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众化”为导向的文化建构

2024-06-13高哲

传媒 2024年10期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日报大众化

高哲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日报》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实质,从文艺创作的立场、创作导向和创作方式三个层面,开始以“大众化”为导向的文化建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解放日报》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解决了当时文艺界创作思想混杂的问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导向。在文艺“大众化”的塑造过程中,《解放日报》开启了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人民故事的文艺现代化之路,为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可行性经验。

关键词:大众化 《解放日报》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他把文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指出文艺作为中国革命文化战线的重要性,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了中国文艺应有的阶级立场,指明了今后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此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文艺创作与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对中国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安时期,作为党刊的《解放日报》,承担着政策传达、思想引领和文艺规范等重要职责,在当时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日报》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宣传的主要渠道。在1942至1947年间,《解放日报》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实质,从文艺创作的立场、创作导向和创作方式三个层面,着手建构中国文艺“大众化”的传导方向,开启了中国文艺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创作立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了文艺创作与批判的立场问题。中国文艺究竟为了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用详实的理论依据充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也就是说,文艺的创作与批判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文化战线,这条战线要服务于革命、扎根于群众。据此,文艺的创作与批判要体现党的性质,要符合党的政策的立场。于是,在面对延安时期文艺创作思想混杂的现状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为了让文艺工作者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剔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解放日报》从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讨文艺创作的立场和塑造文艺创作新风向三个层面,实践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明确了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层面,《解放日报》前后刊载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论我们的报纸》,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理论文章;艾思奇《关于唯物论的几段杂记》《马克思的科学态度》等理论解析文章;以及《马克思的生平》《列宁和卫兵》《列宁在理发室》等关于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的小故事。在这些刊载的文章中,列宁认为,“文学事业应成为总的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标明了文艺事业的性质;他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多注意工农群众在事实上在其日常工作中怎样在建设新的东西。多多检查这种新东西有多少是共产主义的”,阐释了文艺创作的阶级立场。艾思奇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分析与综合的思考中,认为“分析,是要求对全体中的各个部分获得明确深刻的认识……综合是把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按照它们自然的地位和作用给以思想上的修理和排列”,准确解析了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解放日报》刊载的这些理论和解析,使文艺工作者明确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理论思想,深入理解了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立场,为其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中寻得文艺创作的思想感情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探讨文艺创作的立场层面,《解放日报》刊载了众多关于文艺为了谁、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探讨性文章,直接把文艺创作引到表达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意志的立场上。其中,萧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在《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一文中,提出文艺的创作立场“第一个是为求得民族底解放;第二个是求得人类底解放”;艾青从文艺和政治关系角度,在《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中提出,“我们对于文艺作品要求尽职的是:忠实地反应现实(不是现象);客观地(即根据唯物辩证法)描写现实”。郭沫若在关于文艺的立场问题,也曾在《坚持人民本位的人民文艺》中高喊:“人民本位的人民文艺万岁!”这些探究文艺创作立场的文章,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客观上剔除了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在塑造文艺创作新风向层面,《解放日报》刊载了众多关于文学和艺术创作检讨、改进和建议性的文章,涉及文学、美术、戏剧等诸多方面创作的风向塑造问题。关于报纸的新文风,《报纸和新的文风》中提出“写作的材料,是应当而且只有从群众的生活中去求得的。……要使言语丰富,必须学习民众语言,必须多读好的文艺作品”的要求。关于美术的“大众化”,张仃在《街头美术》中提出“大众化不是无原则的标新立异,也不是庸俗化,使艺术降质,内容与形式要同时相互发展,逐渐统一提高,向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突进”的具体要求。关于“剧运方向”,《戏剧应深入农村部队工作合作中加紧团结》中明确了“戏剧应有深入农村,深入部队的准备”的戏剧运动方向。这些关于文艺创作检讨、改进和建议性的文章,为人民立场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直接塑造了文艺创作的新风向。

二、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立场之后,《解放日报》逐步贯彻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文艺应该面向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些最广大的人民,文艺创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要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精神,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思考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创作人民群众便于接受的文艺作品。为了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解放日报》开始从宣传文艺改进政策、规范文艺发展方向、引导文艺运动开展三个方面,重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使文学艺术直面人民群众、走进百姓生活。

在宣传文艺改进政策方面,《解放日报》刊载了边区关于文艺宣传、文艺教育及文字、美术、剧团等改进政策的众多篇章。关于文艺宣传的文章,大多宣传一些群众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文艺形式(秧歌、平剧、游艺形式等),在经过改编和发展后,走进民众生活,产生情感共鸣,提高群众鉴赏文艺水准,启发群众文艺创造性的实例。关于文艺教育的文章,基本选择一些文学、艺术领域的技术教育,如《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秧歌剧的形式》《新闻观点和采访路线》《关于生产情形的描写》《学习写作与提高文化》《关于大众习作》《学习写人物》等。关于文字、美术、剧团等改进政策的文章,主要探讨这些文艺形式如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要真正地面向人民群众,不仅要让报纸上的小说、诗、杂文、报告、剧本、歌曲、漫画等接近群众、获得群众的喜爱,还要响应中央文委的号召,“为了真正得到对于群众生活的丰富知识,为了真正产生出足以正确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而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

