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层次理解,激发其学科兴趣,同时使数学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彰显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文化的渗透效果。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意义”的时候,教师可以突出强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背后代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分享食物、制作手工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现在有一块巧克力需要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分?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记住了分数的概念,更深刻地理解了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激发了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分数的规律,促使数学文化的渗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而切实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此举有助于为学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是推进学生感知数学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重要路径。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在一个矩形图形中分出其中的一半、三分之一等,并让他们观察分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本质,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实践探究的能力,为数学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二)挖掘数学知识内涵,彰显数学丰富的价值观
数学知识不是冰冷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种蕴含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教师有必要做好对知识内涵的挖掘,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认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阔领域和多元文化。
数学内涵的挖掘涉及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数学概念,揭示其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深远影响。同时,挖掘数学知识内涵还需要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展示其丰富的价值观。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能够拓宽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边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介绍数学在解决生态问题、社会科学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这样,通过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打破数学只是工具性学科的传统印象,还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数学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强调三角形在自然界和建筑中的广泛存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教师可以展示三角形在桥梁结构、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文化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他们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介绍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殿等历史建筑,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不同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数学概念,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跨学科、跨文化的价值观。
(三)讲述数学故事,推进学生认知发展
数学故事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生命力和应用场景。通过故事情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能够在故事中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述数学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情节设置等元素,使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故事中的问题设置和解决过程,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框架。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应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在讲述数学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情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使其在数学学科中更具自信心和积极性,推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编排富有情节的数学故事,引入小动物家族,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一员,体验在生活中应用加减法的场景。例如,小松鼠储存了一些坚果,但不小心遗失了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加法计算出原来储存的坚果数量,以及通过减法计算出遗失的坚果数量。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不再是在机械地运算,而是将加减法融入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在故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来解决。例如,小松鼠的朋友小兔子想分一些坚果,学生需要运用加法算出能分多少坚果。而当小松鼠发现遗失了一部分坚果后,学生需要使用减法计算出遗失的坚果数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效果和理解深度。而且,数学故事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富有趣味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学生感知深刻的数学文化,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举足轻重。
(四)挖掘教材内部资源,发挥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作为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所呈现的不只是各种数字和公式的堆砌,更有数学独具的美学要素,这些要素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教材既是知识的携带者,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教材编排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资源,这些资源正是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落脚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部的数学知识,突显其美学价值。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超越简单的知识传递,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在本质,感受数学之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对美学元素的探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响应,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回应,从根本上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因此,全面深化对教材的分析,做好对深层内容的挖掘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轴对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的翅膀、人体的对称结构等。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轴对称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设计自己的轴对称图形,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教师将轴对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不仅使数学文化与学生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美学的感知能力。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可以显著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保证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可能性。
(五)融入数学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刻的学科,其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融入数学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演进过程、伟大数学家的贡献以及数学在不同文明中的传承。这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增强其对数学的尊重和文化自信。比如,介绍古代数学成就、数学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历史底蕴;了解古代数学家如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等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敬畏之情,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拓展;了解数学在古代文明中的应用,如埃及的建筑、古希腊的几何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融入数学历史也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边界,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在学习中更自信。通过了解历史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一个由众多智慧贡献构成的领域。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介绍有关历史人物,融入数学历史。祖冲之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教师可以介绍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到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研究上的卓越成就。通过这样的历史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认识到数学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融入数学历史,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厚内涵,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和对自身潜力的信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文化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实践中存在停留于表面、知识衔接不足、选取文化不当的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在未来的数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文化自信,以培养更具创新力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