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破

2024-06-15平青立

鸭绿江 2024年5期
关键词:性格

2023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中医世家》是一部开中医题材小说先河的佳作。所谓“先河”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作者的身份独特。作者周宝宽从医40余年,师从数位国家级名老中医,获得不同研究方向的两个中医博士学位,收集整理民间秘方、偏方、验方,筛选出了30余张高效药方向社会公布。他著有《30年临证实验录》等7部中医学专著,治愈患者万计,是一位真正的中医实践者和传承者。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自幼博览中外文学名著并勤于笔耕,曾赴高校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由这样一位中医大家执笔的中医题材小说,在同类题材里可谓“开先河”。其二,书写视角与构思独特。作者将对中医的发展与传承的思考,有机地与他真实的临床经历相结合,具象成40多个连续的故事和70多个诊疗场景,并推出100余张真实对症的中药方,使读者在品味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收获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甚至可以掌握一些安全可靠的药方。这也迎合了当今社会已进入“诊疗社会”的现状,为实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所写:“中医爱好者众多,想自学中医的朋友更多。为了寓教于乐,传承中医,笔者在临床之余写了长篇小说《中医世家》。书中艺术地再现了怎样学习中医,怎样成为合格的中医,怎样成为名医,故事曲折鲜活,中医爱好者可以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其三,作者对于主人公吉玉见的塑造独具匠心。小说叙事虽以第三人称书写,但结合对作者的了解,我们会感到小说主人公吉玉见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人生感悟去塑造人物,使得本书颇具自传色彩。

一部小说能否感动读者,题材与情节自然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要看小说人物的塑造是否生动感人,正如提到鲁迅,读者便会想到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无疑是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中医世家》中,主人公吉玉见这一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超出了诸多文学作品将成功人士程式化、概念化的一般书写,在性格逻辑缘起、情节递进展开、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性格、言行的契合度等方面,作品呈现得顺畅而和谐。当代人在社会层面和意识层面都或多或少地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时甚至陷入困境,而中医人更是如此。如何突破困境,实现中医的复兴并造福人类,是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大众期盼着吉玉见式的医者,期盼着他身上的坚守与勤劳,更期盼着他的突破和创新。而就吉玉见性格设定以及人物的思维、语言、行为来看,作者是将其放到中医现状和复兴、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大背景、大环境里展开描写的。这样的人物性格必然具有多重性、复杂性与丰富性。

吉玉见性格多重性形成根源在于其世家的传承背景和现实境遇。小说开篇即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沧桑,开头描写的一所房子便是展开吉玉见个性描写的逻辑缘起:“知夏市老城区有一座两百年的老宅,原来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现在,东西厢房、门房已不存在,只有坐北朝南五间正房。青砖青瓦,木窗木门,房基下沉,瓦缝长草,尽显沧桑。这座老宅是乾隆年间宫廷御医吉乐民告老还乡后建造的。他开的中医馆已传八代。”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往,两厢门房都已不存在,但正房还在,而且是坐北朝南,堂堂正正,沉而不垮。这可看作是对中医现状的一种暗喻和主人公吉玉见年轻时所面临的社会状况、专业环境。如果说这仅是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吉玉见性格形成的影响,那么作者接下来又写了吉玉见的爷爷吉恩卜,他不但是名医,而且是武林高手,他借为日寇诊病之机痛杀侵略者。爷爷的言行,是吉玉见性格养成的内在动因之一,为后文主人公性格塑造铺就坚实基础。

吉玉见出生在那样的一所房子里,历经200年时光,有痛苦和沉重,但更多的是积淀和财富,更可贵的是祖辈人格精神的加持。老宅是吉玉见幼年成长的环境,更是他性格养成和与祖辈“零距离”接触的“风水宝地”。开篇不足千字,所蕴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让随后出场的主人公的性格特质有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

