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2024-06-16丁劲
丁劲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媒介。传统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普遍存在作业量大、形式单一、缺少单元整体构思、缺少分层等问题。“双减”背景下,对初中语文作业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丰富形式、提供学习支架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是“提质增效”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传统作业进行整体优化和设计,达到提质增效的“减负”要求。
一、传统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题量过大,占用学生大量时间
据笔者调查,学校里很多学生每天花在语文单科作业上的时间至少有40分钟,有的甚至有一两个小时。对于很多写字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而言,完成一篇现代文阅读要花费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更别说还要完成词语抄写、课文背诵等任务。
(二)作业设计缺乏单元整体构思,同质化现象严重
传统作业往往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同一单元内的各次作业“各自为政”,内容缺少梯度,起不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其实,统编教材在编撰时非常注重同一个单元内各单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以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为例,
本单元的主题是“赏四季美景,抒热爱之情”,各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四季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但各篇课文的学习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呈现出螺旋式递进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本单元各课的作业时应从单元整体入手,逐级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不应该只见“单篇”不见“单元”。
(三)作业形式单一,内容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
笔者从任教学校七年级715名学生中随机抽选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图1、图2的统计结果。
由图1可知,语文作业类型绝大多数是书面练习作业和口头背诵作业,而实践探究作业只占了少部分。这说明初中语文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那么对待这样的语文作业,学生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由图2可知,大多数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提不起兴趣去完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每天的作业,势必改变当下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四)作业难度层级不分,缺少个性化和针对性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减少任务量,降低批改难度,为全班几十位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都是一样的,很少单独设计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作业。
在日常教学中,要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特点设计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个性化作业,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单元统筹意识,缩减作业量
学生的作业负担重,作业的碎片化、重复化、机械化是主要原因。统编教材每单元设置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单元整体性较强,因此作业设计也应树立单元意识。
既然统编教材同一个单元各篇课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达到减少作业总量,为学生全面“减负”的目的,对初中语文作业进行单元整合设计势在必行。
单元作业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在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的基础上,对单元内的多篇课文进行系统梳理,有效整合,确立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各课时的整合作业,使作业总量减少,而作业内容具有高结构、强联系的特点,逐层递进。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3所示。
依据这样的思路,笔者以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为例,设计如下单元课时作业(表1)。
对同一个单元里的多篇课文,打破单篇独立练习的传统语文作业模式,将同类课文重新组合,按课时进行逐层递进式设计。这样既减少了碎片化、重复性的作业,缩减了作业总量,又能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逐层训练,达到“提质增效”的“双减”目的。
(二)丰富作业形式,设计充满趣味的分层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道:“语文课程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包办代替,把学生禁锢在枯燥无味的作业中,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思想,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语文作业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前提下,要打破传统语文作业的枷锁,必须注重创新实践,既符合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又让学生喜闻乐见。绘画、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实地调查、新闻采访、课堂游戏等都是语文作业的新形式。
仍以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为例,笔者在将单元各篇课文有机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趣味性、实践性、分层性等诸多要素,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设计(表2)。
(三)提供学习支架,降低作业完成难度
学生面对作业可能因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而产生畏难情绪。为了降低作业的完成难度,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教师需要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顺利完成作业的支架。
例如,在学生完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作业——课文配乐朗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朗读脚本,让学生“有法可依”(表3)。
(四)注重过程化激励,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良好的作业评价不仅能准确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收获喜悦与快乐。
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的结果性评价,但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因此,我们需要丰富评价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同学、教师,甚至邀请家长等参与评价,并对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方面评价。
例如,在学生完成上面的课文配乐朗读作业后,针对该项作业可以设计如下评价表(表4)。
依据表4,学生可以对朗读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周围同学的评价不仅可以为评价结果增加客观因素,避免学生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还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课堂成为一部分出众学生的“表演场”。
教师评价一般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之后。教师过早评价容易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课堂评价失去学生自我发现和成长的空间。当然,受知识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而教师受过专业的训练,其学识往往比学生高很多,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朗诵的优缺点,引导全班学生从一位同学的朗读表演中获得诸多朗读技巧的学习和提升。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更加公正全面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也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幸福感的有力工具。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力求克服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中的诸多弊病,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真正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全面发展的新形式作业。
参考文献:
[1]侯嘉慧.“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新思路[J].江苏教育,2022(9):52-56.
[2]章新其.作业研制如何促进学与教[J].人民教育,2019(24):53-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梁生健.“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文教资料,2022(7):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