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四川方志中油菜的种植与多重效益

2024-06-15卢槐梅

炎黄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芸薹菜油榨油

卢槐梅

文章对四川方志记载的油菜名称进行整理,对其覆盖地域范围、记载时期等进行分析后发现:清代四川油菜栽培较为普遍,栽培种植的主要区域为川西平原区和盆地丘陵区。油菜具有充蔬、榨油、照明、肥田、作薪等多种利用价值,在轮作制度下,种植油菜不仅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合理分配农力,也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

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好几种植物的总称。四川作为油菜的种植大省之一,油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关于油菜的研究,学界主要从油菜的起源与发展、榨油技术、栽培技术、生产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从植物学、生物学、农业学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学界对农作物玉米、番薯、茶叶研究较多,但从区域角度出发对四川油菜研究较少。文章以四川地方志为基础,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通过梳理清代四川各地方志对油菜的记载,探析四川油菜的地域分布与多重效益。

清代四川油菜的地域分布

现存明朝四川方志有关于四川油菜的记载较少,明代天启年间的《新修成都府志》以及明《蜀中广记》中物产属中有记载,文献记载往往比其出现时间更晚,说明至少明朝晚期四川油菜已经在四川境内种植。明清之际,由于长期的战乱使四川的人口急剧减少,也很少有新的地方志问世。清朝前期有一些地方志出现,但包括《四川总志》在内,大部分忽略粮食作物的记载。从清代方志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芸薹记载于乾隆年间。从名称上看,主要名称为芸薹与油菜,也有菜籽。

据研究油菜在古籍中有多种名称,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因认识水平所限而难于对各种油菜类型去做区分,很大程度上也有受语言习惯影响等因素存在。四川历代方志记载中关于油菜的记述普遍存在着模糊不清、相互矛盾的情况,如嘉庆《彭山县志》、同治《直隶绵州志》等都将芸薹、油菜与芥、芥菜共同分列物产卷中的蔬之属列下。而《三农纪》载:“油菜开花如芥花,籽如芥籽,呈灰赤色”。书中所说油菜很可能是芥菜型油菜。因此只能说明当时四川种植油菜既有白菜型也有芥菜型油菜,而以芥菜型油菜为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清代油菜在四川传播始于乾隆年间,在嘉庆年间逐渐推广开来,是发展时期,道光年间之后分布更为广泛。四川油菜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区,如眉州、德阳县、温江县、郫县等。表中所反映的地域分布格局,应与本地的农业经济结构以及麦子、油菜或水稻自身的生理特点及与人们的主观种植意愿有关。嘉庆《温江县志》记载:在成都平原,“秋谷收后,旋种麻、菜(油菜)、麦、蚕豆等,谓之小春,谷谓之大春,农力勤惰相半”。在小春作物中,大体上又是麦与油菜参半栽种。在一年的收获物里,以稻、麦、油菜、麻为大宗。川西平原区气候适宜,日照时间较长,降雨较为充足,无霜期长,利于油菜越冬;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油菜的集中种植打下基础。同时油菜在盆地丘陵区种植分布也较多,如遂宁县、达县、营山县等。但盆地丘陵区地理条件较弱,春旱较为严重,水源缺乏,油菜作物优势不明显。油菜属于越冬型作物,是很好的早春作物,能充分地利用好冬闲田,同时也不与夏粮争地。这使得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乾隆以来,人口数量明显上升,由于油菜油、蔬两用的优点,使它满足居民在人多地少情况下对蔬菜、油料的需要。清代后期,宁远地区安宁河流域也开始栽培油菜。川西高原的雅江地区改土归流后,随着汉人迁入,也有油菜种植。清朝末年,凉山腹地彝族地区,由汉区传入油菜种植,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方志记载中油菜的多重效益

