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科云城十周年的得与失

2024-06-16张之杨庄婷婷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张之杨 庄婷婷

摘要:万科云城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索与突破,具有深远的社会和城市价值。回顾其建成十周年,有助于系统总结其设计经验,并对其当前状态进行评估与分析。文章通过对万科云城这一特殊的集群设计模式进行评价,并深入具体项目——绿廊空间进行设计回顾。同时探讨实际项目中利益相关方针对各自考量角度之间的博弈,从而揭示万科云城项目在面对复杂多元的背景下所做出的探索、突破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万科云城10周年;集群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Abstract: Vanke Cloud City is not just an architectural project but also an explor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s, with profound social and urban value. Looking back on its tenth anniversary of completion, it is helpful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its design experience and evaluate and analyze its current status.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unique cluster design model of Vanke Cloud City and conducts a design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jects.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game between stakeholders' considerations from their respective perspectives in this project, revealing the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s, and solutions made by Vanke Cloud City in the face of a complex and diverse background.

Keywords: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Vanke Cloud City, The Group Design, Urban Public Space

1.一种难以复制的集群设计模式

集群设计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代的德国斯图加特的“白院聚落”(德语:Wei?enhofsiedlung)1,该项目由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牵头邀请17位建筑师共同参与德意志制造联盟以“住宅”为主题的设计展,最终建成包含约二十一栋建筑物。该项目是为了宣传现代主义建筑的新精神,同时部分建筑也开展了与材料相关的建筑实验。(图1)该项目在当时掀起了一股集群设计的热潮,不仅在德国,在法国、日本、英国等地也产生了广泛影响。随后,集群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由矶崎新在日本福冈开展的全球性集群设计项目——“纳克索斯世界”2 (图2)。邀请了当时最具实力和知名度的一批建筑师,在日本福冈县联手建设住宅区。每一位建筑师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使得整个住宅区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个项目在当时成了日本住宅设计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充分展现集群设计的潜力。

国内最早出现的集群设计则是“长城脚下的公社”3,该项目由著名地产商潘石屹先生发起邀请12位建筑师设计了11幢别墅及一座会所,并由艺术家艾未未进行整体的景观设计。该项目的建成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达到了极佳效果。2002年广东东莞的松山湖科技创业园由朱荣远先生与崔愷院士共同策划并邀请多位建筑师进行产业园内重要单体建筑的设计。该项目的集群设计模式更是在之前单一的住宅功能的基础之上复杂化,设计开始涉及图书馆、商务办公、交流中心等等多种功能。松山湖一期的成功也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并在后续的规划中继续采用集群设计的模式。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发均采用集群设计的方式,例如2003年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4与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5、2008年的“鄂尔多斯100”6、杭州西溪湿地7等。各类不同功能的项目展示了集群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早期阶段的集群设计通常位于传统风景区、学校或产业园等低密度社区,其开发理念主要是为建筑师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设计师们力求让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因此这些建筑之间的联系较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联系。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最初的开发想法,即追求建筑师的个人品牌,从而增加建筑的商业价值。在这种低密度、几乎无约束的设计环境中,建筑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这种集群设计常被称为建筑界的“乌托邦”。然而,2013年出现了一种与传统“乌托邦式”集群设计截然不同的设计类型,即万科云城。8 (图3)该项目位于深圳的留仙洞总部基地,地处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区,预先完成的城市设计为更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进行设计指引及约束。与早期自然环境优美、低建筑密度和宽松的场地约束条件的集群设计不同,万科云城呈现出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城市建设环境的全新探索。

万科云城是一个规模庞大、复杂多变的项目,其设计模式和运作方式在当时十分特别,同时由于其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复杂、建筑密度之高使其成为一种难以被复制的设计模式。该项目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周红玫推动,项目前期便确立了这种集群设计模式。与传统设计招标方式不同,整个项目由都市实践负责城市设计部分,再将地块分配给不同项目建筑师,由项目建筑师带领两到三位建筑师参与到地块更加细节的设计当中。这一创新设计模式的实现,得益于几个重要因素。首先,项目所涉及的地块规模庞大,并由唯一的开发商万科主导推动,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通常单一开发商建设的项目过程整体相对更为顺利。其次,当时的万科面对这一新的设计模式表现出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同时,为了鼓励开发商积极尝试这种实验性的开发模式,市规划局也为开发商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尽可能地简化传统的建筑审批流程,在该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多次破例突破原有规范。例如,在城市设计阶段中关于将高密度公寓中的一栋高层建筑水平放置横跨在城市道路之上,这种做法在过去是难以接受的,但出于整个项目的实验性和创新性,政府单位在审批过程中也突破了原有规范传统,最终这一设想也得以落成,为整个高密度区域创造出了更加舒适的环境氛围。

