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初次见习中的认知状态与情感体验探究

2024-06-15蒋鸿基秦雅倩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师范生

蒋鸿基 秦雅倩

作者简介:1.蒋鸿基,男,湖北松滋人,教育学博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2.秦雅倩,女,河南焦作人,文学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摘  要:本研究以89名师范生初次见习中的日记、总结和访谈材料为研究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使用KH Coder和Nvivo两种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交叉验证,考察和探讨师范生在初次见习中的认知状态、情感体验及负向情感的生成原因。研究发现,师范生的三大关注点分别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师范生自身的反思经历。尽管师范生在见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正向的情感态度,但他们在见习中面临理想教学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认知冲突,并经历了焦虑、紧张等负面情感。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发现负向情感主要源于他人、现实、个人三重因素。研究揭示了师范生初次见习中的认知状态与情感特征,为改进师范教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师范生;初次见习;见习周;认知状态;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5-0041-07

一、问题提出

见习是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中提出,要积极开展观摩见习,集中实习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以此增强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在见习周中,师范生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参与教学观摩与实践,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并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其目的是通过现场观摩和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1]。然而,在见习过程中,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巨大反差可能使得师范生面临认知和情感的冲击与挑战,例如繁重的教学负担、复杂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理念的冲突等。这些挑战不仅会对师范生的见习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其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2]。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师范生初次见习中的认知状态和情感体验。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国内方面,吴先兵、吴文从认知学习论出发,认为认知冲突可能成为构建教师实践知识的来源,也可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3]。贺文洁、黄嘉莉通过研究提出了师范生从教情感变化的多种模式,并指出学习既是认知也是情感过程,负向情感也可促进学习[4]。洪秀敏、张晗、张明珠等发现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是衡量师范生见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并影响其情感体验[5]。张学甜、林一钢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了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其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如师范生的初期职业动机、教育信念和个人价值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同样对其教师身份认同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师范生的个人成长、自我反思能力和适应性被证明是他们在实习中成功发展教师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6]。与此同时,国外学者也在关注师范生实习中面临的认知和情感问题。Schaefer等通过访谈发现,初任教师在实习后第一年任教中经历了情感上的极端起伏,导致他们在教学生涯的早期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7]。Lindqvist等基于问卷和访谈,提出师范生的压力会导致专业不适应感,但导师支持和同伴学习可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8]。Heinz通过问卷追踪模型发现,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提高师范生的抗压能力,而自我效能也是抗压能力的重要预测因素[9]。尽管国内外已广泛关注师范生在实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等话题,但关于师范生见习——尤其是第一次见习中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路径收集数据,对89名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初次见习周的日记和工作总结、小组焦点访谈进行文本分析,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在初次见习周,师范生的主要认知关注点是什么?2.师范生在初次见习中经历了哪些情感体验?3.导致师范生在初次见习中产生负向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对象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21级小学英语教育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计89人。研究数据来源于这些学生在2023年9月为期一周的见习周期间所写的日记、总结以及见习后的小组焦点访谈。在见习开始前,研究者要求见习生在日记和总结中尽可能真实、客观地记录第一次见习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保证数据质量。在见习结束后研究者组织师范生进行小组焦点访谈,最终收集到可用日记和总结86份,访谈材料1份,共计5万多词汇。这些第一手资料能够反映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是研究师范生见习周认知关注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内容分析法用于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研究问题,即探究师范生在见习周中的认知状态和情感体验;扎根理论用来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探索导致师范生产生负向情感的原因。最后,通过焦点访谈的形式对上述两种方法所得结论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信度检验。

具体而言,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KH Coder和Nvivo软件对研究材料进行内容分析,因其能通过系统化地分类、编码和解释文本或其他研究材料的内容,以发现其中的模式、主题和信息,再辅以人工编码识别出师范生见习周日记和总结中反映的认知关注点和情感体验。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因扎根理论能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比较、概念化和分类,建立起解释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所以研究者将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流程[10],即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从而归纳出影响师范生负向情感的因素。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信度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的手段,对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所得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11]。首先,本研究在见习周结束后立即组织师范生进行小组焦点访谈,让参与者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并提供多角度的信息,以期收集到更丰富生动的质性资料,更好地挖掘师范生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体验。接着,研究者通过比较先前结论与小组焦点访谈结果来判断理论饱和状态的达成。最后,由本文第二作者作为第二编码员对访谈文本进行分类编码,再通过计算两位编码员的编码一致性系数的方式来检验一致性。利用Cohens Koppa一致性检验,两位编码者之间的一致性系数为0.73,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四)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1.文本数据的预处理