吉玉见性格中最突出的品质是坚守。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那么,面对中医现状和自己身为吉氏中医第八代传承人的责任,吉玉见选择的就是坚守,这是他性格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进一步明确了肩负的责任。父亲在吉玉见年幼时就出国行医,因此吉玉见主要是跟从爷爷学医,他十几岁就能在爷爷的指导下诊脉开方,年少即学有所成。他的坚持是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利益所动的持之以恒。作者刻意安排了一段吉玉见辅导好友范梓楠艺考的章节,用于衬托主人公对中医传承的坚守。那时吉玉见正在医院实习,随老师出诊当助手,不仅劳累而且没有收入。20世纪80年代,做演员当明星是国内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既能万众瞩目,又能名利双收。在吉玉见的全力辅导下,范梓楠考进戏剧学院,后来成为电影明星。吉玉见也曾有明星梦,而且他当时也有当电影明星的条件——高大帅气、文化底蕴丰厚又极具表演才能。当明星能挣大钱,但吉玉见却坚守着中医事业。书中这部分描写虽不是很多,也可认为是过渡桥段,但作者却有意着墨,初看仿佛是点缀花絮,但细思能感到作者是颇有用心,用此衬托之笔来刻画吉玉见坚守的性格特质。文中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吉玉见几度放弃做官、经商的机会,又放弃了用专利配方挣钱的机会。关于这些情节,作者还设置了相关的反面人物,用以衬托主人公对中医事业的坚守。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篇尾一笔,吉玉见把这种坚守也倾注在子女教育上。他全力支持儿子吉大刚从医,同他一起坚守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吉大刚的坚守,是来自父亲吉玉见的传递,这更衬托了吉玉见对坚守的执着。作者用衬托的笔法对吉玉见这种性格特质进行了艺术的呈现,展现了对复兴中医之路的探索与思考。

小说对吉玉见的勤劳品格也进行了阐释。什么性格的人才能担起传承中医的大业?即所谓天道酬勤。勤劳二字是吉玉见品格的支撑。概念是抽象的,但文学描写必须是具象而生动的,勤劳是踏踏实实的,是不要半点浮夸的。作者在阐释这一人物特质时,没用象征、对比、反衬之类的技法,而是平铺直叙,老老实实地去呈现,让读者感到勤劳二字实行起来是多么的辛苦而难以持续。祖辈传下来的书,吉玉见从小就熟读熟记,即便日后这些书被小偷盗走,他也不觉可惜,因为勤奋好学已让他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上大学后,他倡导同学勤于读书。他说:“从明早开始,我们四点起床到公园,早晨背诵英语单词和汤头歌,上午背诵《中药学》,下午背诵《中医诊断学》。”作者借描写主人公的勤劳,也将中医的学习方法向读者进行了形象化的介绍。在前言中,作者写道:“从古到今,中医完全可以自学,但最好能拜到名师,名师出高徒。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学习中医,都必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中医要学的经典太多,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就算拜到名师,也离不开勤劳,书中用最平实的列举法描写了吉玉见拜各专科名医为师并随其问诊开药的过程。对整个诊疗过程,作者更是以一个行医几十年的主任医师的专业视角进行纪实性叙述。这些描述也是专业作者书写专业题材的一个完美体现。书中再现了患者的病情,及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开方的精彩过程,最后是当场开出的经典良方,这些都需作者“以勤为径”的长期积累,因此本书亦堪称实用医案集。作者是将自己的求学之路写进了书中,寄托于人物。周宝宽读取了两个中医学博士学位,还有一个经济学博士、一个文学硕士学位,这些成果,哪能离得开勤劳二字?采访过作者,再次阅读小说,让笔者对此有深切感悟。医圣张仲景曾说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作者将这八个字通过吉玉见的言行,用朴实无华的笔法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也是本书一个普通而又非同寻常的人物塑造手法。此种手法的运用贯穿全书,使吉玉见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医之路一一呈现:每天接诊几十位求医者;跋山涉水外出巡诊;访问名师寻求良方;到偏远山区送医送药,解疾苦于百姓……《中医世家》里那些看似平淡的描写,让读者感到震撼,感到了主人公性格中蕴藏的力量。

吉玉见的内涵品格在行动中升华为突破的力量。如果说吉玉见性格中的坚守与勤劳是他内向的一面,是他做好自己事业的基础和保障,那么突破就是他性格中外向的一面,是他成就事业的推动力。吉玉见面对的中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中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原则,初见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岐黄问答,在数千年的运用和传承中,是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生息繁衍的有力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其自身发展也面临着难以突破其保守、封闭的瓶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医的社会存在形式不外乎名医坐堂和郎中云游。中医的传承多为世家单传或名医收徒,规模所限,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近代以来,基于可见的实验及对某些病症的快速疗效,西医的规模和影响力迅速超越了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中医。但在百余年的实践过程中,民众也普遍认识到西医主要依靠医疗设备,且多是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效果也不能完全保证,而且费用不菲。这就逊色于提倡养生保健、以治“未病”见长的中医。更何况一些西医无计可施的病症,在中医大家那里却能妙手回春,而且不依赖于设备数据,望闻问切和几把草药就能解众生疾苦。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百姓渴望中医回归和复兴,也是时代使然、民心所向。在《中医世家》里,吉玉见就是应运而生的时代先锋。作者对于人物品行中突破特质的描写,采用的是略带夸张的描写手法,有些也突破了现实生活的绝对真实,体现了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指导原则,这也是对主人公突破精神的合理渲染,让读者能对中医复兴感到振奋和充满希望。这种写法是从主人公的爷爷吉恩卜镖打日寇开始的,这为书写吉玉见的突破品格埋下精神传承的伏笔。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十几岁就能开方,大学期间就随多位名医出诊,实习期间就能外出独立问诊开方,等等,这些不仅是他年龄、现实环境的突破,更是他自我能力的突破。只有具备这种突破品格的人,才能肩负中医复兴的使命,才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吉玉见走上行医之路后,他开办诊所、扩建医院、支援大西北、研发并生产新药,甚至用经商的手段筹集资金等等,都是在突破,这种突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也是责任担当的需要。

