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滕之先老师的那些事儿
2024-06-13袁源
袁源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87-02
熟识滕之先老师的人都喜欢戏谑地称他“大仙”,他也不生气,还笑呵呵的,好像戏谑的是别人。我有时也这么叫他,但不为开玩笑,而是真心觉得他有“仙”气。
许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们邀请书法家庄希祖先生给教师讲讲书法作品欣赏。因为现场有许多教师是庄先生的弟子,活动结束后,大家自然向庄先生求字,庄先生一一允诺,展纸研墨,慢慢写来。滕老师最后走到庄老师跟前,但他没有为自己求字,而是拿出一纸临摹的《兰亭集序》请庄先生指教。我伸头一看,不觉呀然一惊:这字能乱真啦!庄先生也点头称道:“你兰亭临摹得有火候了!”滕老师报以他惯常的羞涩一笑,然后继续与庄先生探讨书法。同样是庄先生的学生,我比滕老师还高几届,那一刻只能在旁边惭愧。后来在某一次大型活动中,他用毛笔当堂板书,笔力遒劲、潇洒,赢得了满堂的惊叹。我后来知道,他热爱汉语文化,热衷书法艺术,平日里常常临摹、练习,数十年不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终身求学不仅是一种向往,更应成为一种习惯。世间眼高手低者多,默然勤学者能有几人?滕老师算是一个吧。
自从发现滕之先老师擅长书法,我们这里凡有与汉字有关的活动就常邀请他,他无论活动级别的高低都欣然允诺且充分准备,并精彩展示。有一回他给学生讲汉字设计,把招牌、年画、窗花、碑刻等民间艺术中的汉字形态一一拈出,引导学生欣赏;再将海报、徽章等上面变形的创意汉字列举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在我的印象里,滕老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先前给学生推荐读物,涉及中国古代作品时,大家都喜欢问他,他大多时候也一反内向讷言的性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然而这一次,当我看着他指着屏幕上那些别出心裁又合情中理的艺术字,津津有味地介绍其创意的由来时,才发现他并不泥古,那些新颖的、独特的汉字造型,都是他平日里仰观俯察逐渐积累下来的吧。我不禁又想起他的一个讲座——《汉语:从单音节到双音节》,难为他读了多少一般人看来枯涩乏味的学术文章,才那样条分缕析、言简意赅地讲述了汉语词汇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援古引今,深入浅出。我问他:“搜集、梳理这些资料很累吧?”他居然笑意粲然:“没有啊,很好玩的!”这就是了,一个语文教师由衷地热爱母语,努力精通这门学问,还与时俱进,因此其教学生命才常葆青葱。相比之下,如今有的教师漠视汉语知识和文化,对现实生活也缺少观察的热情与敏感,其课自然没有活力。
滕之先老师的课堂不只有他博学的谈吐和漂亮的板书,还有他对好课堂的精益求精。记得有一回,滕老师执教《大雁归来》,开头就讲起了中国传统的“雁”文化故事,清新典雅,别开生面;还记得他指导学生写作,用“老鼠”“小屋”“大森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泼生动,童趣盎然;再有一回,他给学生讲解祠堂文化,就让学生坐在曾公祠中,实景感受祠堂特色,还有学生与他互动,到讲台上讲解祠堂的建筑特色。他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时,带领学生编演校园剧,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至于指导学生撰写对联、创作诗词,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学生自然喜欢他的课。
要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之前是需要用心研究语文教学和学情的。滕之先老师爱读语文教学研究的著作与文章,对一些前沿理论与新鲜经验也比较熟悉,但他从不照搬,而是有自己的课堂主张与教学追求。因此,他在了解他人的成果后,总是不厌其烦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往往修改好几遍,有时甚至推倒重来。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与行为,滕老师的课才常常让听者不知不觉渐入佳境,乐而忘返。
如今,滕之先老师已到天命之年,可他一出现,大家总赞叹他的气质:面容清朗,身姿挺拔,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凭我对滕老师的了解,他的文气里藏着难得的柔肠侠骨,还有对他人的爱惜与珍重。
好像是一个春日,滕之先老师到办公室找我,可坐下后半天也不说话,让我摸不着头脑。沉默了一会儿,他拿出一本编印的摄影集递给我,里面是一些西南地区的风景、人物和风俗,图片下有一些语言精美的小散文。我对摄影全然不通,小散文又需要时间精读,就不免诧异地询问他给我摄影集的目的。他嗫嚅了半天,我才明白他想让我请一位作家给这本摄影集作序。我更诧异了,没听说他有摄影爱好呀。他又沉默了一会儿才告诉我,摄影作品是贵州一名摄影家拍的,小散文是滕老师和他的大学同学配的。这位摄影家患了绝症,病情稳定后去西南、西北摄影,想赶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出版一本摄影集。过了一段日子,滕老师送了我两本正式出版的、崭新的摄影集。又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我遇见他时问起那位摄影家的状况,他轻声说:“已经去世了。”现在想来,滕老师当初之所以找我帮忙,除了我们出自同门,常常共事,相互比较熟悉,还因为他对他人的牵挂与珍爱吧。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