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庆军运用“回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经验采撷

2024-06-14杨文凤朱庆军任明莉

大医生 2024年8期
关键词:吞咽障碍中风针灸

杨文凤 朱庆军 任明莉

作者简介:杨文凤,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朱庆军,大学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E-mail:1837016337@qq.com

【摘要】中风是以卒然昏仆,神志不清为主症,同时伴或不伴有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及半身不遂、瘫痪等表现的一种疾病。吞咽障碍为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咽下困难、构音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探索了多种方案以促进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但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案。现通过分享朱庆军主任在“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回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回马针法;中风;吞咽障碍;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8.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8.006

中风发病后可引发多种功能障碍,吞咽障碍为其中一种。吞咽的生理反应过程包括口腔、咽和食管三个阶段,其中咽相紊乱常见于临床中风后吞咽障碍。当患者发生吞咽障碍时,主要表现为呛咳、误吸,且经过咽喉的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时,可诱发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炎症[1]。这不仅会减少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因误入食物过大堵塞气管,危及生命。同时,反复的呛咳、误吸会引起肺部反复感染,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2]。西医治疗吞咽障碍多以局部刺激为主,如鼻饲进食、胃造口等,但其远期效果较差,还给患者家属造成照护负担[3]。中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方法较多,针灸为其常见治疗手段,具有方便、价廉、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4]。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针法包括体针、舌针、项针等,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具有较可观的疗效,预后效果也较好。本研究通过分享朱庆军老师在“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回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为现代治疗开拓新思路。

1 病因病机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中风”“中风舌本病”“噎膈”等范畴。中风舌本病,又名舌謇、喑痱、喉痹等,其中喑是指舌强不能言,痱是指废不能用;而喉痹则是指吞咽麻痹、困难[5]。《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灵枢·热病篇》曰:“内伤夺精,阳气厥逆者,以成喑痱故为肾虚,而少阴经脉之气,不能上至于舌本,则不能言而为喑”;《素问·厥论》中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以上症状均与中风后吞咽障碍相似。中医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为“窍闭神隐,神不得传导,关窍封闭”,属本虚标实证。本病的病位在脑,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咽喉,影响舌、咽,患者脑窍失养,导致经络不通,口咽部气机不畅,进而导致口咽功能失司[6]。该病主要责之于肺脾胃,《重楼玉钥》云:“咽者,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其发病机制为风、火、痰、瘀、虚诸邪入侵脑窍,气不能通,喉失张,使得局部气血循行不畅,经脉瘀滞不通,加之肺脏的宣发肃降失功,从而引起吞咽障碍[7]。朱庆军老师认为中风病属肝系疾病,风、火、痰、瘀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病及心、肝、脾、肾,中风后吞咽障碍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继发的新症状,该病常见致病因素莫属风、痰二者,且中风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而中风后长期卧病在床,因为“久卧伤气”,导致元气不足,气机不足,使得已虚之气更虚,气虚则鼓动无力,脏腑功能减退气化无力,导致津水输布不畅,而成痰。故朱庆军老师提出中风后吞咽障碍发病机制为肺失宣肃,胃失通下,腑气不通,食饮不下,而致吞咽困难,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2 论治依据

针灸对中风病的治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则痛,言不变,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记载了针灸治疗中风病[8]。《针灸大成》中有言“中风口眼歪邪:听会、颊车、地仓;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阻口涎,不语昏危:百会、风池、地仓、曲池、间使。”等,介绍了中风后治疗的取穴要点[9]。十二经脉中大部分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咽部相关,如手太阴肺经,虽循行未过咽喉,但其经别手太阴之正,在“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此外,冲任二脉循行经喉咙,络于口唇,“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10]。《针灸甲乙经》中对吞咽障碍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如“暴喑气哽,喉痹咽肿,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口嚷,舌根急缩,下食难”等,这些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针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均对针刺治疗的效果较为满意,故此在临床上被广为运用,特别在脑中风及其后遗症方面尤为常用[11]。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中风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中风类似,尤其是与风邪、痰邪关系密切,如《本草求真》中记载:“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是皆风寒内入,结而为痰”。故中风后吞咽障碍辨证施治时亦当从风、痰论治,重视化痰祛风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12]。

3 治疗特色

3.1 针法特色

朱庆军老师在临床实践善采用董氏奇穴为治疗的首选穴位。董氏奇穴系董景昌先生总结前人经验,自行研究并发展、创立的一家之学,是一种疗效高、应用方便的针灸学。“回马针法”是董氏针灸的特色针法之一,亦称“倒马针法”,其也是董氏针灸经典内容之一。三针并用且取穴均为董氏奇穴要穴为其突出特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功效强大[13]。