在春季油菜发的嫩苔嫩花可以作为蔬菜,深受川内百姓喜爱,丰富百姓的饮食种类结构,产其籽可以榨油、燃灯,榨完油的油枯可以肥田。油菜的茎秆还可以作为燃薪。菜油还有疗伤解毒之效。清代四川方志和农书中关于油菜形状和用途的记载较多,以下仅列举数条。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特性,在作物刚抽薹时,摘去薹心,使分枝愈繁。此举既可以收获风味鲜美的菜苔,增加早春蔬菜淡季的供应,又可以不影响油料生产,一举两得。因此地方志中很多都提到油菜薹。同治《合江县志》记述:“油菜一名芸薹,齐名要术云薹足霜乃收,杨万里诗薹心正自有风味”。同治《郫县志》记述:“芸薹,一名油菜,其籽榨油,燃灯甚明,郫邑种此者为多,宋范石湖诗云:“桑下春阴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薹肥,溪头选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油菜开花前,其嫩薹鲜美,有人往市场售卖,结籽后又可榨油、燃灯,其经济实用价值被充分挖掘。《成都通览》记载:“油枯百觔两千余文”,油枯能用于肥田,还有一定经济价值。宣统《温江县乡土志》记:“菜油,田家所种菜籽,夏日收取蒸熟榨油清润光滑,燃灯无烟甚明,他处所产不及”。油菜籽榨油,用于燃灯照明,甚是明亮且无烟,作为燃料也很有优势。乾隆《三农纪》记:“菜油涂发黑润”,“有清热之妙,解毒之功”。

越冬型油菜传入中国,不仅丰富油料作物的种类,而且成为主流油料之一。明宋应星将油料作物按用途、品质进行分类排列:作为食用油,菜籽油居于第二位;作为照明用油,也居于第二位,而菜籽油兼有食用照明的用途,因而广为人们接受。宋应星还指出“芸薹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用途与出油率结合,使得油菜籽在油料作物中取得优势地位。另外,随着当地城镇经济的兴起及城镇粮油加工业的壮大,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更多的农民将油菜作为商品向市场出售,《成都通览》金堂县出产货物记菜油、油枯:“油枯百斤一两,菜油一百六十斤为一支十二两”;新津县之出产货物记:“菜油每斤值钱一百二十文”。各省所产油菜在本地及外地都流通广泛,油菜渐渐成为四川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种植油菜的经济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百姓的经济收入,而且油菜自身的用途和优点使得川内形成合理的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的效率。清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对合理种植小麦与油菜的好处做分析。他指出由于种麦太费粪肥和劳工,可以把三分之二的田用以种麦,三分之一的田用于种油菜,这样榨油得到的油枯可用于肥水稻田。这样不仅可以收菜油每亩八十斤,而且除副产品茎秆和麦秆同样供燃料外,还可因摘心而多得一批蔬菜的收入。因此清代已经知晓合理种植制度的益处。而且油菜能肥田,补充地力,游修龄先生称这是一种“以氮换油,取油还氮”的经济行为。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利于合理分配劳动力,调节土地肥力,同时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增加农业收入。

从方志资料来看,清代油菜种植地域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区和盆地丘陵区。油菜的种植地域布局与油菜本身的生理特点、当地地理条件及种植习惯饮食习惯相关,这是环境与社会的双重选择。油菜可充蔬、榨油、肥田、作薪柴等,综合生产效益明显。四川各地在合理的轮作制度下,充分利用冬闲田去种植油菜,不仅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还在丰富百姓饮食结构的同时,也使得农民经济收入更多元化,降低农业风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农业种植未能实行合理的种植制度,单一种植比较明显。在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史为鉴,吸取优秀历史经验,实现油菜生产的多重效益。

清代各地方志的编纂由于各县的条件不同,有的州县虽然种油菜的时间比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未编方志或编的时间相当迟,因而落实到某个具体州县是否有油菜及种植时期时不能完全以方志编纂的时间为根据,方志编纂的时间只能说明某个州县有油菜。文章所述的某个州县有油菜,只是说明某个州县有过油菜而不是说整个州县都种油菜,它只是指种植点与种植面积无关。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

猜你喜欢

芸薹菜油榨油
不同浓度赤·吲哚·芸薹对多肉植物桃之卵和黛比叶插繁殖的影响
菜油维持近弱远强格局
土榨油并非越“土”越健康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5.001%芸薹素内酯·胺鲜酯水分散粒剂调节大白菜生长田间药效试验
一担菜油
365个被菜油浸香的日子
油菜防御酶系对芸薹根肿菌毒素诱导的响应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