本研究收集了86份师范生学习日记和见习总结,将其全部转换为UTF-8格式的txt文档。为了避免分析中出现无意义的词语,我们下载并使用了《汉语常用停用词表》,将这些停用词导入KH Coder 3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了清洗和预处理。

2.词频分析方法

利用KH Coder 3软件,对预处理后的文本数据进行了词频统计分析,同时去除了副词选项。为了验证结果的信度,又使用NVivo 2022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再次词频统计。

3.聚类分析和共词网络分析

采用KH Coder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共词网络分析。聚类分析通过计算词语之间的共现关系,将文本词汇聚集成不同的主题类别。共词网络分析则构建了词语之间的共现网络,直观地展示了词语之间的关联结构。这两种分析手段能够从词汇关联的角度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为后续的定性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生见习认知关注分析

通过运用KH Coder软件进行文本词频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和对所有文档的人工编码,发现师范生见习周学习日记和总结中的认知关注点可划分为“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范生的反思经历”三大类别。

1.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借助KH Coder进行词频分析,出现次数由高到低的10个词分别是“学生、教学、老师、课堂、教师、见习、英语、小学、学习、知识”。同时,借助NVivo 2022软件对数据再次进行词频统计,出现次数由高到低的10个词分别为“学生、教学、老师、学习、课堂、教师、见习、英语、小学、知识”。两种软件分析得到的词频分布结果高度一致。词频分析发现师范生学习日记和见习总结文本中的高频词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学”“老师”“课堂”等教育教学相关词汇。此外,如图1所示的共词网络分析结果,词语“教学”“学生”“见习”“课堂”“教师”等处于核心位置,表明这些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词语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和关联度较高,反映了师范生的关注重点。

图1  KH Coder共词网络分析

师范生高度关注所在见习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应用。例如师范生在日记中记录“我听(课)时注意到,小学教师利用游戏、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我印象深刻”,反映了师范生关注小学教师如何通过多样化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师范生还发现管理课堂秩序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实践中比理论学习中更具挑战性。因而,大多数师范生在总结和日记中都谈到自己需要学习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技巧,尤其是“需要学习(小学)教师如何处理不听话的学生”,可见师范生注意到处理学生纪律是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技能,对他们来说也是见习中不小的挑战和冲击。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仅学习过教学理论的师范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对教学实践的预期和理解存在着片面性认知。而实际的教学实践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情境依赖性,如此导致师范生面临原有知识结构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认知冲突[12]。

2.小学生的学习过程

基于KH Coder的聚类分析结果(图2),将词语分为五个主题类别。这些类别分别是“课堂教学”(核心词汇:“学生”“老师”“课堂”)“情感体验”(核心词汇:“感受”“体会”)“教学能力”(核心词汇:“专业”“教学”)“见习实践”(核心词汇:“见习”“实践”)和“小学教学”(核心词汇:“小学生”“师范生”)。特别地,词语“学生”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泡”,突显师范生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频繁关注。

师范生注意到自己对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例如,数据中的“不同年级学生上课表现不同”“三、四年纪的同学书写相对较弱,字母格式错误的很多,但是五、六年级的相对较好,高年级的课堂氛围没有低年级的好”等的记述显示,师范生发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特征和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不仅让师范生感受到了书本上所描述的儿童年龄阶段的共性,还让师范生意识到了同一年龄阶段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及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也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差异给师范生带来的又一认知冲击。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教学实践高度依赖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教学情境,而书本上的教学理论过于笼统,未考虑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个体差异,也缺乏实际情境中的细节指导,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13]。

3.师范生自身的反思经历

日志数据显示,师范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自身综合素质。例如日记中的“课堂上的学习以及见习活动,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此之前,在我的认知里,小学英语的教学是随随便便的,直到自己去讲台上面模仿试讲,才知道并非如此简单,里面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这表明师范生有强烈的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自我反思也与师范生在见习中体会到的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带来的理念冲突有关。面对这一冲突,师范生表现出通过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充分说明见习实践不仅给师范生带来了冲击,而且促成师范生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意愿,以适应理论和实践差异带来的冲击。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来看,仅仅学习过教学理论的师范生面对实际的教学实践时,会面临巨大的外生认知负荷。这是因为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情境,需要同时处理多种交互元素,增加了师范生的环境复杂性认知负荷[14]。

