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七花开的地方

2024-06-12马嘉

含笑花 2024年3期
关键词:平坝文山古镇

提起三七这味名贵中药材,众所周知,它的故乡在中国云南文山。然而,追根溯源,三七來自文山的哪片土地?哪个乡镇?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我们对神秘而又古老的文山市平坝镇的溯源探寻之旅,是在2024年4月“绿美文山行”采风活动的第二天开始的。作家团队一行10人在州、市文联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平坝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人心的几个大字——三七从这里走向世界!至此我才知道平坝镇是“南国神草”三七的发源地。

平坝镇,神秘而又古朴,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浸透着三七文化的烙印。

在平坝镇各村寨的山坡上,我们看到大面积的用遮阴网搭建的中药材种植区,种有三七、黄精、重楼等药材。据了解,当下平坝镇依托“三七源地”发展优势,打破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采取入股合作社、土地租赁流转、示范带动等方式,三七回归种植,并带动种植滇西重楼、黄精、苦参、白及等中药材1.3万亩,形成以三七为主导产业,辐射重楼、黄精等地道药材的产业体系。这里的三七、黄精、重楼等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位于全国前列。

初到药王洞,其古朴原始、奇特幽深、蕴藏奥秘之神态,让我惊叹不已。喀斯特溶洞里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最大的一块石头犹如一尊巨大的佛像,也如一个巨大的盆景,上覆葱郁的植物,矗立在洞中央。小燕子在洞顶飞舞,洞中生长着数不清的中草药。传说药王来洞里采草药,遇到三七姑娘便一见钟情,和三七姑娘定情于此洞。药王洞是一个集特色景观、中草药、传说故事为一体的、有待开发的溶洞。

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我们从保护区最高峰薄竹山峰一路下行,在原始森林里跋山涉水,感受到了别样的体验。一路走来,和许多中草药相遇,带路的护林员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曾受过专业培训,能识别许多中草药,经他指认,我们也认识了好几种中草药,如天南星,蛇菰,刺黄连,接骨丹、玉竹等。护林员还说,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尽管野三七面临灭绝,但至今仍能偶尔发现。

不足为奇,文山老君山保护区域本来就是三七野生种的发源地。有资料记载,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已有600多年,始于居住在老君山一带的平坝各族居民,后来,这种栽培技术随着移民交流和商贸活动被传入广西一带。明代最早有使用三七的记载,1378年,杨清叟编撰的《仙传外科秘方》中三七作为配方出现;200年后的1578年,文山的两名军官千里迢迢捎了几棵三七和民间制作的金疮药到北京,请当时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来鉴别其药性。当时金疮药在士兵中秘密流传,功效奇特。李时珍特意在自己手上用刀划了伤口,敷上金疮药,结果伤口很快止血,几天后就结痂、生肌愈合。他又放到官府刚受过刑的犯人身上去试验,效果尤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了三七这种药物。

平坝镇海拔1800米左右,北回归线刚好从镇中心穿过,由于同时满足低纬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种三七的地方,也最早拥有了人工种植三七的技术。

后来,平坝的人口分批迁移到20公里以外的盘龙河文山一带,三七种植技术随之带到文山,很多三七种植大户,都是从平坝走出去的。

但是,七农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种植过三七的“老地”,在未来15~20年都无法再种植,复种三七会爆发严重的根腐病。不少平坝的种植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土地来种植三七。

后来,一个从平坝走出、从小就跟父亲住过三七棚的追梦人,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麟猛,潜心专研三七连作技术实验,成功研发出了三七高效轮作集成技术,此技术主要包含土壤活化、土壤熏蒸消毒处理及三七全程植保管理一系列技术,使三七轮作年限由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3~5年。王麟猛对我们说,为了把三七引回平坝老家,让老地复种起来,他毅然辞去公职,放弃“铁饭碗”,投身到三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中,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好文山三七。

平坝古镇,的确不同凡响,处处可见悠久历史文化的遗迹。

还未到平坝,我就听说,平坝拥有鏊锅宴、炊锅宴、荞酥、臭豆腐、豌豆粉、青菜等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百闻不如一见,在平坝第一顿简单又复杂的用餐就惊艳到我,说它简单就是一锅菜,说它复杂是因为锅里菜肴丰富多彩:大盘子一样的铜锅里,整齐摆放着五颜六色、层层叠叠的熟菜肴,臭豆腐、豌豆粉、牛肉、鸡肉、回锅肉、排骨、粉肠、鸡蛋、洋芋、小瓜、韭菜,菜肴上面还有鲜红的玛瑙般的小番茄做点缀,荤素搭配、香气扑鼻,色鲜味美,整口锅宛如一朵绽放的睡莲,更像一朵五彩的向日葵。我啧啧赞叹,它不仅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更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向来不喜欢给美食拍照,看到这平坝鏊锅,也忍不住拿起手机跟随大家抢着拍。

