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培装备制造类产业导师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4张雪文胡家玮
张雪文 胡家玮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不匹配问题,研究校企共同培养产业导师策略,为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产业导师的缘起与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这是在国家政策文本中首次提及产业导师概念,鼓励地方探索产业导师建设。《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建设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并对产业导师的来源和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西方语言中的“导师”(mentor)一词可追溯到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奥德赛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好友孟托尔(Mentor),孟托尔花费20年时间将奥德赛之子培养成才。《美国传统词典》将导师定义为“贤明而值得信赖的顾问者和良师”。汉语中的“导师”是对指引导众生修炼成佛的菩萨的通称。也有学者认为,“导师”通常是指年龄较长、知识经验丰富或职位更高,且愿意为被指导者提供职业支持发展和机会的人,即为他人提供思想指导、工作训练、学术指引等人的通称。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指导方案中提到“产业导师特聘”一词,并提出: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工作。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承担教学工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由此可见,“产业导师”即经过严格选拔程序由学校正式聘任的,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本研修,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二、产业导师的功能与作用
1.传授工作标准与实践技能。产业导师长期深耕于企业,于学生而言,他们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规范、了解企业产品质量要求、把握产品质量标准。因此,可以更好地传授工作过程操作标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管理体系考核标准等。同时,产业导师来源于企业一线,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通过“一对一”面授,传授岗位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从“生手”成长为“熟手”甚至“能手”。
2.助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重组项目任务,产业导师参与到学校课程教学环节,可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多种角度,革新课程内容,推进自主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项目式、体验式等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解决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产业导师通过带徒实践,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发现学校教学的欠缺、找准教学改革难点、评价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帮助职业院校调整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培养技术技能大师等,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3.培养工匠精神与价值认同。2016年,“工匠精神”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批示,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培养“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甘于寂寞、坚定专注的“心境”,反复磨砺、长期习得的“技境”和乐于钻研、锐意进取的“创境”。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持续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如果说兼职教师注重“教”,那产业导师则增加了“导”的职能,意蕴思想引导、职业规划等的指导作用。因此,产业导师在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时,要将企业的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带入校园,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4.开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产业导师掌握行业标准、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态势,感知企业生产技术瓶颈与痛点,潜意识中具有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的迫切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通过产业导师与学校教师深入交流、探讨,极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迸发创新意识。当然,创新点的落实主要由产业导师具体实施,教师参与,同时由企业或第三方机构进行验证。
三、产业导师培育的思路与举措
1.建立产业导师选拔考核机制。2020年,教育部首次评选出358名技术技能大师纳入产业导师资源库,其中职业院校有170名教师入选。入库条件包括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经历与企业培训情况、技术技能等级、技术技能荣誉、技术技能水平、经济效益、师带徒情况与成效、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情况7个方面。评审赋分基本要求: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经历与企业培训5年及以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二级以上;获得区县级及以上技术技能荣誉;获得国家专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认可、区县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获评乡镇级及以上纳税大户,或为行业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参加传帮带工作,带徒5人及以上、且将徒弟培养成技师以上,取得区县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有个人专用技能工作室。但目前,国家层面尚无单独针对职业教育产业导师建设的政策文件,责权利尚不明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为加强产业导师的培养选拔,市发改委、人社局等部门联合行文,出台《关于加强园区企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从政策上明确了产业导师各培育主体的责、权、利,保障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依据“若干规定”,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由园区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高新产业学院”,共同培养产业导师。学校制定了《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产业导师选拔标准、考核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待遇等。选拔时,从技术水准、敬业精神、工作经历、工作业绩、沟通表达能力、道德素养六个方面进行,总计100分,总分高于85分的企业师傅或学校教师获得担任产业导师的资格。考核时,从乐岗敬业、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工作成效四个方面进行,总计100分,总分高于90分的产业导师可优先续聘。