万科云城的城市设计展现出极具前瞻性的特点,设计将整个场地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其像地产项目一样分割开来。图4左展示了针对高密度建成区底层裙房的功能设想,其中包括剧场、创意市集等元素,部分功能还会延伸至公园,使整体设计更加丰富有趣。城市设计中将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通过功能环进行串联。图4右则呈现出一个公共通道,即步行系统,每个街区都拥有各自特色。(图4 )

当完成整体的城市设计之后,就开始由独立建筑师介入进行各街块的设计。这种设计模式相当创新,其中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有一个项目建筑师的存在,使得整个街区的设计不会陷入各自为政的状态。项目建筑师需要协调、统一各独立建筑师的设计成果。如同都市实践是策展人,各地块的项目建筑师则充当分策展人的角色,负责策展特定板块,与其他两个设计单位进行协同合作。东侧组团绿地的具体设计由一个多方团队来配合,包括局内设计、香港大学的王维仁教授以及明星建筑师John Lin(林君翰)。西侧地块绿地则由张健蘅以及本地年轻建筑师张震和成行来负责。这种组团模式也同样被复制于其他地块,典型配置是由一位项目负责人带领两至三位建筑师来共同组成团队。

万科云城实现了一个一般地方难以复制的快速开发的模式。同时其与以往的低密度集群设计差异较大,且难度更高。万科云城是国内非常少见的大型集群设计,占地近200万平方米,建设速度比周边地块更快,成为该片区最早建成的项目之一。万科云城这种城市刚需型且要求快速落地并保证良好设计效果的集群设计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罕见。同样的,在北京、上海等地也并不常见,因为很难寻找到一块大规模的场地用于进行集群设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万科云城的设计几乎完全由国内建筑师负责,只有少数外国建筑师参与,这与当时万科考虑到预算、实际落地、协作配合和工期等因素有关。因此基于这种复杂的、多元的项目背景,再加上地处于深圳这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下,万科云城的落成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法被复制的孤品。

2.绿廊空间的城市意义——公共客厅

万科云城绿廊设计对建筑师而言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特别是在尺度方面。其与欧洲或香港逼仄的街道相似,这种尺度所带来的城市魅力无法替代。在高密度的建筑下,通常会自然形成一个为周边使用者所共享的公共客厅。而建筑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设计中引入公共客厅的概念,对这个本就会自发形成的共享空间规划出更加丰富的功能和空间。

在图5至图7展现的热闹场景中,能注意到小小的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两侧社区都超过100米的高密度城市中,这种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年轻人是一个刚需空间,即使不设计,将来也会成为城市活动的热点。在资源稀缺的城市中,公共空间的低人均配比使其变得尤为宝贵。无论是在西方或是东方,虽然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为人们提供活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图5-图7)。

即便是威尼斯、巴塞罗那等地,依然发现当地住宅的布局不同于现代新住宅,通常客厅较小,几乎只能算作门厅或走道,因此居民已经习惯将街道作为公共客厅,所有的设施均是共享的。香港也是如此,公寓内部几乎没有较大的休闲客厅,因此居民往往也会选择在楼下的公共空间或是咖啡厅接待朋友。这背后涉及到一明确的城市逻辑:在资源分配极度紧张的地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潜力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城市过度密集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私有空间包括居住空间或物业空间都会被挤压到十分紧张的状态,几乎没有多余空间。城市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建筑师所青睐的,因为城市的公共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产生。

东侧绿廊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公共客厅这一弹性城市或临时城市的理念,即除了固定的建筑外,还能充分利用临时空间,例如布置周末市集等。这种模式在西方很常见,只需随便弄几把烂椅子就可以坐下。而在东方,尤其是旧货市场、跳蚤市场与乡镇市集,虽然文化和风格有所不同,但形式和态势却极其相似,同时往往具有相同的核心理念。

3.颠覆传统模式:重新定义公园与集市

公园应该提供多样的服务,才能吸引人。只有拥有人气,公共空间才能发挥至理想状态。在国内,公共绿地会为了预防公园犯罪事件而在夜晚关闭,这导致公园的可用性和吸引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公园的开放性是十分重要的。公园内应该设置开放的草坪和举办积极的活动,以增加公园的活跃度和吸引力。图8中所展现的是欧洲某个公园白天和夜晚的场景,这种公共空间被称之为非正式城市。在这种空间中,往往更加关注公共空间与人的关联性,而不只是外观(图8)。

将这一概念落实到具体设计中时,东侧绿廊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到贯通的街道和优质的公园。实际上,整个设计颠覆了传统模式,将集市与公园的功能互换。传统模式下,集市通常位于地面上,而公园则充当背景。而设计将集市移到地下,使得公园占据更大的空间,这也获得了更高的复绿率,为市民提供了更舒适宜人的休闲场所。同时,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则通过贯通的地下街道和下沉庭院得以实现,使公园与周边社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原有机动车道形成的割裂感。