3.2 选穴与治疗

针对中风后吞咽困难,朱庆军老师采用董氏奇穴的“三重穴”为治疗方案,行之有效。“三重穴”即: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其中,一重穴位于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此穴在胆经(主风)胃经(主痰)之间,主治风痰之症;二重穴在一重穴定位上二寸处,即:胆经光明穴前一寸;三重穴在二重穴定位直上二寸处,三重穴位在足少阳(胆)、足阳明(胃)之间,治疗少阳、阳明两经合并之病甚效。此三穴在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之间,少阳主风,阳明主痰,主治以风痰之症见长。重者,此三重穴之三穴一起并用也。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三穴同时下针的手法,即“回马针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的外侧,是阳气初生的经络。胆经是人体气机调节的重要通路,胆经通畅则全身气水循环、气血运行正常,胆经及其经筋不通,会直接影响头部的气血。足阳明胃经为水谷精微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因胆经主风、胃经主痰,故而,三针同下时既可增加脑部血液循环,又能增强祛风化痰之功效,对治疗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有极大功效[14]。中风后吞咽障碍常见的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虚诸邪上行扰脑,致脑窍蒙蔽,使神不能传导,咽喉失司,其中又以风邪、痰邪多见。而三重穴以主治风痰之症为长,且三穴通用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祛风化痰之功效,故运用“回马针法”针刺三重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4 临床医案

4.1 案例一 患者王某,男,72岁,2022年1月12日初诊。患者主诉:中风后左侧肢体行动不利伴吞咽障碍半年余。患者平素患有高血压病史,未监测血压,半年前患者突发意识障碍,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颅脑CT示右脑脑梗死,予以改善脑部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等综合治疗。患者意识恢复后,左侧口角歪斜,伴左侧上下肢行动障碍及吞咽障碍。出院后患者自行在家康复治疗,左侧上下肢活动较出院前稍改善,但仍左侧口角歪斜,吞咽障碍明显,时有流口水、喝水漏水、易呛水、喉中痰鸣,时有咳嗽,咳痰困难,故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寻求治疗。患者血压不稳定,出院后一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素情绪急躁,纳差,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⑴吞咽障碍⑵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舌本病(痰浊内阻证)。治法:化痰开窍,平肝熄风。操作取穴如下:一重穴(双侧)、二重穴(双侧)、三重穴(双侧)、合谷穴(双侧)、地仓穴(左)、百会穴、廉泉穴、太冲穴(双侧)。操作方法如下: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三穴均进针1寸,平刺;合谷穴(双侧)进针1寸,直刺;地仓穴(左)进针0.5寸,斜刺;百会穴进针 0.5~0.8 寸,平刺;廉泉穴进针 0.5~1寸,向后方斜刺;太冲穴(双侧)进针0.5寸,直刺[15],上述穴位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另嘱患者晨起适度运动,避风寒,调畅情志。二诊:治疗2周后,患者血压控制较前平稳,左侧口角歪斜、流口水较前改善,喝水漏水、呛水较前改善,时有喉中痰鸣,情绪较前稍稳定,大便时干时稀。治疗期间患者未诉不适,故前治疗方案不变,继续巩固治疗。三诊: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压控制平稳,情绪较前明显稳定,左侧口角歪斜较前改善,流口水、喝水漏水、呛水较前明显改善,喉中痰鸣较前减轻,咳嗽咳痰较前减少,大便正常,纳寐可。针灸治疗选穴调整:加颊车穴(左侧),直刺0.5寸,颊车穴和地仓穴同用,采取“颊车透地仓”针法交替针刺,余针刺取穴不变,继续进行治疗且观察疗效。四诊:治疗4个月后,患者目前血压平稳,情绪平稳,未再出现流口水,喝水未再出现呛水、漏水现象,喉中痰鸣较前明显减少,无明显咳嗽、咳痰,左侧口角歪斜较前明显改善,大便正常,纳寐可。嘱患者每天晨起后,练习《易筋经》或《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养生功法,调畅情志,修身养性。定期门诊回访。