据说平坝鏊锅的起源,与戍边士兵随身携带的烹饪器具有关,鏊锅做饭时为锅,作战时翻过来就是铜鼓。鏊锅既是炊具又是餐具,锅底用于煎烤或水煮食物,锅面用于烘烤,叠加摆放从锅底制好的菜肴。

平坝地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战略要地,蕴含深厚的屯兵戍边文化。平坝汉族自称来自南京的高石坎柳树弯。追溯历史,1381年,明朝朱元璋派遣大将沐英率兵33万远征云南,平坝居民多为明朝远征军的后代,以及明清时期各地迁徙而来人群的后代。因而平坝人不仅从句町国、土司大院走来,也从南京的高石坎柳树弯走来。军屯士兵、银矿工人和外来商帮对三七的种植推广,带来了平坝最初的热闹与繁华。 据说当年几万人分布在老君山各个山头开采银矿,随着矿洞逐步发掘到300多米的深度,矿工们感到胸闷和气喘,嚼上几片三七,缺氧症状就消除了。来自南京的精明商人,看到商机就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三七,然后高价卖给开银矿的工人。据《文山县志》记载,当时平坝镇三七卖给矿工的平均价格,是1斤田七等于1000斤大米,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

平坝的美食,荞酥可谓远近闻名,其甜而不腻、酥香可口的味道,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来到古镇一条街,走进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荞酥饼店美珍斋,荞酥手艺第三代传人李世军拿出自家做的各种糕点让我们品尝,他讲述了自家做荞酥的家史:荞酥手艺从宫廷传出,他家做荞酥始于1852年,祖辈在清代从南京来到平坝,采用祖传配方,手工制作。他家除了做荞酥,也种三七,目的是用三七花酿制糕点的夹心。我们品尝了美味的荞酥,纷纷购买,要带回家让家人也尝尝这独特的味道。

漫步在古镇青石铺筑的长长的街道上,可见道路两边是集中连片的民居,保持着清代古色古香的风格,遗留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融合的元素。平坝古老的小镇、传统的四合院、会馆、三七商号、老水井、古桥梁、古寺院………无不映透着数百年前的繁华和沧桑。

平坝镇是茶马古道驿站,具有商贸繁荣的历史底蕴。古时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每年有几十万斤三七从平坝镇运出,经过三条三七古道远销国内外。

我们走进“文山三七溯源馆”,小小的展馆内容丰富,让我们目不暇接,为了避免遗漏,我举着手机啪啪拍照。溯源馆中,三七文化越久弥香,讲述着平坝人种植三七的前世今生,颂扬着曲焕章和云南白药的传奇故事;句町文化、土司文化、屯兵戍边文化底蕴深厚,展示出平坝的人文历史演化,追溯平坝人的来龙去脉;青铜文化、饮食文化、银饰文化……是平坝至今还遗留的活化石。

平坝是文山市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绿美平坝。

跟随平坝镇一位副书记的脚步,我们踏上了横架在田野上的木栈道。这位副书记介绍,这里是油菜花海的观赏地,网红打卡地。去年春天,在这里成功举办了平坝镇首届油菜花美食节,将柿子村、平地花海等旅游景点串联成链,推出篝火烤鸡晚会、美食长街宴、柿子与风筝齐飞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加,掀起一波乡村旅游热潮。

不难想象当时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美丽。很可惜,眼下油菜花已收割,我们错过了与菜花相遇的季节。

平坝具有文教兴盛、贤达辈出的人文优势。让平坝人骄傲的是平坝镇的义务教育真正达到了零失学。更让平坝人自豪的是平坝镇获得了诸多响当当的、让人艳羡的声誉:中国三七古镇,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绿美乡镇,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

通过开发利用,平坝古镇过去“沉睡”的资产,如“观音高阁”、“龙泉报时”等八景,如今被活化唤醒了;古镇一条街、三七溯源馆、沙老寨柿子村、平地花海、底泥大箐原始森林等串联成了一条线的旅游景点。

假若你有幸来到中国三七古镇,别忘了游览古镇一条街,它会让你受益匪浅,如同瞬间读懂一本历史厚重的书籍;别忘了观赏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万亩油菜花海和底泥大箐原始森林,它们会让你享受到大自然氧吧的馈赠、生态绿美的滋养;更别忘了追溯三七根源的初衷,三七古镇会大声告诉你:这里是三七花开的地方,世界三七来自平坝!

【作者简介】马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員,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了儿童长篇小说《青青橄榄树》《凤凰花开的学校》《花蕾在吟唱》《寻找大洒锦》等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书目、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首届“四季童读”推荐书目、首届千校荐书百部童书榜单,“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百道好书”年度榜单、桂冠童书“百强名单”,荣获“上海好童书”入围奖、全国童谣评选优秀奖、“华文杯”世界华语童谣大赛优胜奖等。

猜你喜欢

平坝文山古镇
诗与象
诗与学
古镇之旅
我的平坝窖酒记忆
平坝乡村
我的平坝窖酒记忆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在山丘与平坝之间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