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东渔鼓的艺术特点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4-06-12匡娟
一、引言
湖南祁东渔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渔鼓文化,在湖南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和审美价值,并为丰富我国民族文化作出重要贡献。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祁东渔鼓受到来自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其传承者和受众越来越少,导致祁东渔鼓的传承面临著巨大挑战。目前,如何实现祁东渔鼓在新时代的传承,为其创造生存空间已然成为一大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祁东渔鼓的演出形式及艺术特点,探究其发展现状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困境,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对祁东渔鼓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湖南祁东渔鼓概述
湖南渔鼓文化源远流长,其曲牌、曲风、主题等都与唐代戏剧《承天》《九真》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其真正有史可查是在20世纪40年代,最初起源于祁东县白地市镇万福岭一带,后流行于湖南各地域,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运用湖南地方方言进行说唱表演。1952年,在中南戏曲观摩会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众视野,自此祁东渔鼓代代相传,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也逐渐使祁东渔鼓迈入现代化发展的队伍。
随着祁东渔鼓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代祁东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而且融入了祁剧唱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也衍生出了多种演唱方法,适应了老百姓娱乐生活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很受当地群众欢迎。2014年,祁东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湖南祁东渔鼓的表演分析
(一)表演形式及经典剧目
祁东渔鼓的演唱方法有:单口渔鼓,如《陶铸路过喝浪滩》《空城计》等,渔鼓表演唱,如《金色的纽带》《喜看兴盛谱新章》等,以及对唱渔鼓、课子渔鼓、小调渔鼓、渔鼓小品、渔鼓剧目等。传统的祁东渔鼓主要在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等重大活动中表演较多,且通常以渔鼓剧目演出居多,传统渔鼓剧目有100多个,较为经典的有《春风亭》《狸猫换太子》《陶澍访江南》《莲花厅》《芭蕉记》《红袍记》《彭大人私访广东》等。而在小型的晚会中则以单口渔鼓、小调渔鼓为主,其中小调渔鼓包含《婆婆疼媳妇》等。这些表演形式和经典剧目不仅展示了湖南祁东渔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1]
(二)角色设置及乐器介绍
祁东渔鼓的演出人员一般为5~8人,以8人为例,包含演员5人、乐器3人。其中演员有旦角2名(正旦1名、花旦1名)、生角3名(正生2名、小花脸1名);乐器有二胡1名、月琴1名及其他乐器1名。虽然在演出中有一定的行当划分,但是在实际剧目演出中,由于行当过多、演员过少,也常常出现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的现象,还会有演员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的现象,以便演出的内容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祁东渔鼓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节奏乐器渔鼓筒,主奏乐器二胡,辅助乐器京胡、月琴、电子琴、笛子、简板等,各种乐器相互配合,辅助说唱,使演出极富张力。
四、湖南祁东渔鼓的艺术特点
(一)跳出剧本,自由发挥
对于一般艺术团演出而言,剧本在演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许多艺术团的演出或演员的行动都是依照剧本进行的,但祁东渔鼓是没有具体的剧本作为参考依据的,主要靠艺人凭借渔鼓演奏的经验进行临场发挥来完成。一般情况下,在祁东渔鼓演出的过程中,当艺人到场后,一般会同聘请方大概讲述本次表演的剧目内容,在约定好演出时间后(一般为3小时),就会通过艺人的临场发挥完成演绎。在演绎过程中,艺人心中会有剧本的故事走向,根据自己的判断或对戏曲的理解来完成演出,通过各自的临场发挥创造唱词或旁白,结合团队中富有默契性的协调演出,再辅以乐队的伴奏节奏,一场精彩的渔鼓演出就完成了,使祁东渔鼓在演出中极富个人创造性。
(二)曲调固定,形式多样
祁东渔鼓在曲调方面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从其产生到现在,祁东渔鼓表演中的主旋律都是靠四句不同的唱腔来完成的。艺人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走向,运用悲伤婉转或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来推动剧情发展。但是,祁东渔鼓在形式表达上又比较具有包容性,其在发展中不仅借鉴了祁剧的舞台设置与角色行当结构,同时融合了花鼓戏的唱腔艺术,还结合了祁阳地方小调的艺术特色,是地域文化与湖湘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
(三)叙事性强,富含哲理
祁东渔鼓有着极强的叙事性,蕴含丰富的哲理。由于祁东渔鼓的故事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唱词、念白等一般都是运用地方语言来演绎,[3]因此,祁东渔鼓又被称作“祁东土话的舞台剧”。虽然演出一般是节选一些简单的日常小故事,对这些故事进行生活场景的艺术再造,但剧目意蕴却十分深厚,同时也展现出祁东地区人民的文化习俗,对研究湖湘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祁东渔鼓代表作中,有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渔民在海上遭遇风浪的故事,通过歌唱和鼓点的配合,生动地展现了恶劣的自然天气和渔民坚韧的精神;有的作品描绘了渔民在渡口相聚和分别的情景,展现了家园情怀和珍贵的友情;还有的作品则以渔民迎接新年为背景,歌颂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种方式,艺人能够引导观众在生活中思考,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湖南祁东渔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智慧的体现。
(四)情感饱满,引发共鸣
在祁东渔鼓的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击鼓、舞蹈和唱词等多种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无论是爱情故事、英雄传奇还是社会寓言,都能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描述出来。通过音乐和动作的结合,艺人能在舞台上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环境之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叙事的过程中,演员不是简单地将故事展现给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传达出一定的价值观。
(五)说演唱相结合
