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024-06-12庄红英

关键词:传承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庄红英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整合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探讨了文化教学目标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日常语文教学二者间的关系;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发挥语文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笔者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加以重视,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活动中,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如此可以创造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引起共鸣的教育体验,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传承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03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种文化财富源于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智慧,对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活动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已成为传承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继承发扬正确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国家重新评估了教育活动的重点。结合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实际需要,要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事业,这在语文这个充满文化属性的学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格局,小学语文教科书不断改版,增加了符合当代发展趋势的章节。各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这种变化凸显了在小学教育领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情况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中,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当务之急不仅在于扩大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探索更有效的文化传承途径。

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发现两个显著的问题。首先,融合深度不足,文化元素未能“无缝”融入教育体系。其次,融合形式趋于单一,限制了传统文化与主题更深层次联系的有效性。解决这些挑战对于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和运用的预期效果至关重要。

第一,“唯分数理论”盛行,教师仅根据考试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短视的做法无意中弱化了对学生认知和思想发展的指导。而小学生仍处于认知成熟的早期阶段,缺乏重要的生活体验,往往无法主动接受课堂上所呈现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我们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内在价值,但挑战仍然存在。虽然一些教师承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缺乏经验限制了他们采用多样化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的能力。传统教学实践往往表现出单一融合的倾向,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潜力。

第二,新课程标准和改革的采用已经带来了一些变化,但影响仍然有限。许多教育工作者尽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仍努力摆脱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仍然是流于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范式转变。教师要超越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对学生全面认知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接触、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环境。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塑造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力量。将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学习过程中,不仅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这些直接的教育效益之外,传统文化教育还有更广泛的目的——有助于保护和延续文化传統。

此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的战略目标相契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在当今进步发展的时代,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意收录了大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文本,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古典诗歌、戏剧小说、历史神话和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探索,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结合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将生活情境纳入教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比如课文《北京的春节》与《腊八粥》就深入探讨了“民俗”主题。这个主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春节和腊八节的习俗。

象征新年的春节和起源于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腊八节,都是有着千年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的丰富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让学生沉浸在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这些节日期间分享他们的经历,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2.结合教材内容,寻找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育工作者制定教学活动的基石,融合了杰出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这些教材对于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指南针。传统文学作品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教育工作者发现,在教材内容中挖掘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有利于确立有效的教学方向。

以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课文有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此外,《孙悟空降世》取自吴承恩的《西游记》,《红楼春趣》则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文学作品片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利用本单元中每个文本的特征来扩展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三国演义》以忠、义、仁、善为主要思想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水浒传》深入探讨农民起义的历史根源,强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反抗精神;《红楼梦》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而《西游记》则利用神话探索社会现实,蕴含了“与一切恶势力做斗争”、崇尚“个性”的理想信念。这种教学角度的选择既契合了课程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利用这些材料作为渠道,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对忠诚、正义和持久抗争精神等概念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战略整合,小学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满活力的平台。

3.创设识字情境,借由汉字演变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在小学一年级,识字启蒙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重点。核心是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独特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汉字独特的“象形和表意”特征来区分其与其他文字体系的不同。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为教师运用“汉字文化”这一有力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树之歌》时,教师可以有策略地运用汉字来表示各种树木,如“杨”“榕”“梧”“桐”“枫” “松”“柏”“棉”“桦”“杉”“桂”,深入研究这些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比如解释这些汉字都有一个部首“木”,“木”本身代表树木,教师可以阐释“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字形演变,详细说明它如何从甲骨文时期的直立棍状表征,转变为小篆时期更加精致和规范的形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木”字呈现出清晰的形态,和线条分明、类似树木的结构。重要的是,汉字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通过阐明汉字的演变,教师能够使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差别,从而加深对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解。

4.结合阅读训练,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各教学环节

发现尽管不同时期的文字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学作品却是一个宝库,让我们可以一睹各个时代文化的辉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语文教育的关键环节——阅读训练,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无缝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背诵课文,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比如郑燮的《竹石》,这首诗从竹子的坚韧中汲取灵感,用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面对逆境时的坚决抵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背诵,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鼓励学生将这些诗句中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内化,将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追求交织在一起。除了单纯的背诵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表达练习。

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时,教师提示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或表达活动。通过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现课文激昂的气势。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内化爱國主义精神。通过这些互动练习,激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应超越个别课文或背诵的范围,通过阅读训练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细微差别,而且要内化书面文字中蕴藏的文化精髓。通过多种方式,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成为传承和融合中国丰富传统文化的充满活力的平台。

5.结合教学评价,依据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教学体系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道理、价值观和人生理念。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准则、行为原则、人生观念,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作为完善教学体系的工具。

课文《古人谈读书》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课所在的单元通过孔子的《论语》和朱熹的两篇文章探讨“劝学”的主题。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儒家杰出思想家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鉴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浓厚兴趣及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来分析读书的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成为一名官员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意义,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读书相关的价值观。通过整合现代阅读视角,进一步延伸探索,让学生能够弥合古代和当代价值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全面认识阅读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从而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内化传统文本中存在的道德和意识形态维度。通过这种评估和理解的迭代过程,学生不仅获得认知教育,还获得批判性评估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更丰富、更具有文化基础的教育体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过程,而是一个延伸到评价领域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古今发展和对比角度分析文本,构建更全面、更具文化敏感性的教学体系,从而确保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理想,更是一项务实的、必要的努力。传统文化的 “根”可以深深植根于年轻人心中,体现其内在的发展必要性和教育功能性。然而,与培养任何植物的根一样,它需要持续的营养,并暴露在适当的阳光中,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动态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小学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思维、认知、价值观得以启蒙的关键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文明,是智慧的结晶,教师肩负着责任和义务,深入钻研语文课程内容,解锁浩瀚的传统文化宝库,这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进步无缝结合,使传统文化成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创造的催化剂。

而传统文化的种子一旦在学生心中播下,就需要精心呵护与灌溉。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知识的获取、性格的培养、思想的修养、人格的成长同时进行。要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动感知者、研究者和传播者。通过这种全面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真正在学生心中培育出传统文化的根基,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建云《以情激趣,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11期。

[2] 肖莉《传承文化,弘扬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知识文库》2022年第21期。

[3] 黎新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15期。

[4] 宋文平《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年第4期。

[5] 王瑞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及价值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