具体而言,整个设计采用三个下沉庭院及连续的街道将南北两个地块的空间在负一层进行其贯通。图9左展示了首层公园区域中地面设置通向负一层下沉广场的自然光投射口,而虚线部分则表示建筑区域。图9右中负一层的浅红色区域是小型花池和绿地,而红色区域则是地下街道,贯通整个通廊和机动车道。整体设计打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活动,以及优质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参与,从而使公园发挥到理想状态,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9)。

4.落成:在博弈中寻求更好的平衡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理想与商业利益、以及政策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常见而复杂的挑战。理想往往指向着建筑师对于空间美学、社会价值等的追求。而开发商通常着眼于项目的盈利和市场竞争力,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局限于已见成效的设计方式,这对于建筑师的设计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政府的介入同样在建成后的社会效应、规范执行等方面的考虑也会对建筑设计及开发商行为产生重要作用。

理想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博弈常常反映在对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东侧绿廊的设计策略更偏向理想化,而由张健蘅主导设计的西侧绿廊相比之下在商业上更为成功,其通过连续的街墙打造了商业连贯性。而东侧绿廊的设计更侧重于公园贯通,商业价值则略显次要。同时,尽管设计是美好的,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却暴露出设计团队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建筑材料使用的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骑楼的设计由于长度不足,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不够,最终也未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地下室设备的设置直通屋顶也给建筑的整体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实景照片中显示,公园一侧的设计并没有如期望地设置骑楼和外摆空间,这也给项目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市场导向,人们更倾向于地面上的商业,因此实地考察中能够发现,地下空间的商业往往业态一般。尽管设计团队在设计时希望通过在庭院中设置花池和树木来营造独特的氛围,但与开发商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针对这种非常规的设计,其态度往往比较保守。开发商认为任何遮挡招牌的东西都是不可接受的,应该更加直接地展示招牌。然而,实际上,华侨城创意园的一些隐藏在绿化带后面的小咖啡厅往往也很受欢迎,因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和舒适性。尽管最终落成有些许遗憾,但整体效果依然成功地展现了下沉广场的独特魅力(图10)。

政府的介入在调和建筑设计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在万科云城的项目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开发商提供优惠政策及规范方面的突破,以此鼓励开发商参与到这一实验性质的建筑开发项目。正是这种政策支持,才使得建筑师的各种创意和理想得以实现。尽管许多细节的落成可能与最初的设想有一定出入,但总体效果仍显示出当时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也开始强化其在把握城市建设总体方向上的重要作用,例如近年推行的总设计师制度。专门聘请权威专家作为总设计师,在项目中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控项目设计的进度细节和结果。总设计师的介入有助于避免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项目建设密度过高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规避建筑师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避免成本过高或工期延误问题。

5.结语

万科云城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项目,其特点和创新点使其成为一个无法被复制的孤品。项目采用高密度集群设计的模式,首先由都市实践负责城市设计部分,而后将地块分配给不同的项目建筑师,进行地块细节的设计。此外,项目的高密度和快速建设是过去甚至至今都没有再次出现过的一个孤例。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惠政策和规范突破鼓励开发商参与实验性建筑开发项目。万科云城的城市设计展现了极具前瞻性的特点,将整个场地视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和功能丰富性,营造宜人舒适且丰富活跃的城市空间。在商业利益与建筑理想之间的博弈中,政府的介入有助于调和二者关系,使得项目设计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综合而言,万科云城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建筑设计理念的一次探索和突破,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城市价值。

注释:

1  崔恺. 关于"集群设计"[J]. 世界建筑,2004(6):12-13.

2 “纳克索斯世界”:又名福冈香椎集合住宅,是1990年代闻名日本的住宅开发项目之一。住宅区用地为238米 X 285米,中间有一条贯穿南北方向的S形道路。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担任了总策划,5名欧美建筑师和1名日本建筑师承担了6个住宅的设计。

3  1997年,SOHO中国创始人张欣委托张永和设计的“山语间”乡间别墅广受好评,这让潘石屹意识到这可能成为地产发展的新模式。2000年他们邀请12位杰出建筑师在长城脚下建成了一个各具特色的建筑群。

4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又名四方当代艺术湖区,2003年启动建设,由江苏四方文化集团公司出资,邀请24位建筑师共同以“重建平衡—Balance-rebuilding”为主题,建造一座建筑的乌托邦游乐园。

5  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一种博物馆类型的集群设计。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现已建成开放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

6“鄂尔多斯100”:由鄂尔多斯市江源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策划,邀请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位著名建筑师在鄂尔多斯创意产业园一期E地块完成100个建筑。其具体设计内容是由每位建筑师设计一座1000 平方米的别墅。

7  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H地块离散式聚落:聚落包括11个重要功能的建筑,以及若干零散附属建筑。

8  万科云城位于深圳的留仙洞总部基地,该基地是深圳六大总部基地之一,定位为“深圳西部硅谷北片区”。通过打破传统的开发模式,立足于产业发展,以产城融合模式创造更有价值的城市空间。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研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探究
“士—绅—商网络”与都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模块化展览型温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