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的办报经验及启示
2024-06-13辛岳魏国强
辛岳 魏国强
摘要:《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最高、影响力最广、受欢迎程度最大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和苏区临时政府政策传播、社会动员和舆论监督的锐利武器。作为苏区最权威的媒体,《红色中华》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先河,形成了宝贵的办报经验。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红色中华》的办报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当下主流媒体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红色中华》 党报 中央苏区 正面宣传
《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正式创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作为中央苏区的党报,《红色中华》积极配合苏维埃革命运动的需要,将党的声音和革命火种播撒到各革命根据地、偏远山区及国民党白色统治区域,最深层次地带动农民动摇了地主阶级的根基,最广泛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生产建设的热情,成为指引苏维埃运动的一盏光芒万丈的明灯,其办刊经验对当下主流媒体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红色中华》的创刊及发展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指出“党报是领导全党的斗争,组织广大群众在党的政治主张周围的一种最重要的武器”,强调苏区各级党部,应当集中力量组织一个党报。同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红色中华》。
《红色中华》从创刊到停刊共发行324期,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1年12月—1933年2月。《红色中华》创刊初,每周出版一次,每次通常发行4版,有时也会根据情况调整版面。这一时期,该报不仅传播苏区政府的政策法令,报道红军作战情况,还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揭示国民党不抵抗的虚伪。第二阶段为1933年2月—1934年10月。1933年初,党中央机关由上海转移到苏区,《红色中华》进行全面革新。1933年2月4日,该报刊登“改《红色中华》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改《红色中华》为三日刊”“改善《红色中华》的内容与形式”的报道。2月7日起,该报每周发行两期,在内容上增加对苏区活动和群众日常的报道,成为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第三阶段为1935年12月—1937年1月。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该报被迫停刊。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红色中华》于当年12月正式复刊。这一时期,该报每月逢一逢六出版,在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道。1937年1月,为更好地团结全民族抗日力量,中央决定停发《红色中华》,改办《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办刊条件十分艰苦,从编辑、印刷到出版所遇困难超乎想象。创刊初期,编辑人员极少,两三个人要完成组稿、写稿、校对等任务。据李伯钊回忆,“我每天要校对四版《红色中华》,差不多有12000字,还要编辑苏区的消息。点的是桐油灯,灯光很暗”。红军主力长征后,《红色中华》继续出版。此时,编委会只留下瞿秋白和韩进两人,报纸不得不由每周出版三期改为两期,最后只能每周一期。由于环境恶劣,瞿秋白同志被捕,这几期刊物或是遗失,或是残留。《红色中华》的印刷、出版同样十分艰难。创刊初使用的是缴获而来的石印机和铅印机,除印刷报刊外,还要印刷各种票证及文件。由于一些笨重印机在长征途中被迫舍弃,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刊物不得不由铅印改为手写油印。然而,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红色中华》仍唤起了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斗志,成为宣传苏区政策、传达建设成效、揭露日本行径和谴责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强大武器。
二、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的办报经验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一份最为重要的报刊,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先河,为党报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1.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守党报的政治站位与人民立场。《红色中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自创立之日起就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立场,在传递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信息、巩固苏维埃政权、启发工农群众革命觉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在创刊号中将自己定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任务是“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鲜明地指出了该报办报的性质和定位,明确了建立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此后近六年办刊期间,该报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广泛刊登各种政策信息。1931年12月18日,《红色中华》刊载对外宣言,主张“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同地主资产阶级政权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强调“一切帝国主义的租借地都应无条件收回”,表明中共的对外立场和态度。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设置“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专栏,肩负起建设新生政权的重要职责。1933年,《红色中华》刊发百期专刊,呼吁其成为“群众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最尖锐的武器”,等等。该报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和动员,成为传播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培塑党的形象的有力工具。
《红色中华》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进行群众动员。如《鼓动丈夫当红军》《一封红军家属的信》《一封邮务工友的家信》,以百姓的视角阐述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和希望点燃了群众心中的热情。第68期刊载的《从白区回来,寻邬难民自述》写道:“我们受广东军阀及团匪的蹂躏,真是难的形容的惨酷!……唉!苦的形容不出,天天替他们挑泥,担石筑马路工事,规定每人要担多少重,如果较弱的少挑半斤就受到‘吗拉的屁偷闲罢的叱骂”“他们时常持枪监视我们,对付犯人没有区别”。又强调现在好了,分到了房屋、田地,享有言论自由和一切权利。这些来自人民的真实故事和鲜活素材生动感人,从人民立场出发,激发了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调动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2.以“服务群众、来自群众、贴合群众”的办报风格赢得群众喜爱。与群众进行内容生产和互动交流,办百姓乐意看、看得懂的报刊是《红色中华》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成为苏区发行量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报纸的根本原因。