4.2 案例二 患者张某,女,68岁,2022年9月21日初诊。患者主诉:中风后吞咽障碍1年余。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2021年8月患者于家中突发意识障碍,家人发现后送至当地医院行急诊颅脑CT示左脑脑梗死,予以改善脑部循环、醒脑开窍、降糖、降压等综合治疗。患者意识恢复后,但出现右侧口角歪斜,伴右侧上肢轻微行动不便,饮水呛咳,言语不利。出院后患者多次前往当地医院康复科行肢体、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现患者右侧肢活动无明显障碍,示齿时口角稍右歪,言语不利,饮水呛咳明显,所以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寻求治疗。患者病发前情绪易激动,现血压、血糖稳定,出院后一直规律用药,纳可,大便溏结不调,小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⑴吞咽障碍⑵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后吞咽障碍(痰浊内阻证)。治法:健脾疏肝,熄风化痰利咽。操作取穴如下:一重穴(双侧)、二重穴(双侧)、三重穴(双侧)、风池(双侧)、廉泉穴、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如下:选择一次性的无菌针灸针,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三穴均进针1寸,平刺;针刺风池(双侧)针尖微下,向鼻尖倾斜1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廉泉穴进针 0.5~1寸,向后方斜刺;金津、玉液用刺灸法点刺出血[16]。上述穴位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同时嘱患者晨起适度运动,避风寒,慎起居,畅情志。二诊:治疗2周后,患者饮水呛咳较前稍改善,言语不利,治疗期间患者未诉不适,故前治疗方案不变,继续巩固治疗。三诊:治疗2个月后,患者诉饮水呛咳较前明显改善,示齿时口角右歪也较前稍好转,言语缓慢时较前稍清晰,大便正常,纳寐可。针刺取穴不变,继续进行治疗且观察疗效。四诊:治疗 4个月后,患者偶有饮水呛咳,言语不利较前改善,示齿时口角歪斜较前改善,余无不适,嘱患者在家休养,3个月后门诊复诊。

4.3 案例辨析 两位均为高龄患者,平素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情绪急躁,继而出现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最后引起脑窍闭络,脑窍蒙蔽,神不传导。咽喉开阖失司,造成气血循行受阻,经脉瘀滞,加之脏腑功能紊乱,肺宣发、肃降失功,致咽喉不通,从而引起吞咽障碍。故可见流口水,喝水漏水、呛水,喉中痰鸣,时有咳嗽、咳痰不能、言语蹇涩等。结合舌象、脉象四诊合参,均可辨证为痰浊内阻证,以化痰开窍,平肝熄风为治则。运用“回马针法”直刺三重穴,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增加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另加合谷穴、百会穴醒神开窍,合谷穴可通经活络,为“四总穴”之一,可兼治面部、口部疾病;百会穴位于巅顶,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能够调节全身的阴阳、气血,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与合谷穴配伍可安神、镇静。太冲穴为肝之原穴、输穴,善治肝系病症。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有祛风通络,平肝潜阳的作用。廉泉穴、地仓穴、颊车穴、金津、玉液为局部取穴。诸穴合用,共奏化痰开窍利咽、平肝熄风之功效。

另有研究显示,《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功法可强壮筋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阴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7-18]。故嘱两位患者平素居家时可于清晨练习中医养生保健功法,以辅助治疗,增强患者正气。

5 结语

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疾苦、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中风引起的吞咽困难,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精神、经济上的压力。朱庆军老师通过临床观察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回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颇佳,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此治疗方案需进一步进行作用机制的探讨及探寻,力求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全新的、完善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万琳琳. 针刺改善中风患者吞咽功能的观察性研究[D].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3.

[2]祁佩娟, 花佳佳, 李兴, 等. 利咽启闭方结合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观察[J]. 四川中医, 2023, 41(10): 155-158.

[3]王义鹏.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8, 14(1): 81-84.

[4]陆红梅. 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19): 46-48.

[5]赵见文, 田军彪, 张颜伟.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9): 67-70.

[6]贾霖霖, 王鹏琴.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36(4): 35-37.

[7]赵见文.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河北中医, 2023, 45(5): 866-870.

[8]张慕昭, 陆梦馨, 许天骄, 等. 基于“左右分治”理论探讨巨刺治疗中风病的机制[J].吉林中医药, 2023, 43(7): 749-754.

[9]汪俊丽, 韩为, 王颖, 等. 从《针灸大成》析杨继洲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特色[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 35(10): 1897-1900.

[10]谢青, 顾力华, 王世弥, 等.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研究与手法研究概述[J]. 环球中医药, 2022, 15(1): 159-164.

[11]杨庆松, 周钰.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恢复期的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 2023, 41(5): 138-141.

[12]陈福右. 针刺舌外肌治疗中风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3.

[13]杨维杰. 董氏奇穴针灸学[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5: 35.

[14]王玉华,杨建.浅谈三重穴的临床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3): 262.

[15]鄂泓成.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3.

[16]刘国强, 陈巧巧. 基于“反应点针灸”理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 大医生, 2023, 8(24): 110-113.

[17]方秀秀, 王伟, 王广伟, 等. 八段锦在治未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疗养医学, 2023, 32(10): 1082-1085.

[18]黄斯琪, 林贤津, 杨谕晨.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2): 76-78.

猜你喜欢

吞咽障碍中风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同训练方法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持续负压吸引防止老年人吸入性肺炎临床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