遭遇认知超载将促使师范生反思自身的不足,以及如何通过积累教学实践经验来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师范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吸收社会文化资源,不断构建新的认知模式,逐步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同时,认知超载也将激发师范生审视简单抽象的教学理论未考虑的具体情境,促进对教学活动更丰富的理解。最终,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师范生可以获得应对教学复杂情境的经验和策略。在这一系列认知调适和成长中,师范生也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二)师范生见习情感体验分析

通过将《大连理工大学情感词汇表》[15]代入KH Coder软件对文本进行情感编码分析发现,师范生见习日志和总结中表达出的正向情感句有103句,占文本总量的19.22%,表达出的负向情感句有9句,占文本总量的1.68%。通过Nvivo 情感自动编码,显示正向参考点641,负向参考点361。这表明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呈现出以正向情感为主的整体情感倾向。

具体而言,正向情感句主要表达出独立、快乐、轻松、成功、欢乐、希望、热情等积极情感[16]。例如“老师还会安排小组作业,作业形式多样,有分析优秀教学案例中有哪些课前导入方式、课堂上如何开展活动等,并进行展示。课堂上的学习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满意度;“(通过见习)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为了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表达出学生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渴望;“我想为我将来的孩子们创造一个美丽轻松的童年和学习天堂”显示出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乐观情绪。而负向情感句则主要表达出枯燥、困难、难过、拘束、无动于衷等消极情感。例如“还没见习之前,我对教师这个行业还是很茫然的,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学识肤浅,也担心自己不能够与学生友好的相处”记录了学生对见习的焦虑和担忧;“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去听课,令我很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勇气向指导老师申请上一堂课,下次见习一定要去申请上一堂实践课”表达了学生见习后的遗憾和对自身的不满意。

根据情绪调节理论,个体的情绪反应对其行为和心理适应具有深远影响。师范生在见习期间所展现的正向情感如独立、快乐和成功等,表明他们能从见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有助于他们的职业认同和动机提升[17]。然而,负向情感的存在,如焦虑、紧张和担忧,反映了师范生在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责任时的心理压力。此外,自我决定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强调了环境因素对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可以增强师范生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更积极地应对挑战,而限制性或过度竞争的环境可能激发更多的负向情感[18]。因此,教育实习的设计和实施应考虑到如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师范生的情感正向发展,加强他们的职业准备和自我调节能力。综上所述,教育见习期间师范生的情感体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的情绪调节策略、教育环境的支持性以及他们对挑战的认知评估。为了帮助师范生有效管理情感并优化其学习和发展,教育者和实习指导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措施。

(三)师范生见习负向情感因素分析

本研究利用Nvivo软件找出113个非常负向节点,接着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见表1)。

首先对原始文本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提炼出5个概念类别。它们分别是:一是对教师职业认知不足,很多师范生原本对教师这一职业还存在模糊的认知,见习使他们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和困难,这一认知落差容易导致焦虑和担忧等负面情绪;二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一些师范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不够自信,担心无法胜任教师角色;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仅仅学过教学理论的师范生,在亲身教学实践中发现理论与实际有差距,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消极情感;四是课堂管理的压力,一些师范生发现管理真实课堂秩序的难度超乎想象;五是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交流问题,某些个案表明,师范生与特定学生或指导教师的交流存在障碍,这些交流困难也会导致情绪上的难过、烦恼。

通过主轴性编码分析这5个类别的内在联系,将其归纳为3个核心范畴。最后,在选择性编码基础上,得出了师范生产生负向情感的3大根源。一是他人因素造成的负向情感。部分师范生在与特定学生或导师的交流中遇到障碍,引发负面情绪。例如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师范生既担心处理不当会影响课堂秩序,也害怕无法与学生友好相处。与指导教师交流不畅时,也会让师范生产生烦恼和难过的负面情绪。二是现实因素引发的负向情感。许多师范生原本对教师工作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见习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实践的艰辛,这一现实因素会打击自信心,进而产生焦虑和担忧等消极情感。此外,管理真实课堂秩序的难度也超过想象,这种现实压力同样会导致师范生的负面情绪。三是个人因素形成的负向情感。一些师范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这种人格特征会引发对见习的胆怯和害怕。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KH Coder软件对师范生见习期间的学习日记和总结进行了文本分析,包括词频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共现网络分析,并辅以人工编码,细分出三大认知关注点: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师范生自身的反思经历。通过Nvivo软件的情感自动编码功能,发现正向情感参考点(641个)明显多于负向情感参考点(361个),显示出师范生在见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正向的情感态度。对113个非常负面情感节点进行了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出三个核心的负向情感来源:他人因素、现实因素和个人因素。