2.营造产业导师职业成长环境。①夯实产业导师培训制度。受制于职业经历,产业导师的教学策略有限、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信息素养欠缺,而产业导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产业人员的培养质量,也关系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上岗培训制度,提高产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很有必要。一是政府、园区、学校和企业搭建产业导师信息平台,建立产业导师信息库,分层分类呈现产业导师个人工作信息。二是政府或园区管委要适当提供资金扶持。三是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企业产业导师参加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使产业导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标准与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相吻合,从而更好地胜任教学或师带徒工作;安排学校产业导师到企业跟岗实习,重点培训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为此,学校成立了产业导师发展中心,由省级及以上职教专家、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名师工作室名师、教学名师挂帅,通过讲座、集体研讨、现场观摩等形式解读职业教育政策、解构课程内容、探究教学形式,提升产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学校和园区企业要结合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保障培训时长、严格考核标准。②建立产业导师认证标准。目前,我国产业导师的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处于空白阶段,几年前由教育部推出的现代学徒制和人社部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也没有明确规定参与学校教学的企业导师的选聘标准、认证规范等。因此,积极探索并建立产业导师资质认证制度很有必要。学校制定了产业导师认证标准,建立“ABC”三级晋级认证机制,从任教年限(10分)、带徒数量(10分)、教学效果(20分)、学生认可度(20)分、成果转化率(20分)专业建设参与度(20分)等方面量化考核。A级为最高等级。各级已获得认证的导师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在岗位晋级、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并优先纳入“银城英才”计划推荐人选。
3.尊重产业导师话语权力。产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是传帮带的关键要素和新工艺、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学校专业论证、教学标准编制、课程体系重构、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产品研发、学生思想启迪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尊重产业导师话语权。通过召开座谈会、讲座、表彰会、拜师仪式等活动,突出产业导师主导地位,营造校企互通、师徒互尊的良好氛围。从2021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探索实践“产业导师制”管理模式以来,装备制造类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由产业导师担任专家论证组组长;产业导师开展“紧扣职业·工匠有我”系列讲座16场;组织拜师仪式3场;学校组织召开表彰会5次,有3名导师被学校评为优秀产业导师、学校客座专家;产业导师先后带领学生1300余人次到企业认知实习、岗位实习。以上措施充分调动了产业导师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工作活力。
四、产业导师培育的成效与启示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包括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6个专业,紧密对接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产业导师,成效明显。
1.完善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针对学校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园区企业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对产业导师队伍的聘任、使用、培训、考核等进行宏观管理。学校制定的《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试行)》政策文本,探索了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了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和保障条件,形成了产业导师培养的基本范式,使得校企共同培养产业导师工作更为顺畅。
2.弥补了学校专业建设短板。教育领域与生产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产业导师连接着教育领域和生产领域。产业导师中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标准、企业管理体系等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当中;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植入课程体系当中;将企业技术人员推介给学生、将企业实训设施设备提供给学生,实现了产教融合落实落地。另外,产业导师的加入,改善了之前学校非专任教师成分来源单一、兼职动机单一、责任心不强、成就感不高、学生认可度不高等欠缺。产业导师还参与到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械制造技术等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具CAD/CAM案例教程等6门新形态教材开发,丰富了教学资源,促成了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3.化解了专业教师不足痛点。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各方面条件先天不足,导致专业教师引、育、留、用困难,师生比超标问题得不到解决。采取产业导师柔性聘、弹性用的管理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打破了原有教师招聘中的学历、职称、专业等刚性要求,实行合同管理制。近几年,学校从制造行业、企业聘请科技创新人才7名、高技能人才29名、经营管理人才5名担任兼职教师,师生比提高8个百分点,兼职教师数量也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使用。
4.提高了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学校教师通常拥有高学历、高职业技能等级,与产业导师一道,组成专业教学团队或技术研发团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此同时,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推动科教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导师带领,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27项,申报国家专利11项,横向项目到帐经费1200余万元;另外,联合培养了311位高技术技能人才并推荐到企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企业人才队伍,持续支撑产业链升级,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双高”建设单位,紧密对接湖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校企联动、共同培养”的职业教育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校企共同培养产业导师,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当然,在推进落实产业导师制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外部支持不能完全及时到位、校企沟通拉的时间太长,导师工作时间无法完全保障的问题,值得在后续推进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XJK23CZY08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