在规范文艺发展方向方面,《解放日报》从“大众化”和建构革命文艺战线两个方面,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为了促使文艺“大众化”,《解放日报》刊载了关于报纸、诗歌、美术、戏剧等通俗化、大众化的探讨,指明了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为了充分发挥革命文艺战线的作用,《解放日报》刊载了《人性·党性·个性》《谈温情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安得论》等文章,纠正文艺工作者“所谓‘艺术人生观‘人性论‘反功利主义论‘政治落后于艺术论‘化大众论,认为文艺不应无条件地为人民的政治服务,扩张艺术的特殊性能动性,认为艺术对政治的‘反作用就是‘指导政治,而对于政治的理论与实际又不求甚解,不顾调查研究,表示冷淡甚至厌恶,从而在组织上发生闹独立性的现象。”

在引导文艺运动开展方面,《解放日报》一直关注着边区文艺运动的开展。在新文字运动、诗歌运动、戏剧运动等文艺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解放日报》同时刊载相关文章,介绍了这些文艺运动开展的经验,总结了这些文艺运动开展的教训。伴随文艺运动的深入,《解放日报》紧跟党中央的文艺方针政策,及时刊出《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等政策指导性文章和《此次文教大会意义何在?》等社论,引导文艺运动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戏剧运动中对秧歌剧的改造,《解放日报》刊出《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老百姓的新秧歌》等众多文章,响应了边区文教大会关于“改造旧秧歌,发展新秧歌……改造旧戏,团结和改造旧艺人”的具体要求。

三、倡导“真人真事”的文艺创作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必定要讲述人民的故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真正全心全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必然能够发现群众生动的生活事迹和斗争事迹,这些事迹也成为文艺创作的原始材料。为了引导文艺工作者讲好人民群众的故事,《解放日报》开始倡导“真人真事”的文艺创作方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工作者用小说、诗歌、木刻、秧歌剧、平剧、电影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描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故事和生活故事。这一时期的《解放日报》,也通过文学连载、新闻报道、社论等方式,鼓励文艺工作者采用“真人真事”的创作方式,宣传英雄模范、讲述百姓生活。

关于英雄模范的宣传报道,《解放日报》前后宣传与报道了众多英雄与模范的事迹。在开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之后,人民的生活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前后刊载了刘志丹、刘胡兰、李公朴、闻一多等英雄的事迹,报道了边区劳动模范、党员模范、妇女模范、文艺工作者模范、文教模范、医护工作者模范等众多模范的故事。而且,根据英雄模范的事迹,涌现出《刘志丹》《刘胡兰》《卜掌村演义》《吴满有》等戏剧、美术、小说、诗歌方面的优秀作品。其中,艾青的《吴满有》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吴满有的劳模事迹,歌颂了“正在萌长着新的农民典型”;李寄的《卜掌村演义》则以说书的方式讲述了“卜掌村大梦初醒,旧社会毒汁全消”的故事,歌颂了边区文教模范、人民医生崔岳瑞的工作和学习精神。《解放日报》通过对边区英雄模范事迹的宣传,树立起模范典型,起到显著的示范作用。在多种文艺形式的渲染下,人民群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加深了对中国革命战斗的认识。正如陈涌在《三年来文艺运动的新收获》中所述,这些得到群众普遍赏识的文艺作品,“成了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养料,文艺在这时不再只是简单的娱乐品了,它成了直接发动和指导群众行动的教科书”。

关于人民群众生活故事的讲述,文艺工作者围绕着乡村民众和部队士兵创作了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白毛女》《兰花花》,就是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根据民间事迹再创作而来的。这期间,《解放日报》也刊载了众多讲述民众生活的故事,如街头秧歌剧《兄妹开荒》,秧歌剧《模范妯娌》,大型歌剧《无敌民兵》,陕北小调剧《送公粮》,描写龙州部军民关系的《摘下了红布条》,讲述地方民兵事迹的《晋东南民兵故事》等。此外,《解放日报》还以书评、报道、社论等形式,关注这些讲述民众故事的文艺创作。根据《解放日报》的关注,这些讲述民众生活故事的文艺创作反响热烈,《小型宣传队在西线》中曾报道,“采用当地的材料,再在当地演出,效果最大”。甚至在国统区,这些百姓自己的故事,也深深影响着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家。在读完《李有才板话》之后,茅盾在《关于〈李有才板话〉》中认为,《李有才板话》是“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志了进向民族形式的一步”。由此可见,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有了指导性的影响,郭沫若、茅盾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他们也拥护文艺“大众化”的建构方向。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在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起点,为中国文艺创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解放日报》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实质,开启了以“大众化”为导向的文化建构。此间,《解放日报》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创作立场,引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倡导“真人真事”的文艺创作方式,重塑了文艺创作的理论思想,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新方向,开启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探索之路。可以说,《解放日报》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此,现今的新闻舆论工作应该借鉴《解放日报》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实践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现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年1月—1948年3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李永新.“革命的现代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双重面向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

[4]中央文委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 凯丰陈云刘少奇等同志讲话指示到群众中去应有的认识[N].解放日报,1943-03-13.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日报大众化
天津音乐学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服务——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与人民同行 为时代放歌——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研讨会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