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

2024-06-16唐纪北

中国故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故国宋元悲情

作者简介:唐纪北,喀什大学。

【导读】悲情是刘辰翁15首中秋词的感情基调,其悲情意识有着多元的情感呈现,具体表现为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黍离之悲,故国不在、人将何处之悲,壮志未酬、英雄孤独之悲。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浸润了刘辰翁的人生经历、人物性格和胸怀抱负,他主要借助楼阁、乐器、动物等意象来表达这种悲情意识。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江西庐陵人,南宋末年著名遗民作家。刘辰翁现存词354首,其中节日词的数量较多,涉及上元节、重阳节、中秋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宋时期十分流行,文人士大夫更是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或是登楼揽月,或是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刘辰翁也不例外。他留下了15首中秋词。这15首词展示了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遗民词人特殊的心路历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主要体现在其中秋词传达的情感及选择的意象之中。

一、情感之悲

宋元易代之际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展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文学的特征。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人生遭遇是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的创作动力。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山河沦陷、民生疾苦的黍离之悲

刘辰翁的中秋词创作于宋元易代之际,具有纪实性,反映了南宋朝廷逐渐灭亡到元人统治的历史过程。词人很少对当时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社会状况进行直接书写,而是更多从回忆思念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山河沦陷、民不聊生、江山易主的社会现实的悲愤之情。

刘辰翁的中秋词大多通过怀念故时月、故国和故地,来表达山河沦陷、江山易主的悲凉,从侧面表现黍离之悲。如《江酹月·其八》:“犹记流落荒滨,故人相过,共吹箫前度。无酒无鱼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 《唐多令·其六》:“少日梦龙头。知君犹梦不。算虚名、不了闲愁。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虞美人·其十三》:“当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 在以上词句中,词人没有直接描述眼前中秋节的具体情况,只叙述故时中秋节的场景,表达出不能与友人在中秋节共赏明月的感伤。词人通过描写故时月、故国、故地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侧面折射出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悲凉。

《唐多令·其一》是刘辰翁中秋词中唯一一首直接书写南宋灭亡与江山易主的社会现实的词作。“落叶女墙头。铜驼无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三句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覆灭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流露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怆之情。宋元对峙时期,频繁的战争造成大量百姓家破人亡,词人直面的是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故用诗词表达对残酷无情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活的悲悯。山河沦陷之后,天地之大,却没有词人的安身之所。今昔对比,更觉凄凉。

(二)故国不在、人将何处之悲

刘辰翁深受其师江万里影响,忠君爱国,怀有报国热忱。从宋元对峙、南宋沦陷到元军统治的过程中,刘辰翁始终认为自己是南宋朝廷的一分子,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南宋末年奸臣当道,刘辰翁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南宋朝廷灭亡后,刘辰翁面对山河沦陷、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内心生出无限的悲凉之意,对自己未来的归宿感到迷惘与无助。其词作《烛影摇红·其二》写道:“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水调歌头·其十一》:“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 《水调歌头·其十》:“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鱼无酒,不了一生浮。”

刘辰翁深感天地之大,却无自己的容身之所,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南宋王朝时,刘辰翁仕途失意,人到暮年,仍怀才不遇,面对山河沦陷与江山易主的社会现实,刘辰翁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南宋朝廷覆灭,他一直被官场排斥。加之刘辰翁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儒生,不愿侍奉新朝。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刘辰翁在国破家亡之后,内心漂泊无依,无处安放。

(三)壮志未酬、英雄孤独之悲

刘辰翁早年才华横溢,得榜高中,却因在考卷中抨击朝政,辱骂奸佞,被终身不予录用,被迫流亡外放。南宋末年,北方军队兵临城下,刘辰翁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最终一路南迁直至南宋灭亡。入元后,他以遗民自居,又生活了20年,最终悲愤离世。

刘辰翁的中秋词传达出词人无知己陪伴的寂寞之情。这种寂寞不仅体现在无人与他共赏明月,更暗含词人不受朝廷赏识、官场上不受重用的遭遇,流露出词人壮志未酬、英雄孤独之悲情。

刘辰翁的15首中秋词中,12首都是词人独自望月怀远之作。如:“城中十万,有何人、和我乌乌鸣瑟。对影姮娥成三处,谁料尊中无月。”城中尽管有十万余人,词人却找不到能与自己喝酒赏乐之人,流露出词人的寂寞之情。中秋之际,刘辰翁不禁思念起故国与故地,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抒发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另外三首词明确写出与友人相伴共度中秋的场景,即《水调歌头·其七》《水调歌头·其八》和《水调歌头·其十一》。这三首词表现出词人与友人短暂相聚的喜悦,以及共同回首往事的感慨。“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这里的“何事”指的是南宋朝廷覆灭、无数英雄豪杰为此身亡的憾事。词人与友人重逢的快乐被沉重的社会现实击碎,词人与友人都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与悲伤,一同在中秋节哀悼英雄的去世。“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 写出与朋友十年后再次相遇的喜悦,然而喜悦之余又面临着再次的分离,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与哀伤之情。

二、意象之悲

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意象的使用上,其中秋词中的意象类型主要包括楼阁、乐器、天气和动物。在悲情意识的主导下,刘辰翁在中秋词中选取的意象蕴含着悲伤之意。

