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4-06-16孙媛媛
孙媛媛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及其对地理课堂变革的要求,需要地理教师重新审视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能够好用、管用,以及如何做好学段衔接、跨学科融合等问题。一堂地理好课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优质课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引言
2022年,合肥市地理优质课比赛选取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内容的主题五——认识中国,以教学“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合理发展交通运输”为引领。笔者有幸能够参加此次优质课比赛,现以个人选择的“合理发展交通运输”为例,浅谈在备赛和观摩听课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一、新旧课标研读与分析
(一)研读新课标,体会新变化
新课标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旅行及今后的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地理课程标准在该课程内容部分也有着明显的更新,体现出课程时代性。具体内容变化见表1。
(二)课标新理念,教学新方向
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部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培养学生描述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是一个教学难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在地图上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是教学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022年版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认识区域主题五——认识中国部分内容要求“认识中国全貌”,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课标条目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其中包括交通运输线的基本形式和交通运输线从形态和区域差异方面的现状。二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其中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重点展示我国公路和铁路建设的辉煌成就;第二,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增部分强调了“相关资料”,体现了地理学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尤其是交通运输线的分布,以铁路公路干线为主,在描述其网络时常用到“几纵几横”的说法,要根据权威部门最新发布的材料来描述。“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强调根据相关图文和联系前面所学的疆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工农业分布等知识,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从中国区域整体上理解交通运输线的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实践回顾
回顾自己参赛时准备的教学设计,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所在,概括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穿“新鞋”走“旧路”,对新课标的认识过于浅显,只看到课标的变化,却不明白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课程内容应该如何归整。下面我对教学实践大致的课堂环节进行简略描述,以供后面的教学反思作为参照。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多媒体展示詹天佑人物肖像和京张铁路教材图片、课文片段(小学六年级上册);水到渠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争当铁路小博士”分组并说明积分规则。
设计意图:以课文《詹天佑》片段开篇,既能调动学生回顾旧知,体现学科之间的关联,又想尝试思政教育在地理课堂中落地生根。
环节二:多元教学,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一)。
师:给出自学内容范围、时间和问题,给出明确的学法指导。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修建铁路线”。师:给出标注各省份行政中心和重要的铁路城市的中国空白“地图”、道具(彩色图钉,颜色不同的线绳)、修建指导、时间安排;生:讨论合作,上台展示内容,小组之间补充、纠错。小组竞赛,“铁路知识大比拼”识枢纽、明格局、析因素、最佳铁路线设计。师:给出“中国铁路干线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抢答题,并及时评价积分。生:根据教师给的既定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交通运输的压力很大,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运输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高铁的发展状况吧。
自主学习(二)。
“美好蓝图共展望”赞高铁。师:给出自学内容范围、时间和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总结。师:给出图“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的分布”以及普通火车和高速铁路时间差异数据对比。生:结合相关资料说明高速铁路连接的主要工业基地、高速铁路的积极效益、高速铁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和补充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环节三: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进击的中国高铁》,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地理同仁精彩展示
本次优质课比赛中教师们的展示异彩纷呈,有很多精思巧妙的教学设计。下面以现场课“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例分析其对新课标的落实。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高速铁路职工自述其祖孙三代人的铁路从业经历。教师给出1969年、2006年、2017年铁路线路变化图,让学生感受交通运输的发展。——真实情境,紧贴生活,代入性强。
环节二:多元教学,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一),说明我国2006年铁路干线的分布特征。完成四个小问题,充分交流讨论,时间为6分钟。
合作探究(二),对比1969年和2006年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特征的变化。完成四个小问题,充分交流、讨论,时间为6分钟。——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侧重于铁路的发展和变化。
播放视频过渡衔接,高铁职工自述从火车到高铁速度的提升,出行时间的缩短以及合肥高铁的发展与变化。师:给出 图“1980年安徽省铁路线分布”“2022年合肥市高铁线分布”。生:根据视频和图片感受铁路的发展。——衔接自然,一气呵成,精简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合作探究(三),结合生活经验和材料,说明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充分交流、讨论,时间为3分钟。——出自生活的真实材料,且指向性明确,引导学生解决关键问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关心家乡变化、热爱家乡。
国庆放假想领略祖国西北的大好河山,请同学们设计出行的高铁线路。师:给出“2017年中国高铁干线分布图”。生:画出经过的高铁干线;标出途经的铁路枢纽;说出设计的高铁路线。——学以致用,考查高速铁路规划,有助于学生更切实地感受铁路的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对比反思
综合多位地理同仁的教学实践,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一些反思。首先,课标是根,教材是树,大树无论怎样枝繁叶茂,始终是和根相连的。从本次教学实践来看,我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还不够,只是一味地去对照添加育人观念、跨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等新元素,却不知只学其形未懂其质,反而使得课程容量越来越大。而从现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情境源于生活,真实且代入性强,整节课一“境”到底,引入了大量崭新的材料、地图和数据,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课程内容精简有效,节奏明朗轻快,学生自主探究生成,且渗透了新课标的育人理念。
其次,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不仅仅是书本,书本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况且此次优质课比赛是新课标老教材,在这种情形下,教学实践更不能囿于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充、整合、取舍、加工和包装,使得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创新性、实用性更强。
最后,在创设情境、构思课堂的过程中,要纵深联系巧妙构思,递进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蕴含地理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与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托。
三、赛后归纳提升与感悟
赛后我反思了良久,多次回顾个人备课历程和同仁们的精彩设计,也开始慢慢思考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如何设计开展一堂地理好课。
(一)有趣——吸引人
创设真实体验的地理情境,实现情境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在情境中隐含着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活动的组织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感官,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探究活动开展,巧妙构思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造像电影情节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环节结构上有所起伏,从而使学生乐学、愿学。
(二)有效——引领人
新课标引领下的地理优质课堂,对于教材、图片、视频等素材要进行选取,不宜过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指向学习目标且与情境相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与评价,构建问题链条,便于学生参与讨论。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式教学应以情境融合问题,以问题整合教学内容,并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增强关键能力并获得全面发展。
(三)有情——温暖人
一堂地理好课应该是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多元课堂。它不仅是教授地理知识的课堂,还是沁润着文学色彩的、融汇着学科间贯通的、有温度暖人心的课堂。课堂上要有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和质疑声,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勇气、底气、大气和精神气,学生们才能够乐学、愿学、会学。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借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作为勉励。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一堂地理好课,在于教师不断地创新和学习,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推进初中地理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郭春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三大维度再认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4):2326,2.
[4]燕守栋.生活理念引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全国优质课“日本”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