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月刊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啃老”
2024-06-14
您好!
我的女儿今年32岁。怎么说呢,她总是有各种令人不堪的行径。
14年前,也就是女儿18岁的时候,她因为失恋不想上学。当时我万分焦虑,通过各种方法来开导她,还多次带她进行心理咨询。可是她都不为所动,我最后采取的办法就是哀求,千方百计求她,她才去上学。
自那之后,我对女儿是百般迁就。平时,我生怕她受到一丁点儿委屈。她有什么学习任务,我总是主动替她承担;她有什么需求,我总是有求必应。在女儿的每个成长阶段,我都会帮助她做计划、做决定,生怕她走了弯路。
可是没想到,14年后,女儿成了“啃老族”,凡事都做“甩手掌柜”,日常生活都让我来照顾,有时还对我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为什么我的女儿会变成这个样子?
一一位妈妈的哭诉
有“妈宝”必先有“宝妈”
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张莫俊
这位母亲,在责怪您的女儿之前,您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之罪。这种“成年不成人,万事妈管着”的孩子,被人们称为“妈宝”。
“妈宝”常表现出不自信,缺乏主见或者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相处时边界不清。不仅如此,在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中,这类人往往也会遭遇更多挫折。那么,“妈宝”是怎样养成的呢?在众多原因之中,最为突出的是:有“妈宝”必先有“宝妈”。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位母亲,对孩子投入全部的精力,过分宠溺孩子,过多介入孩子的生活,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这样的母亲也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直升机式家长”,即像直升机一样,始终在孩子头顶盘旋。
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行为是出于爱,但也有可能是出于担忧和害怕,比如害怕孩子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过度保护也难以让孩子取得成功。
母亲的“金钟罩”虽然为“妈宝”遮了风雨,但也遮住了阳光,他们因此没有机会形成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人类心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意味着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计划、把控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决于童年时期的挫折,也就是童年给成长中的个人带来的人生价值。
有研究表明,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对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达成计划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效能不能得到发展,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陷入困境。
◆喜欢自我挑剔
母亲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以后自我挑剔的程度就越高,也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可以说,一个人对社会适应不良,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父母提供了一个不真实的环境有关。
长期生活在不真实的环境中,“妈宝”的能力被弱化。当他独自面对现实的时候,会感觉到事事不如人意,很难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但又隐约觉得是自己没有努力,对自己挑剔,对现实的判断出现偏差,最后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缺乏共情能力
被过分宠溺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难以理解他人的需求,这会使得他们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是长大后与亲密的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妈宝”长大后同样需要一个“宝妈”,继续这种“成年不成人,万事要人管”的生活。
◆凡事提不起兴趣
母亲的过多介入,如帮孩子做决定等,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探索的机会,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不足,也就是自我同一性缺乏。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缺乏主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停地变换专业、工作、生活方式,但总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唯有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总有一天要自谋生路,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和自己做好准备,那么双方都会追悔莫及。
曾有社会学家指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养小孩,最终得到的就是个小孩。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应该是从童年早期开始,就以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家长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种爱对于大人和孩子来说,都过于沉重。家长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多懂一点
家长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过度保护孩子的“宝妈”呢?
1.减少焦虑,鼓励孩子尝试和挑战,让孩子有机会适当承受挫折。不让孩子摔几跤,孩子怎么能学会走路?但要提醒的是,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智慧应对。
2.让孩子了解家庭现状。比如学龄期孩子的家长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那么就告诉孩子:“我们家里现在的经济状况负担不了这么贵的玩具,你可以选择一款性价比更高的。”
3.让孩子承担责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人。比如,学校布置了家庭作业,老师没有要求父母辅助时,父母就要尽量督促孩子独立完成。
4.放权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做主。孩子开始自己做事时会显得笨拙,或者孩子的决定会显得“愚蠢”,这时,缺乏耐心的家长常常想要亲自上手,然而,一味地越俎代庖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主见。家长需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逐渐建立清晰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