(一)楼意象

“楼”是刘辰翁中秋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在15首中秋词中共出现了12次,包括11种楼,又可分为有典故出处的楼和普通的楼。暗含典故的楼分别是:南楼、黄楼、庾楼、秦楼、楚楼、濯缨楼、凤凰楼、琼楼。普通的楼分别是小楼、危楼、高楼。

“楼”在诗词中一般是登高望远、凭古远吊的场所。刘辰翁中秋词中出现的楼不是他在中秋节实际看到或者登临的楼,而是回忆中的楼。刘辰翁中秋词中书写的楼是南宋临安的楼,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场所,是古时赏月游玩之处。楼是南宋偏安一隅安宁的象征,承载着刘辰翁南宋时期的美好回忆。这种平静与美好早已被元军的铁骑踏破,因而词人只能通过回忆故时楼阁来表达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庾楼”源自晋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与属下月下咏谑的典故,“秦楼”和“楚楼”指的是歌舞场所,诗人借以描绘歌舞升平、友人欢娱的场景。 “坠”“渺”和“休”三字则表明旧时的歌馆舞楼已经不存在,暗指南宋太平时期也随之消亡。

刘辰翁中秋词除写旧楼的存在状态,还描写登楼的场景。今昔登楼的不同心态的对比,表现出词人面对山河沦陷、物是人非的场景而产生的悲哀之情。如:“旧日登楼长笑,此日新亭对泣,秃鬓冷飕飕。”古时词人中秋登楼,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如今词人面对新亭,却难掩哭泣之声。这里运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新亭对泣的典故,借此表达对山河沦落的哀痛。“秃鬓冷飕飕”写出暮年之际的凉意,不仅描绘出深夜天气的寒冷,更传达词人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而流露出的伤感与悲凉。刘辰翁用“楼”的意象从侧面写出山河沦陷、江山易主的社会现实,抒发人去楼空、江山不再的感慨,蕴含着词人深切的悲观与绝望之情。

(二)乐器意象

这15首中秋词中,刘辰翁常以乐器意象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刘辰翁的中秋词中出现的乐器意象分别是胡笳、洞箫、玉笛、笙和瑟。“笛”和“箫”不仅是思乡的象征,更是对故国、故地、故人深切怀念的寄托。

刘辰翁的中秋词中共出现八处对乐器意象的描写,虚写乐器的有六处,实写乐器的有两处。

刘辰翁中秋词中乐器的虚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典故表达仕途失意的落寞和不受重用的悲伤。如:“客有洞箫者,泪下不能收。”“问君有酒何不,鼓瑟更吹笙。”这两句分别运用了苏轼的《赤壁赋》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是通过乐器唤起对旧日美好生活的回忆,突出过去美好时光已不再的感伤。如:“何处胡笳三弄,要何人、横笛危楼,犹记流落荒滨,故人相过,共吹箫前度。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城中十万,有何人、和我乌乌鸣瑟。”这首词的前半部分共出现胡笳、横笛、箫与瑟四种乐器。过去词人可以与朋友共同欣赏与演奏音乐,好不欢乐,而如今城中虽有十万余人,却无人与词人共同欣赏音乐,今昔对比,传达出词人中秋节的凄凉。

刘辰翁的中秋词中对乐器意象的实写有两处。一是“玉笛叫空阔,终有故人情”。二是“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这两处的书写意在引起对过去的回忆,追溯往日安宁的生活,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及心系故国的忠贞,也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天气及动物意象

刘辰翁中秋词中还出现天气与动物的意象。天气意象包括云与雨,其中云是乌云、乱云、湿云。雨是沉雨。如:“乌云汗漫,浊浪翻河汉。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湿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沉沉雨。”这三句描写了中秋节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又欲下雨的天气状况,暗示南宋朝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处境。

刘辰翁的中秋词出现了雁、乌、鹤、湿萤和鱼的意象。乌、鹤与鱼暗含典故,是为抒发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无助与迷茫。如《水调歌头·其九》:“雁南飞,乌绕树,鹤归城。”雁、乌、鹤都有归处,反观词人却缺失了故国与家园,彷徨徘徊,无处栖息,生出哀怨与伤感之情。这三句表达出词人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鱼”的意象在刘辰翁的中秋词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为:“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鱼无酒,不了一生浮。”“无酒无鱼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萧然今夕,无鱼无酒无客。”旨在表达词人怀才不遇的悲伤。暮年的刘辰翁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逐渐失望,流露出愿景被击碎后的哀伤。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山河沦陷与江山易主的社会现实让词人感到悲哀与绝望,而这种感情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他创作中秋词时选取和书写意象的过程中。总之,刘辰翁的中秋词创作是南宋遗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宋元易代之际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刘辰翁中秋词的悲情意识体现了宋元易代之际南宋遗民文人共有的情感心理,融入了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社会因素,文人社会身份及心态的转变,以及刘辰翁个人的胸怀抱负。刘辰翁在中秋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与亡国之痛,及其独特的悲情意识,都是刘辰翁中秋词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 吴企明. 须溪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故国宋元悲情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悲情英雄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故国(组诗)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