祁东渔鼓通过说演唱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演出,即唱词配合肢体动作。其中,“说”一般是以对话或解说的方式,通过祁东方言来进行,要求艺人在表达时发音要准确、清晰,保证观众能够听懂,同时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与意思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要遵循“南曲”的规则,善于借鉴其他流派的优秀演唱技艺,提倡“清四呼”等。“演”提倡在表演方面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剧情,以艺人的面部表情为主,重点通过体型区分人物角色,通过眼神、手势等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4]“唱”类似于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形式,要求艺人在表演时声音要足够圆润、干净,声调明亮,演唱的气息把控到位,能用丰富、充沛的感情表现人物特色。有时候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突出个人特色,艺人会结合黄梅戏、花鼓戏甚至流行歌曲的元素进行演绎。
五、湖南祁东渔鼓的传承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一方面,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渔鼓文化,并多次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东县在当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和保护渔鼓传统典籍。2007年,祁东渔鼓申报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随着祁东渔鼓不断地创新发展,当代祁东渔鼓在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后,更加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很多艺术家也尝试把不同的音乐风格融合到祁东渔鼓的音乐中,从而创作出更多新的经典剧目。
(二)面临的问题
虽然祁东渔鼓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但是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祁东渔鼓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5]
其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逐渐对祁东本土音乐甚至方言的重视和学习不足,从而造成祁东渔鼓传承人断层,部分经典祁东渔鼓歌曲面临失传等现象。究其根本,是随着时代变化,祁东本地人对传统渔鼓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其二,祁东渔鼓与当代年轻人群体的音乐偏好诉求不符。笔者在统计各大音乐主流播放平台及短视频播放平台后发现,目前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等,对我国以祁东渔鼓为代表的民间曲艺兴趣不足,对祁东渔鼓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因而造成传承意识不强。[6]
六、湖南祁东渔鼓的传承策略
(一)加大对祁东渔鼓的宣传力度
要想提高祁东渔鼓的影响力,就要利用好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对祁东渔鼓进行宣传和科普,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祁东渔鼓,充分实现祁东渔鼓艺术的广泛传播。
一方面,在关于渔鼓文化的传播中,要整合利用新媒體,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进行传播和曝光。传播内容不限于祁东渔鼓的演出内容,还要包括祁东渔鼓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加大线下宣传力度。可开发与祁东渔鼓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高校开设祁东渔鼓课程,或定期与高校音乐社群进行合作交流或公开演绎,来加深大学生对祁东渔鼓的了解,扩大祁东渔鼓在高校的宣传范围。同时,在不妨碍公共事务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公开展演,向全社会传播祁东渔鼓的艺术内涵,提升大众对祁东渔鼓文化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祁东渔鼓的传承与发展。[7]
(二)激发年轻群体传承祁东渔鼓的热情
除了让更多人了解渔鼓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年轻群体能够主动参与到传承和保护祁东渔鼓的队伍中来。
具体而言,可以将祁东渔鼓与当代群众喜欢的流行音乐相结合,促进他们对祁东渔鼓产生兴趣。例如,我国民间艺术和摇滚乐相结合而创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在春晚一经亮相,不仅在专业音乐领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高度肯定与赞赏,在一周时间内收获了包括优酷、土豆、哔哩哔哩等各大视频网站合计超千万次的点击量,更在新浪微博话题掀起一阵唱腔模仿潮,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些流行歌手可以将祁东渔鼓的唱腔加入流行歌曲的演绎中,或者祁东渔鼓传承人在创新渔鼓唱法和表演形式时,适当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让当代祁东渔鼓更符合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激发当代人对祁东渔鼓音乐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8]总之,对祁东渔鼓进行融合创新,运用多元化音乐元素来丰富祁东渔鼓的内容,使更多的人感受到祁东渔鼓的文化魅力,才能促进更多人主动、积极地加入传承和发展祁东渔鼓的队伍中来。
七、结语
祁东县是湖南省的曲艺之乡,渔鼓在周边市区声名远播,深受大众喜爱。纵观祁东渔鼓的传承发展历史以及祁东渔鼓的表演形式,结合当前祁东渔鼓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祁东渔鼓的传承中遇到了危机,亟待找出应对措施。只有加大对祁东渔鼓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来多渠道扩大祁东渔鼓的传播范围,引导更多人投身这一行业,才能保护和传承好祁东渔鼓,增强祁东人民对祁东渔鼓乃至湖南渔鼓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祁东渔鼓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修因.渔鼓在道情皮影戏中的运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3(17):11-14.
[2]李彦红.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叙事中的对立元素[J].戏剧之家,2023(31):157-159.
[3]狄松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的发展、创新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3(15):32-34.
[4]黄婉嘉.从“湖南渔鼓”到“长沙弹词”[D].广西师范大学,2024.
[5]郑超然.沾化渔鼓戏进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
[6]蒲佳乐.济宁渔鼓戏的历史兴衰与传承发展探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3.
[7]孙竹.一个剧种与一个剧院的“互救共赢”沾化渔鼓戏剧团启示录[J].中国戏剧,2022(03):57-59.
[8]方焕,吴丹,陈学珍.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曲艺的美学研究——以柞水渔鼓为例[J].海外文摘,2022(23):22-24.
(作者简介:匡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 葛星星)