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融合式“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4-06-13朱晴怡
编者按: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深入开展“普通高中融合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项目研究。通过明晰育人目标,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全学科协同,构建课程思政融通课程体系;项目课题融汇,打造课程思政研究平台;多元师资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坚持物型育人,打造浸润式学习环境等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课程思政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思政;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67-03
【作者简介】朱晴怡,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31)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中,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发掘课程本身所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无锡一中”)以融合育人作为方式方法,从课程、师资、项目等多种融合维度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形成了“一中心三融合八维度”课程思政育人框架。“一中心”即围绕“培养具有‘求进品格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展开实践探索;“三融合”指从课程融通、师资融合、项目融汇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八维度”即提炼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识、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等八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明晰育人目标,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基于校史、已有基础和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学校确立了学校新时代育人目标,即培养具有“胸怀天下、敢为人先、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求进”品格的时代新人。其中,“胸怀天下”指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敢为人先”指向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进取精神;“文理综融”指向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素养;“个性舒张”指向练就强健体魄,涵养优美和乐的情感。学校育人目标注重学生“求进”品格的发展,并将其与思维的培养、能力的养成融为一体,从而更有效地赋能时代新人培养。
实施课程思政,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简洁概括并体现了本学科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与育人价值,具有上位性和引领性。学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科本质理解等维度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最终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八个维度提炼各学科共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引导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色,在上述共性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学科特有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协同所有学科,构建课程思政融通课程
课程思政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注重顶层设计,从全局谋划,强化全学科协同思政育人。所谓全学科协同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所有学科都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兼具知识和育人属性,都有其独到的思政育人价值;二是跨学科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思政育人元素具有跨学科性,因此学校积极开展跨界课堂建设,以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在各学科课程思政方面,学校引导各学科组以教科书为抓手,了解其编排特点和编写意图,基于单元和章节分析思政元素的分布情况,充分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内容和资源;将思政内容细化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中,根据思政目标确定学科思政育人要求和教学方法,厘清人文学科、科学学科、艺术学科、体育学科各自具有的思政功能;通过教师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开发典型思政育人优质教学课例;研制《学校各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指南》,帮助教师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在跨学科课程思政方面,学校积极开展跨界课堂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既融合各学科核心素养,又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突破高中阶段跨学科教学瓶颈。如围绕“伟长楼里忆伟长”“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主题开设了思政、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人文类的跨界课堂,注重融合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国家安全、文化自信等课程思政维度;围绕“智能手机创意项目开发”“基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双碳研究”“化学能源小车”等主题,开设了理工类跨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使其关注生态文明,形成新发展理念。
三、融汇项目课题,打造课程思政研究平台
学校构建了由八大内涵建设项目和八大省级课题项目组成的研究平台,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厚植辩证思维观,夯实科学人文素养”等作为价值意蕴,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设计多样化的学生课外活动,拓展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价值意蕴—课程实践—学生活动—资源拓展”创新路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价值。
以江苏省“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为例,学校充分挖掘江南文脉精神内核,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文化资源,联动学校与社会,通过人文类跨界课堂和文化类项目学习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地域文脉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认同感、践行力和创新力,坚定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四、融合多元师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学校通过组建研究共同体等方式,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通过组建首批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通过开展“学科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学科思政育人课堂开展”“学科思政育人教与学方式探索”等主题研修活动,带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聚焦价值导向、文化传承、品德养成及科学精神培育等,探索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融合之路。同时,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学科组日常教研活动,作为学科教研的重要主题,从目标、内容、资源等维度展开研讨,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方案。
在融合校外师资力量方面,学校建立了包括教研机构人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优秀校友和家长志愿者等在内的课程专家库,作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有效补充,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如在生涯规划课程方面,通过家长志愿者、知名校友职业分享会,实现班班有生涯导师、月月有生涯主题报告,让学生深度了解不同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树立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职业理想。学校还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研修活动。如学校与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博士工作站”,邀请一流科学家来校交流,教师在亲身感受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的过程中,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五、建设物型课程,打造浸润式学习环境
学校建设了“课程思政研究所”“江南文脉馆”“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科学课程实践基地”等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课程思政学习空间。红色铃声、红色书籍等思政育人元素在校园里流动,于润物无声之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惠山古镇等建立文化研学基地、与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与无锡市图书馆等建立研学教育基地等,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同时,学校积极搭建具有推送和互动两大功能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将精品微课、融合课、校本选修课、经典书籍和影视作品等资源,通过平台及时地推送给每一位学生。线上互动平台专门开设“思政微论坛”“思政问答”等栏目,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就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开展讨论和交流。
普通高中融合式课程思政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学校层面来说,更新了育人理念,拓展了育人空间和路径,创新了育人机制,全学科课程思政成为常态,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江苏省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等荣誉,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指向融合育人的课程思政”研讨会,“三师融合课堂”等学校探索实践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师发展方面,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简单嫁接的问题,改变了课堂教学盲目“贴标签”的现状,教师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一大批课例在教育部和省、市级精品课评比中获奖,近2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出版多本专著。项目实施最重要的成效是显著促进了学生品格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学科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下阶段,学校将继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探索知行合一的研究机制,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