为了检验理论饱和度和三角验证,见习周结束后,研究者对师范生进行了小组焦点访谈,并通过主题分析处理访谈内容。分析结果与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分析一致,未发现新内容。对访谈内容的主题分析发现三个方面:一是师范生意识到理想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见习期间,他们发现课堂上常出现复杂的突发情况,与之前在学校的模拟教学相比,现实教学的挑战给他们带来了认知上的冲突。二是师范生在见习中经历多种负面情绪。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足,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时,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三是师范生认识到教师工作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他们通过见习了解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包括教学和育人,还需要管理学生,这要求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此外,在访谈中,师范生根据见习的经历,提出了让熟悉的教师带队指导、加强培训、增长见习时间等改进见习工作的建议。例如:“因为我们学院听说报这种见习的话,好像是老师自愿报的,然后老师去填表,虽然我们学院的老师也比较积极,但是我觉得这样有一个不太好的点……如果是教过我们的熟悉的老师可能会更好。”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师范生在见习期间面临的认知和情感双重挑战,还突显了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反映出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众多挑战。由于见习时间相对短暂以及教育现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师范生需要在有限时间内适应多种挑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认知和教学技能形成,还可能对其职业态度和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教育行业,成为合格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师范生见习期间产生负向情感的三重因素,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职业导向教育,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前就清楚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挑战,从而减少职业认知的落差,缓解见习期间可能出现的焦虑和担忧;二是通过自信心培训项目,如模拟教学和微课竞赛等活动,增强师范生的自信心和教学能力,提高他们适应教师角色的速度;三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提供实际教学案例和实操训练,帮助师范生有效地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四是提升课堂管理技能,提高师范生在实际课堂中应对学生行为管理和维护课堂秩序的能力;五是培养师范生的沟通技巧,促进师范生与指导教师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技巧培训和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以上措施有助于师范生更顺利地度过见习阶段,为未来的教师角色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孙雅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05):60-61.

[2]曹珊.基于教育实习的公费师范生从教信念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34-38.

[3]吴先兵,吴文.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性研究及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5):117-124.

[4]贺文洁, 黄嘉莉.实践学习场景中师范生从教情感变化模式的类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22,34(06):95-101.

[5]洪秀敏,张晗,张明珠,等.师范生见习满意度现状及其与职业认同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高教探索,2021(11):123-128.

[6]张学甜,林一钢.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 2022,35(01):50-56.

[7]Schaefer L, Downey C A, Clandinin D J. Shifting from stories to live by to stories to leave by: Early career teacher attrition[M].Journeys in Narrative Inquiry. Routledge, 2019:113-129.

[8]Lindqvist H, Weurlander M, Wernerson A, et al. Resolving feelings of professional inadequacy: Student teacherscoping with distressful situation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7(64):270-279.

[9]Heinz M. Why choose teaching?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exploring student teachers career motivations and levels of commitment to teach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2015,21(3):258-297.

[10]王吉康.教师情感表演规则的类型学考察——基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扎根理论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94-100+107.

[11]楼红平,涂云海.基于团体焦点访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36):92-93.

[12]Murphy E. Constructivism: From Philosophy to Practice.[J]. ERIC, 1997.

[13]Zuengler J, Miller E R. 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Two parallel SLA worlds?[J]. TESOL quarterly, 2006,40(1):35-58.

[14]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68(1):1-16.

[15]徐琳宏,林鸿飞,赵晶.情感语料库的构建和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08,22(1):116-122.

[16]Resnik P, Dewaele J.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first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A mixed-methods approach[J].System, 2020(94):1-23.

[17]赵晓宁,田国秀.教师情绪劳动:产生、特征与教育价值[J].教育家,2022(49):11-13.

[18]Teng M F.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identity: Narrative interactions about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practicum experienc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7,42(11):117-134.

Cognitive Stat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 Teachers in Their First Internship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KH Coder and Nvivo

Jiang Hong-ji, Qin Ya-q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aibin Guangxi 546199)

Abstract:Based on the diary, summary and interview materials of 89 student teachers in their first internship, 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grounded theory, and used two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KH Coder and Nvivo for cross-valid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cognitive stat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causes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student teachers in their first internship.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e main concerns of teacher trainees ar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trainees own reflective experiences. Although the teacher trainees mainly showed a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 during their practicum, they faced cognitive conflicts between ideal and actual teaching, and experienced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and tension. Through the three-level coding of grounded theory, it was found that negative emotions mainly came from other people, reality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 study revealed the cognitive state and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teachers in their first internship, which provided a basis for improving student teachers education.Keywords:

student teachers; first internship; trainee week; cognitive state; emotional experience(责任编辑:冯卫国)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