一是宣传内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第106期第3版《怎样选种 怎样保存?》、第200期第3版《禾的虫害防除方法》、第138期第4版《天花预防法》、139期第4版《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向群众传递农业和健康知识,让群众如获珍宝。第47期第5版《为了深入土地斗争,彻底没收地主阶级财产》、第56期第1版《开垦荒地荒田办法》,从群众利益出发阐述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第86期第6版《乡苏主席破坏婚姻法》、第101期第6版《反对忽视劳动妇女利益》,倡导妇女解放,保障妇女的权利和地位等。上述内容都是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
二是大量稿件和通讯员来自群众。《红色中华》刊载了大量欢迎群众投稿的启事。例如,第56期第4版写道,欢迎“各地同志热烈的迅速的寄稿来”;第94期第4版写道,“每个读者都做我们的通讯员”;后来专门为群众开辟“来件”“专载”等栏目。为了让报纸贴近群众,《红色中华》设立通讯员制度,强调“发展通讯员网到下层群众中去”“不要使一个区乡没有红色中华的通信员”,并开辟“工农通讯”“特约工农电讯”等专栏。《红色中华》还对通讯员提出了写作要求,指出“不要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来写”“文字要写得浅显明了”,提出创造简单文句,“务使每个同志都有极大的兴趣去读它”等。
三是话语表达贴合群众。《红色中华》通过简单精炼的标题、别出心裁的语句、富有批判性的漫画等形式,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如《警惕起来!福建和闽赣》《惊人!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农的毒刑!!!》《大家都要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这些标语严肃庄重,直截了当,不仅易于接受,而且令人震撼警觉。再配合“在帝国主义面前争宠,国民党军阀又兴醋波”“纸老虎完全揭破了”等比喻、夸张或双关的修辞,极富通俗感和批判性。《红色中华》也采用漫画形式满足群众的阅读需要。如第180期第5版,以破获反革命分子破坏春耕运动为主题,用简约风格的漫画描绘了工农群众用拳头将反革命重重打倒在地的情景,表达了对欺骗群众、破坏春耕运动的愤恨。
3.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也是党报党刊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红色中华》办刊过程中,对各种破坏党群关系和威胁红色政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
一方面,《红色中华》设置“突击队”“铁锤”“铁棍”“警钟”“警号”等栏目,对形形色色腐败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如第48期刊登长汀县苏副主席巡视时写道,“骑匹高马,背支短枪得意洋洋威风凛凛,岂不料过李湖乡的木桥时,一心怕失体面,不肯下马,用力把马一鞭,跑到桥中,马脚一跳,险些把他抛落桥下去”,“李湖乡的负责人及群众,竟没有一个人先晓得有个县苏副主席大人要到该处骑马过桥,不早把桥修好去等他”。寥寥数语将作威作福、官味十足的副主席的丑恶面目展露无遗。同时,《红色中华》在抨击腐败现象时,从不畏惧当事者的地位、身份和关系,而是针对错误本身进行不讲情面的批评。
另一方面,为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红色中华》积极刊载自我检讨的报道。如第101期,欧阳仪同志主动承认自己重复领取抚恤金,私用慰问品的错误,指出自己消极怠工,存在害怕与重伤病员接近、缺少爱护和慰问等问题。《红色中华》也主动进行自我揭丑,如第134期写道,“本社敬向广大的读者,征求对于本报的批评”;第157期报道中央印刷厂存在浪费的现象,指出“煤炭每天用五百斤,只烧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作为废物”;“印刷每期‘红色中华,实际只需要油墨三斤半,而浪费五斤半”等。上述内容都是该报用于进行自我批评的典型案例。
三、《红色中华》的办报启示
《红色中华》作为党报的先行者,始终坚持表扬先进、树立典型的方针,遵循真实报道、准确客观的编辑原则,对当下媒体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办报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红色中华》作为党和政府的机关报,不仅是“苏维埃运动的喉舌”,宣传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而且是“群众的报纸”,采取贴近群众的叙事方式,聚焦群众最为关注的事宜,刊登反映群众呼声的稿件,高度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不断涌入中国,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念,受这些影响一些媒体出现了商业化、娱乐化,甚至奢靡化的问题。对此,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论的侵蚀,自觉引导舆论走向。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置,打造百姓喜欢的高质量栏目,也要以朴实生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拉近与人民的距离,回应群众现实关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
2.强化正面宣传的引领示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并多次强调新闻舆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正面宣传的重要阵地,始终坚持表扬先进、树立榜样的方针,报道了众多先进典型。如第65期刊载《我们的英勇模范战士》,记录了第六十四师、六十师、一百九十团、一百九十二团等若干名战士冲锋杀敌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战士英勇作战的赞美;又如《革命妇女的模范》《大家和我一齐上前线》《在阶级决战面前六十老翁自愿当红军》《胜利县节省运动的良好成绩》《春耕队的模范队》等,也都为妇女抗战、“扩红运动”、“节省运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当今各级主流媒体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正气,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让正面舆论占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各类移动终端,重点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范,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感人事迹,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导向作用。
3.以真实报道培塑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真实客观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准则、有力支撑,更是其赖以发展的基础。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始终坚持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尤其体现在对不符合实情报道的纠错和更正上。1932年3月16日,该报第14期刊载“洋烛点起来虽然不及电灯那样辉煌,总比那光大如豆油茶油灯亮的多,摆阔的同志们,当然是拣好的用”。随即第23期便发文澄清真相,指出“据经手人说:洋烛比木油合算,而且便利,事实如此,决不是如你们推论的爱辉煌”。第40期刊发《一个更正》,批评张开并同志不真实的报道,指出“希望以后张同志要弄清事实再做文章,不然突击队会向你‘回头痛击的!”可见,《红色中华》重事实、讲真相,绝不夸大捏造,如果事实有误便会及时纠正。当前,一些媒体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捏造虚假新闻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和挑战了媒体的信誉与权威。事实上,媒体只有讲真话、说真理、道实情,准确客观地把握和报道事件的全貌,才能培塑公信力、提高影响力、扩大传播力,从而杜绝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
作者辛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魏国强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W7)、四平市社科项目“四平市网络文化生态建设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PSK22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柳作林,肖婧雯.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的编辑出版特色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2(08).
[2]赵子豪.《红色中华》监督报道的编辑特色探析[J].传媒,2022(02).
[3]孙伟,周易易.《红色中华》鲜活文风的运用及成因[J].苏区研究,2022(04).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