突破离不开创新。《中医世家》中,作者同样赋予了吉玉见勇于创新的性格品质。作者采用的是与前文不同的颇具浪漫色彩的文学写作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是在逻辑合理性的前提下加入理想化元素,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化寄托,给读者带来的是阅读的满足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创新不再局限于吉玉见本人的行为,而更体现在吉玉见的精神层面。他将这种创新传递给了他的儿子吉大刚。更年轻的一代,更年轻的力量,让读者对这种创新满怀希望。作者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递进式地塑造人物,也递进式地描绘着一条中医的复兴之路。吉玉见之子吉大刚年幼时被人贩子拐走,虽多方寻找而没有下落。十几年后吉玉见在登山时发生意外,幸被一男孩儿所救,而这男孩儿就是失散多年的被山民收养的儿子吉大刚。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概率很低的情节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更难得的是,吉大刚在山村生活十几年,幸遇一位民间中医高手,学会了认药、采药及诊脉的初步技能。父子俩有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将突破的品格身体力行。在结尾处,作者有一段极具情感的描写:“坐在开往养父母家的长途客车上,吉大刚两眼望向车窗外,片片农田、条条小河,还有那散布于绿野中的乡村小屋,纷纷从视野中掠过。他好像什么也没想,但又好像想了很多,生父吉玉见穿着白大褂穿梭于病房中的身影,自己义诊把脉时那些农村患者忧郁但又充满希望的眼神,还有那些穿着脏衣服、脸色黝黑但却渴求知识的乡小学的学生。这一幕幕在吉大刚的意识中闪过。此刻的他内心是充实的,他感到远方的亲人们在热切地盼望着自己的到来,自己将会为他们做许多有用的事,同时他又感到自己肩负责任的光荣与沉重。作为吉氏中医的第九代传承人,他深知,明确辨证、准确施治,以悬壶济世的仁慈爱心去面对每一位求助者,是他人生的至高追求。他将为此尽心竭力勇毅前行。汽车在乡间公路上奔驰,向着那熟悉的小山村,向着充满希望的远方。”作者的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吉玉见将会老去,但他的创新品格将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并光大。

在作品中,作者以一位资深中医师的视角暗示给读者,中医的创新之路究竟在哪里。通览全书,故事发生的场景多离不开山野乡村,吉玉见上山认药、义诊、遇见未来妻子、支援大西北、建立中医院、寻回爱子等诸多情节都发生在大自然中。吉大刚被拐走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中医的启蒙,并坚定了复兴中医的信念。在此,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中医的创新之路在大自然中。历史证明,中华医学缘起大自然,带有明显的自然医学属性,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回和发现再次创新的原动力,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也许,回归缘起就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创新。结尾段落的暗喻之笔起到了收官全书、画龙点睛之效果,也可谓作者之妙思。本书的封面设计是古松挺拔的高远群山,亦能烘托中华医学缘起大自然,也曾失落于大自然,但必将回归大自然这一主题,也暗喻了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得复兴和创新之原动力的必然性。

《中医世家》的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行医经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开先河的文学创作,以多种文学创作手法,塑造了具备诸多优良品质的以传承和复兴中医为己任的当代中医人吉玉见的艺术形象。作者描绘了当代中医人的困境与突破,将中医复兴这一严肃重大的题材书写得鲜活生动、情真意切。作者带给文学爱好者的是一次畅快的阅读体验,带给中医爱好者的则是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作者简介>>>>

平青立,辽宁沈阳人,1994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就职于春风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 陈昌平]

猜你喜欢

性格
不一样的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冬天的性格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青岛的性格
我眼中的绍兴性格
风的性格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